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主页 >> 教科室 >> 论文园地 >> 正文
论文园地

徐州二中2012读书征文大赛选刊(四)

2013年03月04日 13:59 佚名 点击:[]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崔静

学校为我们推荐的冯卫东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对于冯卫东老师,我还是很为陌生,于是便上网搜索了一下。冯卫东: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主持并完成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李吉林研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立项课题“‘倾听教育研究。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文章三百余篇,应邀到各地作教科研报三百余场。可以说是为大师级人物。

于是怀着尊敬与仰慕,拜读了冯卫东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我感到这又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对一线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里面的事例很多,全是对大家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方法性指导。

文中在第一讲中在心灵的漫步中漫步拔节生命,对我感触颇深。尤其是作者说教师的工作既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又最为关乎他人的心灵,写教育随笔是教师进行心灵漫步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和路径。教师写教育随笔,可以炼眼——锤炼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以炼笔——锤炼表达思想的能力,可以炼意——锤炼与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操、教育抱负等。写叙事性教育随笔,关键是要真诚、真实、真切,要努力转到事情的背后,追问事件的意义;写事理性教育随笔,关键是要夹叙夹议,追求盐溶于水的境界。

除此之外,其中一篇《警惕另一种“话语霸权”》让我感触颇深。

让我反省自身在教学,管理班级时是否存在这种现象。比如自己上课时对于某个问题的答案喜欢墨守陈规,对于学生独到见解并没有鼓励,表扬,有时反而进行否定,非要一言堂。现在思考真的是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人,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尤其是在教学之中应该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维。这样学生才敢于思维,敢于创造,敢于创新。这样的有自己思维的学生才会学习。这样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沟通教育理论和学校教育实践,使得教师群体从以往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使得教师工作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尊严,使其职业生命更具有意义和光彩。

除此之外读这本书让我感受深刻的是有效教学的问题。近年来,关于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应该说是最时尚、最热烈的一个词语。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课堂?相关理念如何澄清?一线教师如何着力行走才能达到“高效”?冯卫东在谈高效课堂建设这部分内容中为我们进行了理性分析与方法指引。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么如何实践呢?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探讨。一是相互倾听,与同学结成同盟。二是激发思辨,让头脑掀起风暴。三是活用变式,借陡转瓦解定式。四是注重留白,为沉思预置空间。五是狠心洗课,用干练彰显风骨。六是启导自助,使人人成为首席。七是慢慢行走,在沿途品鉴风景。八是珍视错误,把事故演成故事。九是倡导批判,以求真晶化品质。在这九点当中,我非常欣赏第七点“慢慢行走,在沿途品鉴风景”。朱光潜先生在一篇散文中写过“慢慢走,欣赏啊”。这种慢不是散漫,而是指悠着点、慢慢地花时间进行体验与品味,细细咀嚼,静心享受。这种慢是需要心智的。从事特殊教育,教育对象障碍不同、个性各异,我们尤其需要“慢走”,在缓慢的行走中以欣赏的姿态凝视我们的教学对象、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也许,从表面上看,这种速度如蜗牛前行,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能使残障孩子的步伐渐趋稳健。“欲速则不达”,我们唯有慢着点、悠着点让残障孩子亲近知识,与知识发生的过程相交汇、相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读书有益

-------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鞠贵品

本人喜欢看杂志尤其是有关地理专业的杂志,见到厚厚的书就难以翻阅,今天在“强迫”下拿起《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这本书,翻开书的扉页,本书作者冯卫东是从一线走出来的教科研专家,主持并完成了许多课题并发表了二百多篇论文。顿时发觉对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有“高处不胜寒、望而却步”之感的我找到指导老师啦,再看看目录,“在心灵的漫步中拔节生命” “在理性的表述中‘组建灵魂’” “在‘根雕’ 的行为中提升智慧” “在‘蓝图’的谱写中实现‘突围’” “在‘高效’的追求中锻造品质”,一个个精辟的标题强力地吸引着我。夜深人静时,细细研读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故事,如临现场和作者一起平等地研讨和探索教科研。

篇章开始,“教师的工作既需用自己的心灵,又最为关乎他人的心灵。”深深的打动了我,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心灵的互动,以我心换你心,方能走进彼此的世界。而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孩子进行“心灵漫步”?教育随笔写作是教师进行“心灵漫步”的极好方式与路径。教育是为了人的生活,为了给人值得过的生活。 “值得过的生活”就值得“回味”,用教育随笔记录下“值得过”的片段、“值得做”的事情来回味我们每天的生活。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还懂得了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每一所特色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规划课题研究。对规划课题研究,先生有自己的主张。其一,他认为谁先研究规划课题,谁就占得专业发展的先机。假如一位教师、一群教师能真心实意、凝心聚力地研究一项规划课题,想不成长、想不成功都不可能。其二,以规划课题研究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突围。其三,“把问题化为课题,用课题解决问题”。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了问题要善于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再用课题来解决问题,这有利于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问题。其四,选题要做到“三本”。第一是“实本”。要从学校以及个人的实际出发,以实为本,要弄清“我”现在在哪里。第二是“需本”。要从教育教学的需要出发,以需为本,要弄清“我”要到哪里去。第三是“能本。要从自身的能力出发,要弄清能到哪里去。先生的三本原则,告诉了我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还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先生认为“高效”应该是通过创设较为有利的教学环境、问题情境等,在尽量少的教学用时内,通过教师优化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效率的提高,并且有益于教学生态的改善,也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堂,是教得有效、学有所获的好课堂。“高效课堂”并不等于知识内容或呈现形式“多多益善”的课堂;并不等于“行云流水”的课堂;并不等于亢奋、热烈的课堂;并不等于“立竿见影”的课堂;并不等于“问题成堆”的课堂;并不等于“圆圆满满”的课堂。先生用通俗的六个不等于对当下虚假的高效课堂进行了归纳。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先生给了九条实践建议,其中我最欣赏的是第一条“相互倾听,与‘同学’结成同盟”。师生、生生情感要融洽,“视界”要融合,课堂对话要畅通,教学效率要提高,人格修养要陶冶,这一切都离不开“倾听”,只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结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相互倾听,才能架起彼此心灵的桥梁,才能在较大程度上减少教学用时的浪费,因此没有师生倾听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的,因此,现在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倾听教育”。“高效课堂”需要得到不仅在多种感官能力而且在情意态度方面的“鼎力支持”,“高效课堂”需要从学会倾听开始……

