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道考题想到的
程庆园
在市教科所举办的徐州市中小学科研骨干培训班上,听了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刘定一先生题为《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讲座。讲座中,刘老师展示了中国和日本高中历史学科的两道考试题,看过颇感震惊。
中国的题目如下——
在日寇侵略上海的“一·二八”“八·一三”两次事变中,都率军奋勇抵抗的中国将领是( )
A.蒋光鼐 B.叶挺 C.张治中 D.李宗仁
下面是日本的题目——
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了两次仗,21世纪如果日本与中国开火,您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
答:
两题的选材是相关的,但题型不同,一是客观题,一是主观题。
客观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一·二八”和“八·一三” 日本侵略中国上海的两次事变和这两次都曾率军奋勇抵抗的中国将领是谁。题目的答案是固定的,对于考生的要求是识记。
主观题考查的知识点,除了日中两国的百年战争史,还有21世纪两国综合实力的消长,两国双边关系的变迁,以及两国政治、经济、领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道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需要考生通过自己对两国历史、现状和未来,以及国际环境的认识和分析得出答案。
震惊之余,很受启发:单就命题的思路来看,这两个题目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
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其实反映的是教育教学对认知目标的设定和达成状态。按照我们这道题目,学生要做的,就是回顾 “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事变,回顾我军两次率军抵抗的将领都是谁,再选出两次都出现了的那个人。这里所涉及的都是已有的知识。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考查的是记忆和运用,属于认知的低端目标。当然,作为一道客观题这无可厚非,但是,即便是我们的主观题,其实考查的也往往是客观的已知的知识,是有着既定答案的。这种状况绝不仅仅限于个别学科,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认知过程的引导,也是在朝向既定答案的过程中进行的。作为教师,心中要有“答案”,但如果用它来“过滤”不同见解,从而使大家的理解定于一尊,则已经违背了认知规律。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反思。
我们再看看日本的题目。这是一道主观题,考查的重心是分析如果本世纪两国开战,会在何时,会因何而起。我们不妨尝试着通过日本的这个试题推想他们命题的思路。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而且有一些是教科书上未必有的。学生首先会回顾日本与中国在100年里的两次战争,这应该是已有的知识。但是,回顾的目的并非为了单纯的记忆,而是要运用历史事实做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原因的参照。这考查的是以记忆为起点的理解、运用和分析。学生思考的重点当然在于题干要求的“您认为”上。由于事件尚未发生,“远因”“近因”多为未知,这就必然要求学生以历史上两国的双边关系为参照,通过对本世纪两国之间政治、经济、领土等问题,以及两国周边和国际大背景等多方面情况的动态分析作出判断,最终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这考查的是学生通过深入的独立思考,综合课内外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能力,属于认知的高端目标。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学生有着广阔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更能体会到摆事实,讲道理,理性分析,深入思辩的乐趣。
上面已经提到,在认知领域中,教育的目标是有高低之别的,由低到高可以分为六级,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以“记忆、理解、运用”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是接受性学习,以 “分析、评价、创造”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是研究性学习。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的高中教学就认知目标的设定和达成而言,仍沿袭着接受性学习的理念,而日本的高中教学,则鲜明地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两者比较,高下立见。对此,我们应当深刻反思。教学改革决不能老是停留在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的层面上,否则,将很难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2012年12月
(本文发表于《徐州教科研》2013年第一期p23)
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11期(中)第 57 页
用深度阅读滋养学生的心灵
徐州二中 刘春侠
莫言在诺贝尔奖颁奖晚宴上致辞时曾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人文阅读,或许也是一朵“无用”的花,可那芬芳会直抵人心且弥久不散。
在这个阅读功利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已丢弃了传统阅读习惯。我,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坚守自己的阅读立场,梦想着我们的学生能亲近文字,用深度阅读滋养自己的心灵。
互联网带来了便捷,也使阅读发生变异。太多的学生已远离了传统的纸质阅读,手机报,微博成为他们阅读的首选途径。信息渠道的改变使他们倾向于阅读时尚、通俗、娱乐的内容。诚然,网络碎片化的阅读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知识的广度,却简化了人们的思考过程,造成精神的贫乏,思想力的退化。更为可怕的是,网络文化的“垃圾”会对孩子心灵形成一种无形的侵蚀。同时,在拼分数、比升学率的今天,太多的学校、家长及学生“唯考是读”,没完没了的教辅读物已完全侵占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只有课本教辅的学校,根本不是真正的阅读之所”,倡导传统阅读的老师在振臂高呼。但是,我们又有多大的力量能抵抗这世俗的蛮力?
