基于学情分析和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
——以人教版必修三第17课《毛泽东思想》为例
刘强
有关“毛泽东思想”这一课,课标要求是:“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毛泽东思想是当今中学生经常能听到能用到的表述,关于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学生多多少少也会知道一些,应该说学习难度不大。但是,思想的形成不但有其过程,还有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思想》一课不仅理论性较强,内容也比较繁杂,加上思想史本身的特点以及“认识其影响”的学习要求,还是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或许是因为这个缘故,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着力不多,也不花太多时间去研究,而是让学生读读书、划划重点。陈伟国在《来自历史课堂的智慧》一书中,提及这节课,陈老师的听课观感是“教师基本上是就教材讲教材……有些教师备课不充分,教学杂乱无章、缺乏系统,课后问学生,回答听不懂,只留下一些粗略印象。”并引用了一位学生的话说明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老师就带着大家画画书而已,没有讲什么。”如此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反馈,何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部全国校长培训班在我校开展活动,学校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按照进度恰好应该执教《毛泽东思想》一课,这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那么这节课应当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呢?回想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有必要先进行一次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再做定夺。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了解学情,教学设计才有针对性,教学目标才能得以落实。
课前一:个别访谈
在本校上公开课,开展课前活动不存在问题。我想,从初中到高一的历史学习、政治课学习、语文课上毛泽东诗词的学习,已经很多次接触“毛泽东”了,对毛泽东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对毛泽东个人也应当有较深的感情。但学生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认知、对“毛泽东思想”内容是否真正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还需要做学情调查,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我采取“访谈法”,找来几位学生进行了解: “你对毛泽东知道多少?”学生的回答让我失望:“知道很少。”甚至还有干脆回答说“不知道”。不仅如此,有些学生的话让我吃惊:“我不喜欢毛泽东”。吃惊归吃惊,问题还得继续,我问“为什么不喜欢毛泽东?”几位学生纷纷发言,概括起来主要是: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搞个人崇拜,还有一位学生说,毛泽东不帅,所以不喜欢。
简单的访谈,使我初步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只是储备和情态度,也使我更加明白了“任何事情不可想当然”的意义。通过与学生围绕“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对话,我得出了几下几点认识:(1)学生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知之甚少。这是最基本的学情,教学基点应由此出发。(2)学生不能全面、辩证地看待毛泽东的历史功过是非问题,辩证史观的渗透尤为需要。(3)学生搞不清“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个人的思想”的区别,更不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廓清历史概念有助消除学生的疑虑。(4)尤其是这些90后的学生对毛泽东的感情渐淡渐远。情感教育更为迫切。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觉得《毛泽东思想》这节课应当把“情景、情感”作为教学设计的主线索,凸显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思维。
课前二:全体预习
为了进一步掌握学生关于这一学习主题的“前认知”情况,我在课前印发了预习学案,让学生预习课文并填写相对的历史知识点,并把疑问或质疑包括不懂的问题、想了解的知识写在练习本上交给我。学案如下:
【形成】(1)发端阶段:从中共创建到大革命时期
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内容 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 和 ;②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 和依靠 进行斗争的主张
▲发端: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和同盟军问题
(2)初步形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时期)
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 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照搬苏俄“城市中心论”的道路遭到失败。
理论 ①“ , ”的革命思想; 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义: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初步形成: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即在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3)正式形成(成熟):抗战时期(延安时期)
著作:《论持久战》《 》《论联合政府》等文章
内容 : ①指出中国 决定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 革命,第二步是 革命②首次创造性地提出 的科学概念
意义:到 结束前后,毛泽东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945年中共“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走向成熟: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发展】(4)解放战争时期
背景:1949年春, 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七届二中全会内容 ①党的 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③规定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④提出中国由农业国转为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 的总任务
意义: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著作:《 》 内容:规定新中国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 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5)新中国成立后
背景:中共八大胜利召开; 基本完成; 中国进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著作:《 》《 》;内容:①提出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②创造性的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意义:在 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北京教科院院长文喆在《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一文中提出“在学习者自主阅读学习的基础上授课.让阅读学习成为多数学习者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提升当代中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举措。”(见《人民教育》2009年第5期)预习也意味着信任学生,利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恰当处理——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有的放矢,实现 “有效果、有效用和有效率”的教与学。
课前三:问卷调查
结合学生预习反馈,我做了相当于“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旨在进一步了解学情。没想到,学生的问题更多,归纳起来有:(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2)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错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近代为什么只有毛泽东思想能成功?(4)为什么我国照搬苏俄的“城市中心论”道路会一再失败?为什么“城市中心论”的革命方式不适合中国?(5)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6)毛泽东思想是否还适合当今社会?(7)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8)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本本”是什么?(9)七届二中全会,为什么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10)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还要在黑暗之中摸索多久?(11)毛泽东获得成功的个人因素是什么?毛泽东思想是不是都是对的?(12)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各是什么意思?(13)为什么中国革命先要完成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14)毛泽东思想在革命年代可以领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而在建设新中国时却走了那么多的弯路,为什么呢? ……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能力提升的关键,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还是学习历史和思考问题的,我不禁感到欣喜,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归整:
(一)基本概念: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等。
(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毛泽东的个人因素。
(三)毛泽东是如何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苏俄“城市中心论”的道路为什么不适合中国国情?
(四)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毛泽东思想是否过时,是否还适用当今社会?
