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陈通顺教授提出:“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 ①。这些观点突破了以传授图画技能为中心的狭隘的美术教育目的论,从实施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方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美术教育的目的。
进入90年代以后,美术教育目的论的研究向更深层次拓展。王大根教授提出了“超绘画性美术教育目的论”。他认为通过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真、善、美”的教育,发现学生的气质和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能力,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最终达到人格形成的目的。②
迈入21世纪的1999年,常锐伦教授指出:“从教育的最高目标看,美术教育在于最大限度的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美术教学应着眼于美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③
同年,杨景芝教授提出美术课程的目标有五点:(1)培养造型表现的基本能力;(2)培养创造能力;(3)提高审美文化素质;(4)增进美化环境意识与能力;(5)促进人格健康成长。
从近些年对美术教育的研究来看,更加深层次地阐述了美术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格外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及其他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促进全面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作为一线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如何站在更高的角度上认识美术教育,并且采取正确合理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在实际教学中,就如何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人格的完善,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挖掘孩子的创造能力,我作出了多种尝试。依据理论和实际经验,我个人提出如下观点:
一.共同保护孩子思维的创造性。
1.家长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天生喜欢画画,在孩子的画中,会流露出他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内心的奇妙想法,当我们横加阻止时或者毫无顾忌的指责时,在不自觉中遏制了孩子内心的创造欲望,在今后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
有一名学生,起初特别喜欢画画,后来发现时间越久,他的胆子越小,此事,我一直不得其解。后来,我才得知真正的原因:孩子的妈妈告诉我,她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特别喜欢画画,但有时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就经常批评他,后来到了小学,她担心孩子学习时间紧张,就不允许孩子画画。自从听了我的一个讲座之后,这位家长感慨很深,意识到孩子本能的创作欲望需要保护,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她很后悔自己当初阻止孩子画画的这种做法。经过这次交流之后,这位家长也更新了的自己的教育观念,“亡羊补牢”,为时还不晚。
相比之下,我的另外一名学生一直以来特别喜欢美术,通常拿起笔来就画,动手能力强,思维很活跃,想象力极其丰富。经过了解,孩子对美术浓厚的兴趣和他的家长有一定的关系。他的父亲曾经讲:这个孩子小时侯经常在墙壁上、地上作画,但家长从来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责怪过他,后来上了幼儿园,慢慢地学会纸上作画。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孩子的画:

陈皓哲 小树别怕! 8岁画 陈皓哲 造飞机 8岁画

陈皓哲 神奇的房子 9岁画 陈皓哲 作品局部 8岁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