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作为学校的细胞,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班级内部管理又是通过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来实现的。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集体,其氛围如何对学生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任何一个班集体都具备其特有的班级风气,包括班级的纪律状况、学习风气、学生的思想表现、人际关系等等。良好班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班级的领军人物——班主任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班级建设。因此,提高班主任素质就是改善班级建设。
一、班级建设疾呼班主任的爱心:
一位好的班主任首要条件是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真正的师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其内容应包括: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师爱蕴含更多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师爱实质是一种评价,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往往把教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于是教师的这种情感在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分量。大凡有经验的班主任都有这种体会,如果班主任不关心学生活或只是关心少数尖子学生,对其他学生态度冷淡、方法粗暴,处理问题简单、专横,那么班级气氛就会单调、沉闷,教育也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如果班主任真诚的关怀学生、爱护学生,学生不会无动于衷。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真心爱护它,无论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地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于接受,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就会充满真诚、友爱、活泼、轻松、上进的气氛,在其中生活的学生既有强烈的自尊心,又具有同情心,懂得体谅他人,班级容易形成强烈的凝聚力。
二、 班主任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感
强烈的责任感是班主任老师为班集体所接纳的前提。与其他任课教师相比,班主任与学生交往的机会较多,接触时间较长,学生对班主任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习惯性的信任和依赖,表现出一定的“向师性”,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有着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的责任感主要表现在班主任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培养独立生活和集体生活的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督促学生锻炼身体,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如果班主任轻率、疏懒、不负责任和对学生漠不关心,学生便会改变对老师敬慕态度。这样的班级也便缺乏感召力,导致班集体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班级工作也会如一盘散沙。
三、 班主任应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
在班级管理中,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对教师的管理、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个性发展,班集体的共同进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也是班级任课教师的核心,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班主任的协调作用能够使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力争上进。在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提供准确的信息反馈,可以妥善地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都能做到愉快的教与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班级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班级风气。
四、 班主任应该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水平
通常,学生对班主任能力的评价往往直接来源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如果学生并非仅仅出于对班主任地位的尊敬,而是倾慕其学识,那么班主任的教诲便会真正渗入学生内心深处;反之,即使班主任对学生充满爱心,学生也只会对其产生一种类似怜悯的感情。因此,很难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当然,班主任应具备的学识,不只包括雄厚的专业知识,还应包括在社会经验、人生教育甚至哲学和文化艺术上渊博的知识和独到丰富的见解。只有这样班主任才有条件得心应手的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集体气氛,引导学生个性正常发展。
五、 班主任应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我们知道,班主任是学生人格的培养者、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注意的焦点和心目中的榜样。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要靠自己的工作教育学生,而且凭自己的情感、意志、人格等个性品质去影响学生,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学生心灵上的感应,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身教胜于言教”正是解释这一本质。如果班主任在社会生活中感到压抑,而又缺乏自我调节的心理能力,时常不自觉的表露出来,这样会给班级集体氛围注入抑郁和不稳定的暗流,使学生产生悲观消极的生活态度,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如果班主任热爱生活并能自我协调心理,会使学生形成乐观、上进的精神状态。
总之,班主任是影响班级集体气氛的直接因素,如果班主任管理得法,指挥得当,班级就会形成蓬勃向上、团结友爱、师生关系融洽的风气,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