作为一个喜爱文字、倡导传统阅读、为国民整体素质忧心的一线语文老师,我期盼着同仁能践行先辈们的教育理想,努力让中学教育保持生命的温度;我渴望我们的家长们能深刻地认识到“好的教育,不能过度关注单一的技能,而要通过人文教育的熏染,倡导丰富的生命体验、审美体验,让孩子们有灵性、有创意地生活”;我祈祷学校的教育管理者能倡导有品质的读书生活,能将营造“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梦想着,“培养终身的阅读者,培养负责任的表达者”是我们正在践行着的教育教学理念。我梦想着,阅读是教师的工作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是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我梦想着,学校教育不再变异,阅读教学不再俯首听命于高考指挥棒,阅读重在整体感悟,涵养精神而不是阉割文本灵魂肢解文本。我梦想着,“键盘文化”消解我们读写能力的悲剧不再上演,学生能由衷地喜欢我们的母语,“含英咀华地读、锤章炼句地写”变成一种学习习惯。所有的梦想缘于我深深懂得一个民族语言文的学习、掌握和使用,是需要长期的“无用”阅读来积累的,那种中学语文中急功近利的灰色语文,不止糟蹋着我们民族的母语,更戕害了一代青年的精神世界。
梦想因努力践行才有价值。
为了这朵“无用”的花的芬芳,我追求着自己的教学个性。我坚信,在大家都在比教学成绩的今天,能逆势而行,每周抽取一节课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行为是目光长远的表现。面对别人“会影响学生们的成绩”的质疑,我坦然对答“语言是门工具,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通过阅读,人的理解能力提升之后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我欣慰,当我自己的阅读行为带动学生亲近文字,周遭越来越多的同仁开始意识到一个引路人对学生的阅读的重要性,也开始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地去读书,通过阅读自觉地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自己的生活品质,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读书人。我愉悦,当我向学生推荐一位作家或一本书籍时,他们不再会向我挑衅地质问:“这些内容高考考不考?”而是渐渐沉浸在墨香中欲罢不能。他们在阅读笔记上留下的感受让我感到这朵花已开始含苞——“没有领会过语言的优美,就无法辨识自己语言的贫乏”、“缺乏阅读,再灵秀的文字也无法呈现思维的缜密”、“倾心阅读,我那曾经布满尘土的书籍开出一朵花来”。
我知道,在大众阅读滑坡、校园应试文化盛行的今天,实现我的教育梦想何其艰难,但我更清楚地知道——阅读,关乎国民整体素质。唯教育有梦,民族方能有梦,唯教育追梦,国家才可兴盛!
发表于《徐州教育科研》2013年第五期 第 19 页
让阅读开一朵“无用”的花
——我的教育梦想
徐州第二中学 刘春侠
在这个阅读功利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已丢弃了传统阅读习惯。我,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坚守自己的阅读立场,梦想着我们的学生能亲近文字,用深度阅读滋养自己的心灵。
互联网带来了便捷,也使阅读发生变异。太多的学生已远离了传统的纸质阅读,手机报,微博成为他们阅读的首选途径。信息渠道的改变使他们倾向于阅读时尚、通俗、娱乐的内容。诚然,网络碎片化的阅读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知识的广度,却简化了人们的思考过程,造成精神的贫乏,思想力的退化。更为可怕的是,网络文化的“垃圾”会对孩子心灵形成一种无形的侵蚀。同时,在拼分数、比升学率的今天,太多的学校、家长及学生“唯考是读”,没完没了的教辅读物已完全侵占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只有课本教辅的学校,根本不是真正的阅读之所”,倡导传统阅读的老师在振臂高呼。但是,我们又有多大的力量能抵抗这世俗的蛮力?
