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第二中学教师评价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文件精神,促进我校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努力提高我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结合我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教师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坚持“以评价促进教师发展,为教师发展而评价”的思想,以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学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评价制度。努力发挥评价制度的导向、监督、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多重功能。
二、评价原则
1、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相结合
评价既要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量和履职情况等基础性目标进行考核,更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能动的创造性的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将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评价结合起来。
2、评价的激励性和评价的导向性相结合
教学评价既要着眼于教师教学工作中的表现和绩效结果,更要注重教师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使评价过程真正融合到教师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去。评价既要肯定教师的工作成绩,激励教师继续努力钻研教育教学工作,更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
3、评价的科学性和评价的实用性相结合
要力求使评价内容与新形式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相吻合要对不同专业的教师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努力达成评价标准的公平和公正。
三、评价的内容和要求
1、评价内容划分为三级指标:A级指标分为三块评价领域(A1.A2.A3),三块评价领域分为4项B级指标的评价项目(B1—B4),最后分解为C 级指标的评价项目(C1至C14),具体内容见《教师评价》量表和评分细则。
2、学校考核领导小组依据评价总分,确定教师的A、B、C等地,原则上A等控制在30%以内,C等控制在5%以内。
3、凡违反师德受到处理的实行一票否决。评估为C等。
4、评价量表
四、评价量表
评价领域A |
评价
项目
B |
评价内容和标准C |
自评 |
互评 |
得分 |
A1
教师常规性工作考核(55) |
B1
师德
表现(10) |
C1 |
遵纪守法,遵守教师道德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履行教师职责;关心学生,为人师表;服从工作分配,认真完成值日工作,认真完成任务。(2分) |
|
|
|
C2 |
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会议、学习和活动。缺席一次扣2分,迟到一次扣1分。(4分) |
|
|
|
C3 |
工作全勤。严格执行工作纪律,无迟到早退现象。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分。(4分) |
|
|
|
B2
教育
教学
工作
常规(45) |
C4 |
课堂教学常规:
1、计划(2分):按时上交2分,迟交1分,未交0分; |
|
|
|
2、备课(8分):一课一案,要规范,每单元有后记。努力做好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要努力渗透德育、环境教育。教龄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要求备详案,送检的须是该学年备课本或硬盘。在开放式备课活动中,每学期至少要承担一次主讲。(说一单元课、主讲材料齐全(A.8分;B.5分;C.2分;D.0分); |
|
|
|
3、上课(10分):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做到按时上下课,提高45分钟效率。教学方法得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好,教学效果好(A.10分,B.8分,C.6分,D.4分); |
|
|
|
4、作业(6分):按教学要求布置作业,作业批改及时,认真,有点评,提倡作业形式多样,提倡精心设计分层次作业(A.6分;B.4分;C.2分); |
|
|
|
5、听课(5分):每学期听课实行教师推门听课制,不少于15节(教龄不满5年的教师,不少于18节)要有记录与评析(A.5分;B.3分;C.2分;D.0分); |
|
|
|
C5 |
教科研常规:
1、教学资源(2分):每学期上交2个共享课件、上传一篇教学论文或案例或学科教学信息。 |
|
|
|
2、文章(2分):每学期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总结,迟交扣1分,未交0分; |
|
|
|
3、校本教研、培训(5分):完成学校布置的教育科研任务,按教研处的评比方法处理(A.5分;B.4分;C.3分)。 |
|
|
|
