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主页 >> 教科室 >> 论文园地 >> 正文
论文园地

徐州二中2012读书征文大赛选刊(三)

2013年03月03日 13:52 佚名 点击:[]

读书随笔

                   ----读《教师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鲍士波

读《教师今天怎样做教科研》,210页提到“洗课”这一词,它是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副院长提出的。它的意思是,在教学实施之前,对原来准备执行的教学流程、准备呈现的教学内容等尽可能进行“清洗”,裁剪,突出主干,删除枝蔓,去掉“陈言”,消灭浪费。

我想,“洗课”就是我们常提到得“教学五认真”的认真备课这一环节。何为“认真”备课?是备课本写的详细?又或是备课书写的字漂亮、整齐?这样理解未免肤浅。

学校每年要开设名目繁多的公开课。上课之前,老师总要认真准备。首先就是精心备课,定内容,设计活动,思考课堂的“靓点”等很是繁忙。很多老师在试讲环节大多都出现这一现象----没讲完。这其实就是没有很好经历“洗课”环节。

怎样“洗课”哪?以数学为例,上课之前,要研究课标要求及高考要求,也要估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研究“教什么”的同时还要研究“不教什么”,研究“不教什么”的过程就是“洗课”的过程,将课后反思的过程置前,减少课堂的冗余,还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

 决定了“教什么”之后就是“怎样教”了。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为此,一些教师过度地追求热闹。当然,教学无定法。一节课到底用什么样的方法,要根据授课内容而定、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教学方法时,数学应在朴素中显功底,得其神而忘其形,最适合学生的,适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能促进学生需要和发展的,就是好方法。

“洗课”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环节。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通过“洗课”,“洗”出有效的目标:清晰、简明: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洗”出有效的内容: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通过“洗课”,“洗”出有效的教法: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我想,变“备课”为“洗课”,才能诠释“认真备课”。

 

走出“荒原”,迎接“曙光”

邓翡

当人们行走在茫茫荒原,看不到清晨的曙光。在逝去如飞的岁月里,繁杂的俗物、麻木地执行政策,呼吸都变得浑浊。我意识到生命的颓废与荒凉。朋友说:“你才多大就已经职业倦怠了。”不觉有些悲哀。突然想起一位前辈说过:“我克服职业倦怠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

总要做点什么,不为别的,只为救赎自己,让自己在俗世中多一份超脱,在灵魂深处多一份安宁。

随手拿起一本书《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老师》,我一页页翻着,希望在其中可以找寻答案,找寻到一条可以驶向安宁美好世界的航向。

书中谈到微型课题研究的问题,恰似给我送来了一抹清凉的慰藉。作者冯卫东老师的一席话让我颇为感动“微型课题应该是方寸之内可以驰骋的篆刻,应该是尺锦犹见上河图的苏绣,因该是碧海倒映蔚蓝天的清溪……一个转瞬即逝的细节,一句有意无心的闲谈,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都可以牵出一个韵味无穷的微型课题。”阴霾的天空放晴了,我看到微弱的曙光。恰值徐州市教科所征集申报个人课题,我决定要去申请。

目标有了,具体要如何执行,却成了我苦恼的问题。向书本去寻找答案吧。书中说:“一是微型课题以自己为对象;二是微型课题以行动为引领;三是微型课题以经历为载体;四是微型课题以表达为需要。”,“课题开口要小”,“触及新课程的某一点,乃至教学中的某个细节”,“它能让新课程理念烙上我的印记”。基于以上要求,我申报了自己的“个人课题”《论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该课题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于朗读方法的研究帮助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法”可依,循循善诱。并且对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进行一定的剖析,从而正确认识朗读的重要作用,为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为了完成课题,我阅读了《朗读学》、《朗读美学》、《跟窦桂梅学朗读》、《朗读的魅力:语文教师实用指南》、《朗读技巧》、《我们的朗读课堂》以及相关的教学杂志。并定期完成读书笔记上传博客。并开设了一系列的研讨课,如《雨巷》《声声慢》《想北平》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研究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加强了,成绩也有了提高。

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在读书中,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在读书中我解决了困惑迷茫。在读书中我践行着先贤的精神,不断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前进!

 

 

怎样写教学论文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读后感

经纬

作为一名教师,只会教书,不会做教科研,就不会有提高,也就只能当一辈子的教书匠。做教科研是现代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但很多教师不懂得怎样做教科研,视教科研为畏途,故止步不前,不肯去做。读了冯卫东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后受到很多启发,尤其是对长期以来最感头痛的论文写作感受颇深。

他把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归纳为五种。一、老套——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大话——“气吞万里纸虎;三、跟风——多少豪杰浪淘尽;四、含混——乱花渐欲迷人眼;五、做作——细腰饿死求王好。只看标题,就为老师的别具一格的标题折服,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对内容的阐述也能猜测一二来。说实话,这些毛病在许多老师都曾出现过。我也曾见识过这些文章,阅读过后,仍是云里雾里。因此,曾对类似的文章不感兴趣。也曾发表过自己的言论,认为这些文章是经不起时间论证的,缺乏生命力,渐渐会销声匿迹。但就自己的水平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自然自己也会犯这些毛病来。