作为一个喜爱文字、倡导传统阅读、为国民整体素质忧心的一线语文老师,我期盼着同仁能践行先辈们的教育理想,努力让中学教育保持生命的温度;我渴望我们的家长们能深刻地认识到“好的教育,不能过度关注单一的技能,而要通过人文教育的熏染,倡导丰富的生命体验、审美体验,让孩子们有灵性、有创意地生活”;我祈祷学校的教育管理者能倡导有品质的读书生活,能将营造“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梦想着,“培养终身的阅读者,培养负责任的表达者”是我们正在践行着的教育教学理念。我梦想着,阅读是教师的工作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是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我梦想着,学校教育不再变异,阅读教学不再俯首听命于高考指挥棒,阅读重在整体感悟,涵养精神而不是阉割文本灵魂肢解文本。我梦想着,“键盘文化”消解我们读写能力的悲剧不再上演,学生能由衷地喜欢我们的母语,“含英咀华地读、锤章炼句地写”变成一种学习习惯。所有的梦想缘于我深深懂得一个民族语言文的学习、掌握和使用,是需要长期的“无用”阅读来积累的,那种中学语文中急功近利的灰色语文,不止糟蹋着我们民族的母语,更戕害了一代青年的精神世界。莫言在诺贝尔奖颁奖晚宴上致辞时曾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人文阅读,或许也是一朵“无用”的花,可那芬芳会直抵人心且弥久不散。
梦想因努力践行才有价值。
为了这朵“无用”的花的芬芳,我追求着自己的教学个性。我坚信,在大家都在比教学成绩的今天,能逆势而行,每周抽取一节课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行为是目光长远的表现。面对别人“会影响学生们的成绩”的质疑,我坦然对答“语言是门工具,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通过阅读,人的理解能力提升之后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我欣慰,当我自己的阅读行为带动学生亲近文字,周遭越来越多的同仁开始意识到一个引路人对学生的阅读的重要性,也开始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地去读书,通过阅读自觉地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自己的生活品质,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读书人。我愉悦,当我向学生推荐一位作家或一本书籍时,他们不再会向我挑衅地质问:“这些内容高考考不考?”而是渐渐沉浸在墨香中欲罢不能。他们在阅读笔记上留下的感受让我感到这朵花已开始含苞——“没有领会过语言的优美,就无法辨识自己语言的贫乏”、“缺乏阅读,再灵秀的文字也无法呈现思维的缜密”、“倾心阅读,我那曾经布满尘土的书籍开出一朵花来”。
我知道,在大众阅读滑坡、校园应试文化盛行的今天,实现我的教育梦想何其艰难,但我更清楚地知道——阅读,关乎国民整体素质。唯教育有梦,民族方能有梦,唯教育追梦,国家才可兴盛!
口不绝吟,因声求气
——以不同形式的诵读教学文言文
糜 莹
(徐州市第二中学,江苏 徐州 221000)
摘 要:中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在形式上、内容上学起来比较困难,而诵读则是教学文言文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预读是熟悉新文言文的过程,是学生发挥想象,获得心灵体验的过程。竞读是检查督促预读的过程,也是感悟领略文言文内涵的过程。说读是高效学习文言文字面含义的过程.是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必由之路。品读是学生整体把握文言文内容、题旨,深入体味语言、写法的过程。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 自读 竞读 说读 品读
一篇现代文,学生拿到手中就可以读,而在文言文面前,学生不可能做到。因此,诵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事。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只有加强诵读训练,才谈得上去体会并培养语感;只有加强诵读训练,才谈得上去领悟以达到理解和记忆;只有加强诵读训练,才谈得上去思考以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只有加强诵读训练,才能谈得上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略文章丰富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如何去“读”文言文呢?清代桐城派提出一种读经方式——因声求气,其集大成者姚鼐的见解是:“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惜抱轩尺牍·与陈硕士)清代名臣曾国藩也曾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证明了将各种形式的诵读贯穿于文言文教学中的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自读感知 学习一篇文言文之前,应让学生预习,自己先读一读。阅读是心灵的一次对话,用普鲁斯特的话说:“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是一次与不在场的或者已经死去的当事人的心灵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个性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私人化的。拿到新的文言文,应该鼓励学生课下自由地、随心所欲地去完成这场充满想象力的对话——揣摩着、理解着去诵读或者默读,以获得一种心灵的体验。这自读既是运用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的过程,也是感知这篇新文言文的过程,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必备的基础。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自读的过程,就是通过课文的叙述,根据自己的想象,勾勒烛之武形象的过程。自读时去感知在国家(郑国)危难面前,他的深明大义,临危受命;在强秦面前,他的不卑不亢,能言善辩。