通过教材钻研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思路逐渐清晰: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就是“实事求是”,我的《毛泽东思想》一课的教学应当围绕学生的主要问题展开,即从学科能力与思维角度考虑,把“实事求是”作为另一条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
课堂片段一:新课导入
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理解,我给课文添加一个副标题,即“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播放背景音乐“东方红,太阳升”,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导入:
这一课,我们要接触又一位世纪巨人,要感悟又一重大理论,那就是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并不遥远,记得我读小学一年级,第一课就是“毛主席万岁”;毛主席逝世时,我还是位懵懂少年,听到这个噩耗,感觉天昏地暗。那时,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已经渗入我的灵魂。但,历史却很陌生,我们90后的同学对毛泽东却不甚了解,不甚喜爱。我深感到了历史教师的责任。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爱上伟大领袖毛主席,能理解毛泽东思想。
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感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豪迈。(播放视频“开国大典”约一分半钟)。
这样的开场白,是想借助背景音乐、我的陈述和视频片段,营造一种浓郁的历史情景,让学生思绪、情绪、情感迅速进入一种特定的“历史场景”,在“神入历史”中,让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
课堂片段二:问题探究
【探究之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请结合已有知识,深入思考、小组讨论,分析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条件。
这个问题设计就是针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最为突出的问题而提出的,也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与思考。,我给学生提供以下六个方面思考的视角,引导学生正确而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思路引领:“特殊国情”;“阶级基础”;“理论渊源”;“革命实践”;“国际环境”;“个人因素”。前五个角度,估计学生在结合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集体讨论,老师引导与点拨不难解决。关于“个人因素”,如果学生对毛泽东生平不甚了解,自然也就说不出什么,这就需要老师提供材料支持。基于这一分析,我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四条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故居湖南韶山图片
材料二 毛泽东17岁时的励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材料三 毛泽东1925年词《沁园春·长沙》手稿图片
材料四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毛泽东非常勤奋,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他有几个学习习惯。一是好问,他经常与同学切磋或向老师请教学术问题;二是作课堂笔记,写读书心得。 此外,毛泽东还十分注意锻炼身体。冷水浴、野外露宿、长途步行都是他顽强锻炼身体的方式。他主张,一个人应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尤其是少年毛泽东树立改造社会、建设新中国的远大抱负,好友形容他“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余文森在《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中提到“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值得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见《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11期)借助上述有意义的材料,加上我的有针对性的叙述,让学生感悟到毛泽东心忧天下、胸怀大志、勤学好思、注重锻炼的伟大情怀和良好习惯,以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启悟学生的心灵,强化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得以落实。
【探究之二】阅读材料,同桌讨论,探究思考: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是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由此概括提炼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这个问题也是针对学生最关心、最疑惑的问题来设计的。旨在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以毛泽东思想最主要的一个理论展开,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为此,我为学生提供了四则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
材料一(1927年)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起义队伍退到文家市,毛泽东决定把队伍转向农村,向井冈山进军。
材料二(1928年)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朱德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材料三(1928-1930) 毛泽东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四(1929-1932) 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全国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问题:⑴毛泽东把军队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具体原因是什么?⑵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有何重大意义?⑶“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说明了什么?⑷“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如何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根据材料设计的三个问题并不难,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书上有明确的叙述,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真正感悟毛泽东“实事求是”这个活的灵魂。课堂教学中,我通过欣赏图片明确问题、阅读材料搞清概念、阅读教科书找出关键词句来引导学生学习:
图片:毛泽东题词“实事求是”

辞书释义:《辞海》关于“实事求是”的解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2061页)
《汉书·河涧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谓根据实证,求得真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这一古语的含义做了新的解释:“史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是统一的。
史学名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有关毛泽东的表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668页)
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亲身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农民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就没有革命。”这对莫斯科来说绝对是异端邪说,但毛泽东却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
由于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同时日本人在东部沿海的进攻又削弱了蒋的政府,毛泽东逐渐扩大了他的力量,最终迫使蒋介石于1949年逃亡台湾地区,毛泽东成为中国大陆的领导者。
教材梳理:“广泛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等。
【探究之三】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很清楚:“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我在课堂教学中用“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旨在帮助澄清两个问题: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个人思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实践证明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如“文化大革命”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显然不是毛泽东思想。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影响”,我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一方面提醒学生着重对“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武器”“承上启下”等关键词的理解。
课堂片段三:感悟历史
在完成了预设中要探究的问题后,我播放了毛泽东逝世、举国悲哀的视频(约四分半钟),让学生进一步从情感上走近毛泽东、热爱毛主席,并布置了作业题,以彰显历史学科的功能,引导学生继续进行学习。(1)从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程中,你获得哪些人生感悟?(2)围绕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拟定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并扩展阅读,欢迎与老师交流学习体会。
课后:与学生交谈
这节课后,我特意找了以前交谈过的那几位同学了解课堂学习感受。他们的情感态度明显转变,不仅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深入理解,还感悟到毛泽东的伟大,感觉到毛主席的可爱、可敬,体悟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深厚感情,感悟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豪迈。学生告诉我,以往把“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些错误都当成了毛泽东思想,自然在情感上抵触毛泽东。经过学习,弄清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也搞清了毛泽东个人错误其实是制度上的缺陷,毛泽东的遗憾就在于他否定了自己曾经正确的主张和科学的思想。从学生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解突破了情感上的羁绊和认识上的误区,辩证的、科学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教学实践使我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了新的认识,只有调查学情,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诉求、关照学生的知识基础、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把教学有效性落到实处。
刘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该文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1、2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