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校为阵地,探索公民教育的方式方法
徐州二中 葛建华
公民教育,始教于公民,何谓公民,简单解释为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起于改革开放后,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公民意识,认识自己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强化和深化学生的公民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期,是其一生人生态度形成的重要时期,公民教育有助于学生们的成长并帮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总结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班级学生的公民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要充满爱——对学生的关爱。 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付出爱,才能真正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的关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一份事业,是爱的奉献,博爱仁德。对学生的关爱既有像伙伴般的友爱,又有慈母般的仁爱,更有严父般的关爱。不要吝啬你的爱,付出终有回报。在新生参加军训时,天气正值炎夏,酷暑难耐,在屋里坐着都热,更不用说顶着烈日,在没有树阴的大操场上站军姿、齐步走、正步走了。看着学生们光顶烈日,汗流浃背。我坚持陪同学生,始终和学生保持一致的要求,让学生体会到平等、公平。学生们看见我跟他们一起挨晒,都更加认真,努力坚持。站军姿时,他们汗流满面却一动不动,我拿着面巾纸一排一排地给他们擦汗时,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始终在关心、关注、关爱着他们。后来听一位学生说:“我们军训站军姿时,您给我们擦汗,跟大家一块挨晒,我们可感动了。”爱,是教育工作中的最关键、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爱也是大公无私的,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学生体会到这份爱心,感悟这份关心,理解其中的用心。更能在以后潜移默化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深深的烙印在心中。
第二、教育应严格、公平、公正。家有家规、校有校规、班有班规。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的确立,离不开严明的纪律制度、严格的执行力度、执行中的公平和公正。不立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教育要严格且公平。现举一例说明:在新学期开始,我随之与学生共同讨论建立了一套班级中有关学习、卫生等多方面的纪律制度及规范,并由学生自主进行管理。其中就有作业收缴制度:课代表要在上第一节课之前就把作业送到办公室、组长要把未交作业的同学名单交给课代表。制度宣布一周后,出现问题了。物理课代表在第一节下课后才把作业上交老师,并且还辩称“组长没交给我作业,也没交名单。”我按照已定的纪律制度及规范给课代表、组长及未交作业的同学各扣德育学分一分,并借此机会给全班同学明确责任:“课代表未及时上交作业是课代表的责任、组长未及时上报不交作业的同学名单是组长的责任、学生不交作业是学生自己的责任。”这件事以后,班干部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再也没发生相互推诿的事了。同时,在平时处理学生的问题时,我也多次向学生阐明:老师对事不对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我处理你只对你所犯的错误作出处理,并不是针对你个人。处理只意味着对过去的终结,并不是给今后下了定论,处理问题的关键是在于让你明白你为什么错,是为了让我今后不再犯同类的错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后还得靠你自己努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公平和公正,从每一件小事,每一点、每一滴,都在体会并将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切实做好。
第三、学校教育应严而有度。学校教育只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因而应当以促进学生改善和发展为目的。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及存在的心理等诸方面的问题,最好执法应严,处理应宽,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不妨变通执行,达到既使其认识到错误,又能改正错误,更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举一例说明:我班有个学生头脑比较聪明,但偏科严重,数理化等理科比较强,而文科、尤其是英语比较差,上课让他背单词经常背错,与其说不会背不如说不愿背。单词没背会就属于没完成作业,按学习纪律制度应该扣除德育学分。结果,德育学分越扣越多,他背英语的兴致也越来越低,形成不良循环。后来渐渐地他德育学分的扣分累记达到学校公开通报批评的处罚 。为此,我找他谈话,告诉他我要将他的有关情况向学校汇报,并告知他将受到的处罚。他当时对我说,“有扣这么多分了吗?”我一听知道其中有戏,我就将学生每日的作业完成情况记载表逐个与他一起统计,面对结果,他先是哑言,然后嘴里小声叽咕:“通报就通报,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时我知道他有点触动了,我就趁热打铁,对其讲述其中的利害,以及对今后的影响。他听着听着对我说,老师你能再给我一个机会吗?我保证以后改。这时,我对他讲,我一个人做不了主,我必须征得同学们的同意。随后,我在班级中事先做了一些工作,请求同学们给他一次机会。然后,让他在班级中公开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要求同学们给他一次机会。在同学们渐渐举起手臂中,他感动了。后来他告诉我在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同学们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在征得同学们的同意后,我向同学宣布给他留班察看一个月,保留对他的问题上报进行处理的权利。同时要求他在这一个月中不能再犯同类的错误。在随后的一个月内,他不仅能够流利的背出单词,而且还能基本正确的背出课文。后来,他在文科方面渐渐摆脱了困境,在期末考试中他的英语还取得了中等偏上的好成绩。老师为他高兴,他自己更是对弱科学习充满了斗志。
第四、教育要体现共有、共治、共享。为了让班里的每一位同学对班级事务有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我要求所有的学生每天轮流担任值日班长,管理班级事务,如检查上学迟到、值日生扫除、作业收缴,自习课纪律检查等班级事务。学生在其中体会班级的管理和建设,感受班级生活和日常活动,感悟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解决问题与纷争,处理矛盾。因为每个人都是主人翁,值日班长们在管理班级时与同学发生矛盾的现象竟出奇的少,男女同学也能兄弟姐妹情相处,感情融洽。
总之,学生是未来中国的公民,教育未来是每个教师的重任,教师应多方思考,用起十八般武艺,定能做好公民教育工作,为学生人生的发展创设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英语教学中对比传统教学模式与互助学习模式