二、竞读激趣 在文言文新授课上,可采用竞赛的方式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和学生互相交流必不可少的相关背景知识后,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学生间个人的朗读比赛、小组间的朗读比赛、、男女学生间的朗读比赛、或是师生间的朗读比赛等等。这样,既是对课前自读预习的一个检验,也是对下一次自读预习的一个督促;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浓厚氛围,让学生通过抑扬顿挫的、有轻重缓急的、富有节奏感的有声语言再现文言文中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获得进一步的愉悦的阅读体验,进而自然而然地沉思.领略文言文的内涵。无论何种形式的竞读,都能让学生获得一种愉悦、一种感悟,有利于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进一步理解。
三、说读通义 文言文教学中必定要疏通字词,可用师生间的、学生间的、师生与课本注释间的读读说说,说说读读,边说边读的形式完成。它让师生在一种宽松的、民主的、探讨的氛围中,较轻松地进行文言文的字词教学,同时能节约学习时间。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可以组织学生边读课文边与课下注释对话,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读读、说说、议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参与、合理引导,让学生在读、说、议中了解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兵的过程,在说、读、议的过程中把握“夫人”、“行李”等词语古今义的变化,了解“已”、“共”、“说”、“知”等字的通假现象,了解“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等虚词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了解“夫晋,何厌之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等重点语句的翻译等。这样,在说、读、议中让学生把握、弄透、巩固这篇课文字、词、句。
四、品读赏析 在疏通字词后,通过朗读去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进而深人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品味文章的语言及艺术特色。这样,让学生对课文既有一个整体感,又对课文有深层次的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再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1.请学生整体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赏析烛之武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以雄辩滔滔的辩才退却了强秦之兵,完美地诠释了不战而退敌之兵的退敌艺术。
2.品读第一段“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仅仅25个字,不但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而且说明了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既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也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引导学生更深一层思考: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
3.品读烛之武的说辞。烛之武游说秦穆公退兵,以短短125个字的说辞就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效,着实令人佩服。这段说辞看似无一字提到“退”,但似乎每一个字都在言“退”,真可谓言简意丰,简约而不简单。“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佚之狐的评语无疑是对烛之武高超的说辩之才,不战而退敌之术的最恰当的褒奖之词。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坦言“知亡”,示弱臣服,先送给了对方一顶“高帽子”,满足对方虚荣骄横的心理,为说服提供契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灭亡了郑国对秦国有好处的话,那就麻烦您赶快把我们郑国灭掉吧!一句话点中了秦穆公的软胁,也调起了秦穆公的胃口,使秦穆公有兴趣听下去。那秦国此次出兵究竟能不能获得想象中的利益呢?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秦国与郑国中间隔着晋国,秦国希望灭掉郑国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疆域,扩大自己版图,是很难办到的,是不可能实现的。