那么,怎样写成功的论文呢?老师显得谦虚又诚恳,对一线老师的指导可谓循循善诱。他又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新颖——独上高楼望天路;说论文写作是非常忌讳拾人牙慧的,别人嚼过的馍没有滋味。要想新颖必须独上高楼,向远方瞭望,看到别人所无法看到的风景;也不要扎人堆凑热闹,要绕过闹市走曲巷,这样才有新意的东西。二、小巧——开窗放入大江来;鲁迅说,角度小,开掘要深。老师也说,不仅是视觉巧、立意新,更有较大的景深。三、逆向——反弹琵琶舞翩跹;反弹琵琶就是逆向思维,从反面去论说。当然它是独特的,常能创新的思维方式。四、严密——小弦切切如私语;老师认为写论文就应该像精心制作、打磨一件上好的工艺品一样。说得多好!五、自然——一泓清水出芙蓉。老师认为为文要真诚,发乎内心,这样才有生命力。

读了冯教师的文章,让我耳目一新,既增强了我从事论文写作的信心,又明确了方向。论文写作其实不难,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选择好教学论文的切入点是前提,可多从细微处入手,避免假大空。

1、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例如:对课本上某些概念的引入过程或某些定理、公式的证明过程作适当的改进和更新;对己有的命题作适当的推广或移植;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新的见解,对课本上某些错误进行分析校正或站在新的理论高度、用新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某些问题。  

2、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方面。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或大或小的体会,总有自己的得意之处,要善于及时记录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最后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3、对学生心理生理研究方面。结合学生学习的思维特点和规律进行差生的转化;各科教学的课外工作(课外作业、课外辅导活动、学科竞赛等),常见解题错误分析。  

4、学科思想方面。如某些学科问题的特殊解题思路或巧解妙证,及一些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运用等。  

5、课程、教材、教法的试验性研究方面。目前,新教材的应用、教法学法改革以及作业批改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方面的体会、成果很值得一写。特别是现在我们都在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新的教育理念的应用阶段,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选题。  

6教师一绝。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绝活、绝技、绝能,也可以是教师日常生活中的绝招,一绝并非绝无仅有,主要是教师的特点特长和特色,它具有相对性。  

7、激励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研究。 学生个性心理倾向性的研究。  

立意上要讲究高、深、新、远。避免俗套  

所谓的高是我们写教学论文的出发点要高。立意要高,站得高,看得远。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既全面系统,新奇新颖,又深有见地。理论的水准高,教学研究不能老是在同一个水准上徘徊,而要把认识事物的着眼点逐步提高。深并不是一定要高深莫测,而是指研究问题研究的深刻,只有分析透彻,深有见解的文章,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脱颖而出。新,就是文章不能老生常谈,要体现出教学新理念、新课程、新方式、新见解,思想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内容要针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敢于提出新的挑战,想别人之未想的,说别人之未说的,写别人是未写的。研究的内容和形式新。要善于用其它科学的新思想、新方法来研究教学,要吸收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为借鉴。所谓,就是立论的影响远。课题要既切合客观实际,有实用价值,又符合发展的方向,这样写出的论文,就有源远流长之意。  

三、材料要充分。

选材是否合理是文章成败的关键。写论文从整体构思,到题目确定,到论证过程等等,都不能离开选材──客观的资料。选材的目的,是采众家之长,成一已之见。写论文,并不是今天想写就能写得出来的,充分积累材料是写好论文不可忽缺的途径,这就需要平时不断留意和积累。
    教学论文写作有规律,但没有现成的方法。方法与技巧靠自己去摸索,去探索。我们只要通过多读、多写、多改的写作实践,掌握写作的本领,并做到运用自如,就一定能够创造性地写出更多更好的论文。  

读书心得

李丽芳

学习了《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这本书对高效课堂的论述,我受益匪浅。书中讲到的三个理念、六个不等于、九个实践建议,给了我很多启示。尤其是在教学中按照九个实践建议进行了适当调整后,教学效果确实有所提高。

建议一:相互倾听,与“同学”结成同盟

在教学中由于班级的差异性,在层次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班级我能充分做到倾听,可是在接受能力较差的班级,我更习惯于讲授为主,一听学生的观点开始“不靠谱”我往往就会打断他们。现在我按照书上的建议,无论怎样的意见、怎样的看法我都耐心的听完,并且要求其他学生都认真倾听,然后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就是掀起头脑风暴。

建议二:让头脑掀起风暴

教师教书的时间一长,往往就自己把自己变成了“教书匠”,教材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按部就班的把内教授完毕是很容易的事情,这也让人产生了惰性。而在教学中唯一的常变数就是学生,哪怕你每一年都教一样的内容,但是每一年学生都会换,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都不同,如果能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思维风暴,在学生自我“知识生产”的同时,教师也能打开个体创新思维的通道。

建议三:注重留白,为沉思预置空间

时间短、任务重,是现在小学科教师的共识。在每周两课时的时间里,既要完成大纲要求,又要完成相关练习,往往就把一项项环节安排的很紧,往往就会忽视给学生留时间思考。在按照建议给学生安排了思考的时间后,我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思考更加的深入,确实拥有了更多更大的发展思维的空间。

建议四:狠心洗课,用干练彰显风骨

洗课时在教学实施之前,对原来准备执行的教学流程、准备呈现的教学内容等尽可能进行“清洗”“裁剪”,突出主干,删除枝蔓,去掉陈言,消灭浪费。在正式进入课堂前随时都可以进行洗课,把不需要的东西及时的去掉,把课堂变的更有效率。

建议五:启导自助,使人人成为首席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比较重视与学生平等对话。但是距离让学生“人人成为首席”还有很大的差距。按照建议,我现在更多的是让学生轮流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协调者、领导者和帮助者。把平时的学习小组中个别学生的能力展现变成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在原来看着没有什么领导才能的学生,经过几次磨砺后,也都激发出了潜力,给我很大的惊喜。

书中提出了九条建议,我拣出了我感受最深的五条,在实践中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教师作为高效课堂实现的关键因素,更应该深入学习相关理论,首先改变自己,并在教学中积极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