葛建华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英语教学中的两种教学模式,即传统教学模式及互助学习模式。并且把两种教学模式的结果加以分析对比,目的在于研究这两种模式对于英语教学的利弊
[关键词]:互助学习;传统教学;英语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互助的能力。《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互助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1]《高中英语标准》中的五个基本理念中第三条也指出:“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记忆、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采用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互助式的英语学习方式。”[2]
传统英语教学以教师“一言堂”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其后果是:大部分学生依赖心理过重,缺乏主动参与意识、缺乏自主性、创造力,失去了学英语的信心及兴趣。在学生间进行的调查问卷表明:“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孩子不喜欢英语,认为英语难学,有太多需要记忆和背诵的东西,没兴趣”。与此同时,英语教师们也反映:“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教师反复讲,学生听后忘”。有些教师甚至抱怨:“学生预习不积极,上课懒散,复习也不及时。”上述现象在学生中,尤其是普遍缺乏学习毅力的中等生及学困生中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身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助推器。
在这种情况下,互助学习模式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互助学习更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更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小组互助学习的实验研究,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以及教师业务学习中反复倡导:改变教师“一言堂”,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理论依据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各种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互助学习的条件。”互助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办法,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途径。
互助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使个人学习需要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国外互助学习研究专家认为,互助学习必须具备五个要素:1)积极互赖,这要求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2)面对面的互动性促进作用,这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相互促进彼此的学习成绩;3)个人责任,这要求学生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4)社交技能,这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定的社会交流技能,进行高质量的互助;5)评价,这要求互助学习者定期评价互助学习的情况,检讨互助学习方法与效果。[3]
二、实施办法
互助学习必须组建合理,互助小组以4—6人为宜,每组都应有大致比例相同的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以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小组互助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各组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竞争”,也便于教师辅导。[1]
互助学习必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如我们英语课堂小组一般分为 4人:组员A、B、C和D,其中成绩较好的组员A(负责答疑),成绩中等的组员B和C(分别负责翻译课文和分析重点长句),成绩中下的组员D(则负责划段落中的语言点)。随着组员的进步程度不同,组内的各项负责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互助学习必须有激励性评价机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组际评价。以评价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互助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互助学习是当前课改的主流,然而,如何充分发挥互助学习的有效性,使其不单是流于形式?本人在英语精读课中进行了互助学习的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有意识地将其与传统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各自的利弊。
三、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对象:高一(7)班、高一(8)
教材来自牛津高中英语Book 1,Unit 1 School Life in the UK
Step1: Pre-reading (part A)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answer these questions.
1. How long did Wei Hua stay in Britain?
2. What was the name of Wei Hua’s class teacher?
3. What did Wei Hua make in her Woodwork class?
这项是快速阅读,处理方式是采用竞赛的方式活跃课堂,在组际间比赛阅读速度。先做完三道题的小组可以立马起身宣告快速阅读的答案:1. For one year. 2. Mr Heywood. 3. A small table.这一项一般竞争比较激烈,因为各项活动,一旦涉及评比,就会立刻激发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获胜小组得1分,并且哪个小组首先获得100分,哪个小组的德育学分(学校配合小组互助学习制定的德育学分制度)就会相应的增加1分。新旧模式对比:新奇的开端更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起学生的热情、回答问题也更快、更准确。
Step2: Detail-reading (part C1) Read the article again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se questions in short sentences.