秦国为什么要用帮助晋国灭亡郑国的方式来增加争霸对手晋国的实力呢?进一步点醒了秦穆公,灭亡郑国只会扩大晋国的版图,增加晋国的实力。晋国的实力增强了,秦国的实力相对的就削弱了,这对同样心存霸业的秦穆公来说打击是致命。也就是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百害而无一利。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若“舍郑”,郑国则愿作为秦国“行李之往来”的东道主,对秦“亦无所害”,既进一步说明了不能灭郑的原因,又为后来秦郑联盟铺平了道路。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直陈往事,秦穆公曾出兵助晋惠公登上晋国国君的宝座,又曾嫁女儿给晋怀公,但晋惠公也好,晋怀公也罢,都是失信寡诺之人。此时,晋君虽说是晋文公,但晋文公毕竟是晋惠公的哥哥,晋怀公的伯父,烛之武如此说意在使秦穆公“类比联想”,更进一步引起对晋国的警觉。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两个反问句,语气激切,指出对于心存争霸之心的晋文公来说,其贪欲是无穷尽的,如果灭亡了郑国,扩大了晋国东边的疆域,那么晋国下一步就会向西扩张。劝说到此,烛之武非常明确地向秦穆公指出了谁是真正的盟友?谁是潜在的对手?使秦穆公相信了“亡郑即亡秦,存郑即存秦”的潜台词。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最后收束,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了秦穆公深深的思索。至此,烛之武劝说之词已深深打动了秦穆公,秦国退兵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一篇文言文 ,学生通过自读、竞读、说读、品读等不同形式的诵读,从字面到内容,从主题到语言、写法,都有了逐层深入的了解、理解。而且这“口不绝吟,因声求气”的诵读也是一种情趣的陶冶,有助于学生形成文言语感,积淀文言素养。
黄金时代渐逝 无限感伤萦怀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送考》主题重解
苏教版《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参考》对所选的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送考》的主题解读是有待商榷的。笔者认为,这篇散文的主题应解读为:文章通过记叙作者本人送一群小学生考初中的经历,展示了在成人世界熏陶下孩子们天真烂漫渐逝的生活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关爱、对儿童天真烂漫渐逝的感伤忧虑惋惜与无奈。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一向质朴率真,明白如话,喜欢以儿童生活为题材。被选编入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难以忘怀的故事”专题的《送考》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对这个专题,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设定了这样的专题教学目标: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唤醒积淀于内心的美好往事,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2.学生能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了解文本所叙事情的“意义”及触动心灵之弦的原因。对《送考》主题的解读是“文章记述了作者本人送一群小学生到杭州考初中的经历,展示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生活,以及纯真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关爱,对儿童世界的向往之情”。[i]
按照这样的主题解读去备课,应该说很容易实现专题的教学目标,但是在仔细研读了文本后,我却产生了三个疑惑:一、文章记述的是孩子们考试的经历,作者不吝笔墨的着力描写的是孩子们从备考到发榜的整个过程中紧张焦虑、失望不安、抱怨与无助的状态。那么教参所谓的“天真烂漫的生活”又在哪里呢?对孩子们这种紧张到让人窒息的生活作者是“向往”的吗?二、高二的学生们看过这篇文章后被“唤醒的”可能会是自己“积淀于内心的美好的往事”吗?恐怕更多是对自己从小到大经历的无数次考试尤其是中考的痛苦回忆吧。而这样的回忆又怎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呢?三、教学目标要求阅读者“了解文本所叙事情的意义”,那么这篇文章所述的让人紧张痛苦的事情又有怎样的意义呢?难道就只是学生看完文章后脱口而出的“对教育制度考试制度的不满与批判”?
带着疑惑再读文章,我注意到了书下注释的“选自《缘缘堂随笔集》,有改动”几个字。在阅读了原文及《缘缘堂随笔集》后,我认为“教参”中对《送考》这篇文章的主题的解读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文章所展示的并不是孩子们的天真烂漫的生活。
好奇是天真烂漫的儿童面对世界最正常的反应,但本文中的孩子们却失却了好奇心。赴考途中,面对运河两岸百年不遇的为抗旱而男女老幼一起踏水车的新奇壮观的景象,连阅历丰富的作者都感触颇多,可本应对热闹对新奇事物最该好奇的十一二岁的孩子们却两耳不问窗外事,只是一味地埋头苦读那些“穿山甲喜欢吃什么东西”“挪威的海岸线长多少英里”之类的远离自己生活的乏味枯燥的东西,只因这些东西是他们的考取“省”立中学的需要。第一次离家,坐船、坐火车、沿途的风景、壮观的场面,这些大千世界的热闹与新奇都吸引不了他们。失去了好奇心的孩子还有天真烂漫吗?作者对这样的儿童世界是向往的吗?