C6 |
继续教育和在职进修:完成继续教育学习任务(每学期超过24学分)或参加高一级学历进修取得学历证书。(5分) |
|
|
|
A2
教师教育教学绩效(45) |
B3
教育
教学
工作
绩效:(45)
|
C7 |
考核领导小组评价(5分) |
|
|
|
C8 |
学生评价获学校考核评定为A等。(15分)
学生评教:学生按满意(A)、基本满意(B)、不满意(C)进行无记名测评,学生评教的百分率≥90%得满分,每降5分百分点扣2分。
评教百分率的计算公式:A×3+B×2+(C-2)×1/(实际参评数-2)×3。 |
|
|
|
C9 |
教学质量考核。(25)
附表一 |
|
|
|
A3
加分项目 |
B4
发展
性工
作绩
效 |
C10 |
胜任教研组长、年级段长工作;胜任德育导师工作
(不重复计分)。出色完成师徒结队任务(2分) |
|
|
|
C11 |
当年被评为省市级名师培养对象和省市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及省、市级教坛新秀、市教坛宿将、教坛中坚、教坛新秀、校级教学荣誉称号(2分)(获奖省级荣誉称号(6分);市级(4分) |
|
|
|
C12 |
在省、市级学科优质课评比中获奖或是承担省、市、市直公开示范课教学任务及省、市、市直级讲座(优质课:获省一等奖4分,市一等奖3分,公开课讲座分数减半) |
|
|
|
C13 |
参与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所撰写的案例、校本课程教材在省、市和市直获奖、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因此而承担的课题在省、市立项、结题和获奖
(一)课题立项:1、省级课题立项(负责人)6分;
2、市级课题立项(负责人)4分;3、校级课题立项(负责人)2分(课题组成员,分数减半) |
|
|
|
(二)课题获奖:1、获省课题一等奖8分;2、获省课题二等奖或市课题一等奖6分;3、获省课题三等奖或市课题二等奖4分;4、获市课题三等奖2分 |
|
|
|
(三)论文、案例获奖:1、在省级获奖或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4分;2、获市级一等奖或在省级刊物上发表3分;3、获市级二等奖或市级刊物上发表2分;4、获市级三等奖或在校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分 |
|
|
|
(四)命题:市级命题3分;几校联考命题2分;
校级命题1分。 |
|
|
|
(五)研究性学习:经常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并有指导专题和学生成果3分;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过程记录,没有成果。1分(多个专题指导适当加分。) |
|
|
|
C14 |
(一)教学竞赛:1、获省级奖或获市一等奖5分;
2、获市二等奖或市直一等奖3分;3、获市三等奖或市直二等奖2分;4、获市直三等奖或校二等奖以上1分 |
|
|
|
(二)指导学生竞赛获奖:1、获省二等奖以上或市一等奖4分;2、获省三等奖或市二等奖、市直一等奖2分;3、获市三等奖或市直二等奖1分
(多人获奖适当加分) |
|
|
|
(三)素质获奖:1、指导学生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体育、艺术、综合实践等竞赛获省一等奖以上4分;
2、省二等奖或市一等奖3分;3、省三等奖或市二等奖2分;4、市三等奖1分;
(注:该项指团体获奖。(市直减半)
第一名为一等奖;二、三名为二等奖;四、五、六、七、八名为三等奖。) |
|
|
|
注:同一项目中,取最高奖项,不同项目可累计加分。
五、有关说明
1、每个学期结束前,由各负责处室汇总交学校考核领导小组,由学校考核领导小组认真审核后予以公布。
2、本方案最终解释权属校长室
附表一: 教师的绩效评价(25)
|
A |
B |
C |
D |
水平指数 |
10分 |
8分 |
5分 |
2分 |
效能指数 |
15分 |
10分 |
5分 |
2分 |
水平指数
学期 |
班级 |
|
|
|
|
|
|
|
平均值 |
分项
等第 |
总等第 |
第一学期 |
标准分X |
|
|
|
|
|
|
|
|
|
|
优秀率A |
|
|
|
|
|
|
|
|
|
第二学期 |
标准分X |
|
|
|
|
|
|
|
|
|
|
优秀率A |
|
|
|
|
|
|
|
|
|
效能指数
学期 |
班级 |
上学期 |
增量 |
平均值 |
分项等第 |
总等第 |
第一学期 |
标准分X |
|
|
|
|
|
优秀率A |
|
|
|
|
第二学期 |
标准分X |
|
|
|
|
|
优秀率A |
|
|
|
|
附1:水平指数、效能参照值。
|
水平指数 |
效能指数参照 |
|
第一学期 |
第二学期 |
第一学期 |
第二学期 |
高一
|
期末考试 |
期末考试 |
高中以入学成绩(其中政史地均以社会,理化均以自然)为参照;
|
第一学期
期末成绩 |
高二
|
期末考试 |
期末考试 |
高中以原高一期末文理分班后的成绩为参照;
第二学期期末成绩为参照 |
第一学期
期末成绩 |
高三
|
期末考试 |
升学成绩 |
以期末成绩为参照 |
第一学期
期末成绩 |
附2:教学绩效等第划分标准
|
等第 |
标准分X |
优秀率A |
总评 |
|
水平指数 |
A |
X≥7 |
≥30% |
AA AB AC |
A |
B |
X≥-18 |
≥20% |
AD BB BC |
B |
C |
X≥-30 |
<20% |
BD CC CD |
C |
D |
X<-30 |
<15% |
DD |
D |
效能指数 |
A |
X≥7 |
百分点增量≥3 |
AA AB AC |
A |
B |
X≥-18 |
百分点增量≥-2 |
AD BB BC |
B |
C |
X≥-30 |
百分点增量<-2 |
BD CC CD |
C |
D |
X<-30 |
百分点增量<-10 |
DD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