1. What time do British school usually begin? What time do they usually end?
2. On average, 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a class in the UK?
3. Why did Wei Hua find her homework difficult at the beginning of her study in the UK?
4. On Tuesdays, what did Wei Hua do in the evening?
5. What do British students usually eat after their main meal?
6. Which British city did Wei Hua go to?
这项是细节阅读,处理方式一般是每组组员D上台写出答案:C1: 1. British schools usually begin at around 9 a.m. And end at about 3.30 p.m. 2 29. 3. Because all the homework was in English. 4. She had an extra French class. 5. Lots of desserts. 6. Manchester. 这一项一般由组员D来完成的原因是:组员D一般都是学习成绩较弱的学生,而这项基础阅读活动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且组际间的水平相当,也有利于公平竞争。新旧模式对比: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一项问题通常是老师喊到谁,谁回答,“培养”了大批怀有侥幸心里的人。
Step3: Read the sentences below and decide which ones are true (T) and which ones are false (F)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you have just read. Circle your answers.
这项是判断正误,处理方式是小组抢答,而站起来的组员不仅仅是回答正误这么简单,还要说出句子错在哪儿,怎样改正。这就要求组际间不仅比速度,还要比细心。如第四题:4.British students always have the same classrooms and classmates.对这一题学生仅回答false是不够的,还需订正错误:They have different classrooms for different classes and they also have different students for different classes.因此抢答的同学只有回答完整才能给小组加分,否则抢答无效,其他小组还可以继续争取再次抢答的机会。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小组在比赛速度的同时,更注意细节的阅读。
Step4: Analyse the text
经过前两项的阅读活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课文有了大体的了解,基本上杜绝了滥竽充数的“偷懒者”。接下来就进入英语精读的重头戏——分析课文了。这一步仍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扮演引导者,组织者,必要时提供帮助。实际上教师任务更重了,要给各小组明确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做能很快完成任务。一般来说,在所有学生都熟悉课文的前提下,每个小组的研究重点又是有所不同的,也就是各小组分工不同。如:小组1主要研究分析第一段,小组2负责第二段,以此类推。(注:段落研究顺序不是固定不变的,如下一篇课文有可能是小组2负责研究第一段。)同时,组内成员也是分工不同,责任到人。如成绩中下的组员D一般负责划出段落中的语言点。成绩中等的组员B和C分别负责翻译课文和分析重点长句,其中成绩较好的组员A负责答疑(包括自己组和其他组的疑问)。最重要的一点:“应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避免盲目讨论”。当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结果时,当一些问题解决不了时,小组互助讨论的机会就成熟了。尽管组织这样的小组讨论有时花的时间会长些,有时也可能影响到教学计划,但这样很值得,因为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孩子们自己的发现比教师的直接传授更有价值,印象更深刻。正如罗杰斯说: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1]
经过独立思考与组内互助讨论之后,接下来就是小组展示的时刻了。以第一段为例:小组1中的组员D走上讲台,板书第一段的语言点::1.experience [c]经历;[u]经验 2.be happy with对什么满意 eg: Our English teacher was happy with what he said. 3.than usual比平常。引申:as usual正如往常。展示完后,组员D回位,组员C走上讲台翻译第一段。一般要求翻译人员要清晰地表达翻译内容,同时语速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否则扣分。接着,组员B分析本段出现的难句子,如:Going to a British high school for one year was a very enjoyable and exciting experience for me.这个长句是动名词开头做主语,因此谓语动词用单数“was”。最后,是组员A进行答疑。这一步是最精彩的了,因为其他组的同学有时会故意提出比较“刁难”的问题,所以小组1如果不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可能还真回答不出。如果小组1回答不出,那么可以把问题下放到全班进行讨论,哪个组先讨论并回答出来,哪个组加分。在加分的激励下,所有的小组都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思考,勇于争先,有时甚至出现几个小组同时抢答的“盛况”,这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可能很少出现。当然,也会有这种情况,即全班同学积极思索后,仍不知道答案,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帮助了。新旧模式对比:在互助学习模式下,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压力,为了小组的荣誉,他们意识到:要解决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不看书是肯定不行的、看书不详细也是不行的、看书不思考还是不行的。互助学习模式确确实实地改掉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惰性,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存在的问题:课堂时间有限,而小组讨论费时。因此很难解决互助学习与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基本上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四、访谈调查
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助学习,我在课后找了七、八两个班的一些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调查,询问了他们的学习感受。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这种互助学习模式。学生们认为:“互助学习更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更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五、总结
在教学中实施“互助学习”的教师都大体都有这样的感受:互助学习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动”起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然而,它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互助学习并不适和所有的教学任务,并不适宜所有年龄阶段的学生,且极易影响教学进度等。传统教学模式与互助学习模式各有利弊,因此,应把两者和时宜地结合起来,以便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许正艺. 发挥小组互助学习的有效性[J/OL].[2011-08-28]. http://wenku.baidu.com/view/ae2f68a6f524ccbff121843d.html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姜爱珍.小组互助学习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EB/OL]. [2011-08-28]. http://training.teacher.com.cn/information/center/StudyGuide/gaozhong/waiyu/jgsy/34W509070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