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主页 >> 党政办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爱国主义:凝聚人民的精神力量

2008年11月28日 09:20 admin 点击:[]
在2008年已经过去的时间中,有两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一个是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个是北京奥运会。两个事件,一个大悲、一个大喜,但都极大地提升和振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本文以前者为例阐述了爱国主义的新内涵新发展——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作为一场空前惨烈的自然灾难,震惊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彰显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一种气壮山河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
  一、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精神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铸就了伟大的精神。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是历史的、具体的,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精神都有各自具体的集中体现。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所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的爱国主义精神,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戮力同心、团结奋进。爱国主义是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出于对祖国深厚的爱,亿万中华儿女不论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还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焕发出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点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我们看到,在突如其来的大灾难面前,“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从中南海一直贯彻到灾区的每个角落;“汶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呐喊,在同一时间响彻祖国各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顽强奋战,最大程度地抢救了被困群众,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损失。
  友爱互助、同舟共济。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它生动地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相互关系中。友爱互助、同舟共济,体现了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们彼此关爱、相互扶助、患难与共的血肉深情,是爱国主义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友爱互助精神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了充分彰显。在巨大的灾情面前,全国各省区市和社会各界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从中央领导到广大群众,从企业家到普通员工,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天真活泼的孩子,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整个中华民族都心系灾区、支援灾区。
  勇于牺牲、甘于奉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个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可以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可以勇敢顽强地面对一切艰难险阻,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面对极其惨烈的灾难,面对极其严重的困难,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展现了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勇气,体现了中国人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彰显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加强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生动教材
  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也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作出了新的诠释,为加强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生动教材。
  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彰显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加强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宝贵财富。公民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环节。培育和强固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爱国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调节公民和国家、民族、社会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爱国作为公民首要的道德规范,对其他公民道德规范起到统率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真正爱国的公民,才能把对祖国的情感具体落实到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工作的态度和原则上,才能真正做到“守法”,才能真正做到“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在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中,为了及时抢救和保护生命,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在一线,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连续作战,白衣天使临危不惧、坚守岗位,各行各业人员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所有这一切,都生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了公民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