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艺体教研 >> 论文赏析 >> 正文
论文赏析

对当前美术课堂教学中若干形式主义现象的反思

2009年06月05日 09:25 admin 点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可以说既解放了教师,又解放了学生,更解放了课堂。因此,我们欣喜地发现,课程改革后的美术课堂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效率提高了,学生变得灵敏而充满活力,教师变得睿智而饱含激情。但是,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参与课程改革实践的同时,经常不经意地偏离理性和真实的课堂教学轨道,出现一些形式主义现象,以致影响课程改革的深入健康推进。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

形式主义现象一:张扬的个性“冲击”了正常的秩序

注重个性发展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但是部分教师曲解了“个性”和“面向全体”的内涵,忽视了学生“受教育者”的身份,片面追求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课堂的积极活跃,人为地淡化课堂秩序,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经常在美术课堂上发现,有的学生兴趣所至,不加思考,不顾他人,率性而为;有的学生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似学非学;有的学生则游离于课堂之外,做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在美术课堂上学生自由有余而约束不足,而课堂秩序的涣散必然导致教学的无效。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想美术课堂,应该既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又体现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控制。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应该是自由而不散漫,受约束而不呆板,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美术课堂。

美术课与其他的文化课相比,本身就较为轻松活泼,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也更容易放松自己,当然这对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是有好处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度”的把握。美术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但是更需要对美术课堂进行有效控制,尤其是当某一个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时,我们就必须以多数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对该学生施以必要的约束,从而有效控制美术课堂教学秩序,满足更多学生的利益。

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教学必须有令人舒畅的课堂环境。试想一下,“一锅粥”的美术课堂能给学生带来什么美的享受,学生的审美体验从何谈起?因此,必要的课堂秩序能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能切实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能使美术课堂有序而引人入胜,并从根本上保证美术课堂的魅力,给学生带来真正的自由快乐,这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原则。

形式主义现象二:表面的热闹“淹没”了实质的内容

课程改革后美术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明显增加,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但是,有的教师可以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而冷落了主要的教学内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美术课:一节课师生活动的频率非常高,学生很少能静下来想想、做做,给人的感觉是课堂里充满了规则、游戏与活动,学生不停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一节课下来热闹是热闹了。但是,对于真正要学的内容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呢?多的只是一些“花拳绣腿”,而失去的却往往是实质的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美术课堂既要有活泼的形式,更要有实在的内涵;既要给学生美的熏陶,又要切实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要达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至少应把握好以下三种关系。

首先,把握好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

在现今这个信息传播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拥有一个更大的资源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唱片、书刊、杂志等很多方便快捷的途径来了解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艺术信息和艺术资源。但是,教材始终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是最好的范本,它的编写依托“课标”,体现了“课标”的精神。当然仅凭教材也是上不好美术课的,好在现行的美术教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它既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有选择拓展的空间。因此,美术教师要立足教材,再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课本外的学习资源,让教材成为链接其他课程资源的纽带。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