总之,《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这本书给了我写作的指导,给了我做教科研的方法,为未来的道路指明了方向,非常感谢你———《今天怎样做教科研》。

 

《教师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读后感

周婷

冯卫东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发到手很久了,一直想看却又觉得没时间看,这次在学校号召下,终于抽周末时间拜读了一下,确实感到这是一本不错的好书,对一线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书中给出了许多具体的例子,看了之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给我以许多启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原来觉得教科研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看过这本书之后,感觉似乎亲近了许多。

教师的工作很辛苦,也有些枯燥,教师往往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曾经的热情和抱负。作者说教师的工作既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又最为关乎他人的心灵,写教育随笔是教师进行心灵漫步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和路径。教师写教育随笔,可以炼眼——锤炼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以炼笔——锤炼表达思想的能力,可以炼意——锤炼与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操、教育抱负等。写叙事性教育随笔,关键是要真诚、真实、真切,要努力转到事情的背后,追问事件的意义;写事理性教育随笔,关键是要夹叙夹议,追求盐溶于水的境界。

教师被称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的定位,不应是单纯的重复性劳动,教师的工作性质不应是工匠,而应是艺术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如果真正投入到研究中,就会发现教学的艺术之美,如果将工作变成一种美的享受,那么工作将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乐趣与幸福感。当然,这种境界不是说说这么容易,多数教师很难达到,但是这可以作为我们所有教师所向往、追求的目标,是我们前进的标杆。

作为一线青年教师,我一直都对教科研心存恐惧,觉得可望而不可及,面对教学论文,也一直踟蹰不前。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认为:教师是教室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教室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一线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也提供给我们思考-实践-检验的土壤,自己所想,可以及时反馈,及时验证和修改,应该说也是一种幸事。许多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在一线教学中成长起来的,从孔子到陶行知、陈鹤琴,从柏拉图到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都不例外。

在江苏省的高考政策下,数学教学在高中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更应该及时、积极、深入的去思考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找到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这样的点滴积累,只要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手记录下来,并尽可能做阶段性总结和深入挖掘思考,这也就是教科研。再诉诸文字,整理下来,也就是教科研论文。

教科研并非那么遥远,教科研就在我们身边。

 

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鹿琳

本书以丰富的案例,系统阐述了教师随笔写作、论文写作、微型课题研究、规划课题研究、高效课堂研究等,对一线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里面的事例很多,对教科研工作的方法性具有很强的指导。教师的工作既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又最为关乎他人的心灵,写教育随笔是教师进行心灵漫步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和路径。可以发现问题,表达思想,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操、教育抱负等。

通过阅读该书,我认识到,教科研型教师应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能灵活有效地驾驭课堂,能较好地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随时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适应不同的教学场景。从事教育科学科研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敢于探索、善于探索。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教师教科研,应该回归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与教师每天的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坚持实践第一的价值取向。由于教育科研的对象往往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学生的进步又和多种因素有关,使教育科研往往具有多变量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科研应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科研,这决定了在科研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各种方法优化组合,相互印证。

读到第六讲时,我真切体会到了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以及其对一线教师的需求的知晓程度。高效课堂正是时下教育各界讨论得最激烈、实践得最深入的教育现象。我们也多次接触,接触了许多关于高效课堂的理解和建议。正如作者谈到的,“‘高效课堂’就是通过创设较为有利的教学环境、问题情境等,在尽量少的教学用时内,通过教师优化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并且有利于教学生态改善,也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堂。”对于与“高效课堂”貌似的一些提法,作者又做了较为深入的辨析,他提出六个“不等于”,如,“高效课堂”不等于“多多益善”的课堂、“行云流水”的课堂、亢奋和热烈的课堂、“立竿见影”的课堂、“问题成堆”的课堂和“圆圆满满”的课堂。

其中,我非常赞同“高效课堂”不等于“问题成堆”的课堂,因为当前教学普遍出现一种趋势,由过去的“满堂灌”到现在的“满堂问”,其实,课堂教学环节并不应该完全由问或答交织来完成。特别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时,老师应提前准备好精炼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贯穿整个小组讨论之中,让孩子们在针对问题讨论时,既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又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来,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其实可以很简单,但要能真正实施,并对教师有帮助,是需要教师有着一定的教学功底,有优化教学的能力的。

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但也需要教育科研人员在教育理论、科研设计、科研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在教科研的路上,设定目标,坚定地走下去。让我们的心灵在平常中漫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