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主页 >> 党政办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振兴转型,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

2017年06月03日 09:26 张国华 点击:[]

2016927日)

    张国华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徐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振兴转型,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而奋斗。

    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在党中央、省委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任务,圆满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开启十三五发展新征程,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连跨三个千亿元台阶、突破5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跨三个百亿元台阶、突破500亿元,均跃居全省第5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万美元。县域经济占全市比重五年提高9.8个百分点,丰县崛起突破睢宁战略扎实推进,铜山、邳州、沛县、新沂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不断攀升。聚焦开好局、紧在前,全面展开新一轮发展布局,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效显著。大力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城建项目和实事工程以及事关全局的大事,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第三产业占比达46.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6.2%,五年分别提高6.315.4个百分点,8个产业规模均超千亿元。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取得重要进展,粮食总产实现十三连丰,设施农业面积和占比均居全省第一。采煤塌陷地和工矿废弃地治理变废为宝,实施5806万平方米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获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电子商务示范市、信息消费试点市。成功争取省委省政府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政策,全面构建产业发展体系,树立了重抓产业促跨越的鲜明导向。

    城乡面貌变化巨大。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61%,五年提高7.1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功能大幅提升,实施郑徐客专、城市轨道交通、三环路高架、亿吨大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骆马湖水源地及水厂等809项城建重点工程,老城区、新城区、高铁商务区联动发展,基本形成区域中心城市框架。县域城镇化步伐加快,5个中等城市规模和功能同步提升,重点中心镇、管理示范镇创建卓有成效,乡村公路建设、危房改造、村庄环境整治等农村实事扎实推进。美丽徐州建设五大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主要生态指标居全省前列,云龙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5A级景区,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省优秀管理城市等称号,一城青山半城湖成为城市靓丽名片。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有序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综合医改等进展顺利。不动产统一登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全国率先。一地一策牵引性改革全面展开,体制机制活力持续增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徐州高新区晋级国家高新区,新获批5家省级开发区和高新区,徐工巴西制造基地等一批境外合作项目成功运营,徐新亚班列顺利开通,徐州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作。开发园区转型和开放平台建设开创崭新局面,拓展了双向开放新空间。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分别增长69.1%82.7%,城镇新增就业56.9万人,87.7万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兴办432件民生实事,百姓办事零障碍、大型医院新建迁建、中小学布局调整、老旧小区整治、街坊中心建设、幸福家园创建等得到群众广泛认同。启动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和八项富民工程,构建社会建设十二大体系,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开展,成功举办第十八届省运会,舞动汉风工程、好人文化建设、书画徐州建设成果丰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民主法治稳步推进。人大和政协作用充分发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爱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全面加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积极发挥。法治徐州、平安徐州建设扎实有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更加完善,荣获全国首批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市和六五普法先进城市。民族宗教、外事、侨台、国防动员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夺取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明显增强。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圆满完成县镇党委换届。着力抓基层、打基础,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委十项规定,大力整治四风积弊,中央和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到位。推行县(市)区重点经济工作、条线部门创新奖、干部作风效能三大考核,建立组织、协调、督查三大体系,激励各级干部担当尽责、真抓实干。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五年的开拓奋进创造了不平凡的发展业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拼搏的结果。我代表中共徐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市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徐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徐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中央精神、省委部署与徐州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必须坚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必须坚持民生共建共享,把造福百姓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产业层次偏低,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新增长点支撑作用不足;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化质量总体不高,资源型城市变成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仍需改善;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治理能力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四风问题仍有反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