快乐是天真烂漫的儿童最本能的生活追求,但我们却看不到本文中孩子们生活的快乐。赴考时孩子们 “愁容满面”地上车, “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考试回来后,大家“沸反盈天”地议论答案,结果“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等待放榜的几天,孩子们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这样的生活充满的是的紧张、忧虑甚至恐惧,哪里有天真烂漫?作者对这样的生活恐怕也不是心向往之的吧。
真诚善良是天真烂漫的儿童面对世界最本能的心态,但本文的孩子们却早早地学会了掩饰自己。等待发榜的日子里,“嘴上大家都准备不取的”, 甚至以“取了要死”这样的血淋淋的话来赌咒发誓。但是考的得意的,却偷偷地去“探听”省立学校的制服的形式;考的不得意的也屈指计算着发榜的日期,但在问了“发表还有几天后,立刻接一句不关我的事”。既然你不能考取,我不能考取,大家都不能考取,为什么又要有这样的行为呢?其实所谓的赌咒发誓的“我横竖不取,取了要死”都是为了掩饰自己心中那份憧憬与不取后的失落。发榜时,取了自然高兴,不取那也就有了台阶可下,这是怎样的算计呀。发榜时,看榜的先生“无辜成了他们的冤家对头”,女孩子骂他“死掉了”,男孩子甚至料他“被公共汽车碾死”, 本应纯真无邪的童心竟充溢了血淋淋的诅咒。真实真诚善良在这些孩子们身上已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成人化的对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拚命掩饰甚至伪装,是成人化的抱怨,这样的生活恐怕就更不能以天真烂漫来形容了吧。
成人世界的功利思想已侵入孩子们的内心。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这应该是孩子们的本真。沉重、忧虑、前途名利是不应属于他们的世界的。但是如今的这群投考的十一二岁的孩子们却像成人一样将自己的未来规划得如此清楚专一,小小年级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学校也要分出个三六九等,自己一定要考“省”立的学校,即使今年考不取,也预备下年再考。因为考进“省”立学校,将来就可以“爬得更高”,便会“一辈子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吃用不尽”。稚气未脱的孩子们过早地成人化,已逐渐失去了童年的纯真与欢乐,功利思想深深地烙进了孩子们的心里。这样功利化的生活更不能称为天真烂漫的。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送考》这篇文章所展示的并非作者心中所向往的天真烂漫的儿童生活。那么,文中这些儿童的生活到底该怎样概括呢?
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一文中这样写到:你已在我们不知不觉之间长成了一个少女,快将变为成人了。你的黄金时代快要度尽,现实渐渐暴露,你将停止你的美丽的梦,而开始生活的奋斗了……。然而旧日天真烂漫的阿宝从此永远不得再见了![ii]现在,你已做中学生,不久就要完全脱离黄金时代而走向成人的世间去了[iii]。由此可见,“黄金时代”是作者对未浸染成人世界恶习的天真烂漫的“惟我独尊”的儿童时代的称呼,它代表的是儿童的纯真烂漫,是儿童的赤子之心。〈〈送考〉〉中所描写的这群投考中学的孩子们,天真、好奇、鲜活的“童心”正逐渐地从他们的身上逝去,“成人化”已经侵入了他们原本简单的世界。他们正处在作者所说的渐渐走出自己的黄金时代,渐渐远离往日的天真烂漫,走向成人的世间去的时期。所以,〈〈送考〉〉所展现的其实是在成人世界熏陶下“黄金时代”渐逝的儿童生活。
丰子恺先生是一个“儿童崇拜者”。他在《给我的孩子们》《儿女》等文赞叹儿童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是“出肝胆相示的人”,他们有着“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和“天赋的健全的身子与挚朴活跃”的元气。他在《外婆家》中说“我向来憧憬于儿童生活。尤其是那时,我初尝世味,看见了所谓社会里的虚伪矜忿之状,觉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于是变成了儿童崇拜者。[iv]”在随笔漫画中,处处赞扬儿童,可见作者对儿童世界的天真烂漫确实是向往的,但那却是处于“黄金时代”的真正的天真烂漫的儿童世界,而不是《送考》中这群十一二岁的为“省”立中学奔波的孩子的时代了。
