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学习心得
程庆园
读了《中国教育报》刊登的题为“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的信,作者是一个小学生的家长。作者是着眼于“基础教育阶段”来谈的,而这个阶段已不仅仅是小学教育,而是把初中和高中教育也包括在内的。我认为,对于小学教育,作者的有些观点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对于中学特别是高中教育来说,却未必正确。本人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现在的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极其重视。有的人虽然原先可能对教育“零概念”,但为了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他们的投入和努力是巨大的,并注意随时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体悟,使自己与自己的孩子共同成长。就像这位家长,孩子小学六年中,一次转学,三次择校,这就一位小学生的经历而言,应该并不多见。他对子女获得良好教育的责任感之强烈,已令人由衷感佩;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由“不打不成人,棍棒出孝子”的原始状态,到注意对孩子进行观察沟通和交流互动,进而领悟到孩子产生求知激情的重要性,并总结出学习目标推动循环链的结论,直至形成了“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这个颇有见地的观点。在他身上,真实具体地展示出一位年轻家长心系教育、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这不仅令人激动,而且使我们感受到极大的教育改革的社会原动力。
但是,这位家长将立足于自己对孩子上小学期间的情况的思考,延伸到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就出现问题了。虽然“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的提法似乎占据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制高点,但如果笼统而无条件地当作一种观点提出来,也就只能沦为一个响亮的口号,对于教育工作实际未必具有积极的意义,甚至可能产生负面的结果。
这封信的核心,是批评“强迫学习(强压式教育)”,这个概念是作者对于自己孩子“受到不合理对待”的教育行为的评价。强迫或强压的教学方式当然是不对的,无论小学还是中学。不顾学生的情感心理,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一味地去强迫他们学习某些东西,由于只偏重于教师的一相情愿,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但是,教育是培养人、完善人的过程,启发引导表扬鼓励固然不可或缺,但令行禁止要求督促亦绝不可少。换言之,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乃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我认为,即使是小学教育也不应例外。否则,这种教育是病态的。在中学阶段,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对学生在不同学段、学科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着严格的要求,而学校教师则承担着教书育人之责,更为重要的是,每位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能力上是有所不同的。在此情势之下,笼统地强调“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往往流于放任,是不负责任的,而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如果不去有意识地注意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进取心,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升他们明辨是非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教给他们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那么,他们手中的“学习主动权”就只能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在上述努力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情况下,再提倡“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信中对这个孩子成长变化的描述给人印象很深。一个在三年级之前完全厌学,“连提笔的勇气也没有”的学生,一下变成了“我要学习,我要懂得更多”、“这我已经懂了,那我也懂了”的充满了“成就感的”学生,并且竖立了“不懂就问,有错就改”、“ 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思维和行为习惯。这个变化给人感觉有点太快。但是,这是在换了一所学校,老师“作业减少”,家长与他有更多交流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能性也确实存在。然而再次转学后,学校又开始“强迫孩子学习”,作业多了,这孩子感到不像在家中那样握有“学习主动权”了,于是一下子丢开了已“固定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开始了他自以为是的损人利己的行动:作业乱写,以让老师难过,但上课仍认真听讲,因为不听就不会。课堂讲解配合课外作业,讲练结合,这种朴实的教学行为即使在小学又有何不当,却使这孩子想出这个损人不利己的蠢招来,真是匪夷所思。待到又一次转学,这孩子又像变了一个人,又“怀着一颗对老师感恩的心去学习”了。正如他家长感叹的:转变之快,出乎意料!真是太出乎意料了。
这个孩子应该是比较聪明的,但他的心理不够健康。这应该与家长早期的“不打不成人,棍棒出孝子”的教育方式有着一定的关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有职责,并且各有禁忌。比如老师对学生不能冷嘲热讽、体罚,父母对子女不能打骂,等等。不论你有着多么善良的愿望,都不能犯了禁忌。一旦犯了禁忌,就突破了教育的底线,后果很严重,且潜在的影响很难消除。如信中所述,这孩子出现反复时能使出那种损人不利己的招术,即可作为一例。
对于这个孩子的厌学,作为学校和老师,责任主要在于未能将其作为一个个案来研究对待。若能进一步投入爱心,注重因材施教,并讲究方法,严格要求(这绝对必要,但有学问),这个孩子是能够在学校教育中健康成长的。这里,严格要求不能缺位,没有了它,教育就不完整,学生也难以真正得到“学习主动权”。
另外,在这封信的开头,作者指出了一些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错误的教育法则——“愿意学就学,不愿意学任他去”。他“想对老师说:请正确对待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爱学习的。”开宗明义,作者似乎已经竖起了“靶子”——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放任自流,不负责任。可是,看下去却发现,以下通篇的矛头所指却是与此相反的现象:强迫学习(强压式教育)。这种思路上的自相矛盾使人有点困惑。或者,是由于这封信的内容已经经过了“摘编”的缘故吧。
2014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