其次,文中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率真自然以肺腑示人的孩子们,过早地担当了成人的角色。童年的天真烂漫与纯洁无瑕在他们身上已逐渐消去。他们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就绷紧了神经参与功利的快跑竞争,远离了儿童生活,失去了人生最美好的序曲。对以一颗赤子之心呼唤意真童心的丰子恺来说,儿童随着成长而远离黄金时代的现实像针一样刺痛了他的心。因此,在《送考》一文中作者表达出来的绝不仅仅是对儿童的“关爱”,而应是更复杂的情感。
第一是关爱,这一点在《送考》的字里行间表现得很充分。对孩子们愁容满面地上车赴考,作者觉得“看了真有些可怜”,对轮到自己同去看榜,作者说“奇巧轮到我同去看榜”,“我心情太紧张”,孩子们不愿自己去看,作者也“不愿代他们去看”。这数秒钟的紧张是作者也难以承受的,而结果却要十几岁的孩子们支承担,作者对要受此折磨的孩子们无比爱怜。对发榜,作者认为这是“晴天霹雳”,真是“残酷”,并想方设法去安慰落榜伤心的孩子,甚至孩子气地“胡乱造出些话来把学校骂了一通,说它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直到他们破啼为笑。在以后各校发表录取案的时候,作者“有意回避,不愿再尝那种紧张滋味”。由此可见丰子恺先生对孩子的关爱至真至纯。
第二是忧虑与惋惜。孩子们“明知自己的知识不足,算术做不出;明知省立学校难考取,要十个里头取一个,但宁愿多出一块钱的报名费和一张照片,去碰碰运气看”,而之所以这样,全是因为“在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杭州的学校排列着高下等第”,是因为“万一考取,可以爬得更高些”。对孩子们这样的功利心态,作者不禁发出了“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着无限的香气”“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记,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吃用不尽似的”的评论,功利的气味已经深深地诱惑着原本天真的孩子们,功利的想法已经随着成人的教育而烙在了孩子们的心头。作者对孩子们心中所想的“爬得高”“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的想法是不认同的,所以他说这一切都是“似乎”;作者对孩子们这种功利化的成长是充满深深的忧虑的,所以他有用“似乎”二字来说明这一切都是不可靠的。
另外,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本文在被选入课本时删去了对理解作者情感而言十分重要的首尾三节。如果结合这三节的内容来看,作者对孩子们功利化的忧虑与惋惜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了。在这三节中作者写到:
今年的早秋,我不待手植的牵牛花开花,就舍弃了它们,送一群孩子到杭州来投考。
种牵牛花,扶助它们攀缘,看它们开花,结子;是我过去的秋日的乐事。今秋我虽然依旧手植它们,但对它们的感情不及以前好。因为我看出了它们一种弱点:一味想向上爬,盲目地好高。我在墙上加了一排竹钉,在竹钉上绊了一条绳,让它们爬;过了一二晚,它们早就爬出这排竹钉之上,须得再加竹钉了。后来我搬了梯子加竹钉,加到我离去它们的时候,墙上已有了七八排竹钉,牵牛花的卷蔓比芭蕉更高,与柳梢相齐,离墙顶不过三四尺了。看它们的意思还想爬上去,好像要爬到青云之上方始满足似的。为此我讨嫌它们,不待它们开花结子就离弃它们,伴送一群小学毕业生到杭州来投考。
…………
我吃不下跑路,被旱灾阻留在杭了。我教我的儿女们也不须回家,托人带信去教家里人把行李送来。行李送来时,带到了关于牵牛花的消息:据说我所手植的牵牛花到今尚未开花,因为天时奇旱的缘故。我姊给我的信上说:“你去后我们又加了几排竹钉。现在爬是爬得很高,几乎爬上墙顶了。但是旱得厉害,枝叶都憔悴,爬得高也没有用,看来今年不会开花结子的。
这三节中,作者详细地写出了自己对种牵牛花的感情的变化。原“是我过去的秋日的乐事“,而“今年对它们的感情不及以前好”,甚至是“讨嫌它们”,这皆是因为“它们一种弱点:一味向上爬,盲目地好高”,“好像要爬到青云之上方始满足似的”。这牵牛花与这群不考虑自己实际情况而盲目报考“省”立中学的孩子们何其相似。这牵牛花的“爬”其实就象征了在时局动乱之时人们的普遍心态:读书是为求荣华富贵。对受此功利思想影响的孩子们作者用牵牛花的结局暗示了自己忧虑:失去丰润水土滋养的牵牛花光“爬得再高也没有用”,终不免憔悴;失去了生活滋养,失去了赤子之心,失去了纯真热情的孩子们爬得再高也枉然,终究是不会走得长远,难有绚烂花开的。在丰子恺看来:“成人的世界因为受实际的生活和世间的习俗的限制,所以非常狭小苦闷。孩子们的世界不受这种限制,因此非常广大自由。[v]”可文章中这一群孩子的世界正在被名利的缰绳愈勒愈小。对此,丰子恺先生感到悲哀,内心的忧虑与惋惜之意显露无遗。
第三是矛盾与无奈。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就是指人的本来之心,是未经世间的打磨造作的心。孩子的纯洁无瑕天真烂漫之心就是赤子之心。丰子恺先生一生主张呵护童心,认为即使长大成人了,人们也应该保持赤子之心。既然如此,那么对儿童的教育就应注重保护其天生的赤子之心不受侵蚀,这样才能使孩子们成人之后,能动地拿这赤子之心来观察世间,矫正世间,不致被动地盲从这世间的成人的坏习惯,被这世间所结成的罗网所羁绊。但是,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美好的儿童世界是脆弱的,经不起丑陋的成人世界的冲击。儿童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始终不断地在接受着世间“成人化”的教育,于是纯真天真烂漫渐失,赤子之心渐离。对此,丰子恺先生自己也十分矛盾:一方面他不希望成人世界的所谓规则所谓“经济之道”侵入占领孩子们的赤子之心,不希望孩子们失去“黄金时代”,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不懂成人的这种规则,不去学会和适应这样的处世之道,那孩子们就会在人生之路上吃亏。以丰子恺先生“儿童至上”的想法,他是绝不愿孩子们吃亏受屈的,但同时他自己也是绝不愿对孩子们进行以符合成人世界规则为标准的教育的,所以,同样是送考,他并不像其他家长那样紧张不安,而是能够觉得“名为送考,其实没有什么重要责任”,能够“颇有闲散心情,可以旁观他们的投考”,能够从心底深处同情理解这些被功利的现实折磨得焦虑、痛苦甚至恐惧的孩子。丰子恺先生期望儿童能永保“黄金时代”,但社会学校却会时刻不停地对孩子们进行以符合成人世界规则为标准的教育,孩子们也确是已经深受影响了。正如丰子恺先生在〈〈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中说:“‘但是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这是我经验过来的情形,也是大人们谁也经验过来的情形。我眼看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写这些话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现在你果然已经懂得我的话了!果然也要走这条路了!无常迅速,念此又安得不结中肠啊!”。[vi]童心确实是可爱,但是现实也确实是十分无情的,这就是作者深深地矛盾与无奈了。
作为一位“儿童主义”者,丰子恺先生一生都对儿童世界充满了向往之情,但是先生向往的绝不是〈〈送考〉〉中的这一群孩子的世界。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送考》这篇散文其实是丰子恺为儿童“黄金时代”渐逝的现实而写的一曲哀歌,它的主题应解读为:文章通过记叙作者本人送一群小学生考初中的经历,展示了在成人世界熏陶下孩子们天真烂漫渐逝的生活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关爱,对儿童天真烂漫渐逝的感伤忧虑惋惜与无奈。
[i] 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参考,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59。
[ii] 丰子恺,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42。
[iii] 丰子恺,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46。
[iv] 丰子恺,外婆家,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3。
[v] 丰子恺,丰子恺文集卷1,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79。
[vi] 丰子恺,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46。
参考文献
[1]丰子恺.我们这些大人.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2]丰子恺.人间情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丰子恺.缘缘堂随笔.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