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主页 >> 教科室 >> 论文园地 >> 正文
论文园地

语文组教师12-13学年发表的文章(二)

2013年08月11日 10:14 教科室 点击:[]

让学生不怕作文

魏静

 

写作能力是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因其重要,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对作文投人了大量精力,如此多管齐下,遗憾的是收效甚微,学生的作文水平并不见提高了多少。面对一次次的作文,学生开始厌倦。于是有的消极被动,出于完成任务的目的,搜肠刮肚作一篇语言苍白、意境浅薄之文;有的回避对抗,胡乱敷衍搪塞,做一篇文不对题之文;更有甚者,干脆不做不交。学生害怕作文,他们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如此作文状态堪优,作文教学需要寻找出路。

一、正确认识作文教学和作文的目的是首要任务

教师对作文教学目的的正确认识和切实贯彻是解决作文出路问题的钥匙。写作原本应是对自己内心感受的抒发,应该是一种心灵的解放,情感的宣泄。其最终结果应是写作者沉重的心情变得轻松,欢乐的心情更加满足。但长久以来,学生心中却认为作文是为老师而写,为家长而写,为取得考试高分,为升学考试顺利过关而写,他们看到的只是作文在所有文科考卷中的占有绝对多数的分数,如此急功近利的目的,又怎能做出好文章?被功利熏染的心,又怎会有真情涌动?对这种错误认识,教师应当及时予以引导更正。但是,相当多数的语文

教师非但没有做到这一点,反而在升学率的重压下,在作文教学中刻意地反复强调,作文训练不是创作,是为了应试,作文要合乎考试评改要求。长此以往,作文教学的目的在教师潜意识中被彻底模糊为:作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拿到分数,即使不拿高分,至少要四平八稳地保住基本分。分数成了作文教学唯一的、而且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老师、学生都成了分数的牺牲品。这种急功近利的目标怎能让学生提起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的目的究竟应是怎样的呢?其实许多教育家很早以前就已经指出:写作就是生活。既然是生活,那么作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学生精神和心灵的释放,在于培养学生精神的个性创造。

二、打破框框,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拥有张扬个性的空间

长期以来,在应试这根魔棒的挥舞下,中学的作文教学立下了框框,中学的作文教学成了“套子’,教学。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设置了许许多多的雷区,总是告诉学生,要这样写,只能这样只能那样,否则你就得不到高分。于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变成了“自古华山一条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作文完全是“克隆”品,千人一面,万人一词。一提到立意主题,学生就被要求要赞美,要纵情赞美现实生活的幸福和发展前景的光明,阴暗面是不能触及的,生活的苦痛是不能叹息的,否则就犯了大忌,被指责没有发展的眼光,没有乐观向上的精神。这样的要求让我们学生的思想停留在生活的表象而毫无深度,情感停留于肤浅而失却了凝重。一提到结构方式,框框就更不敢去打破,哪怕是分分寸寸。不管何种体裁,先熟记一套固定的经过“千锤百炼”的模式在肚中,如此便以不变应万变,于是一写记叙文就是见景、人境、抒情、点题;一做议论文就是开门见山,就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如此大套套小套套,学生原本活跃的思想被牢牢套住了。我们总是喊着学生作文要创新,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打破框框。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一个能够张扬个性的环境,允许学生写任何他们看到的、经历过的事,哪怕是少男少女蒙陇的情感,只要写得真,写得好,也并无不可。传统的作文禁锢一旦被打破,学生的个性、才华、心性就会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真正融入生活,用心感悟生活,开启丰富的个人作文源泉

学生害怕作文,他们觉得没什么东西可写。其实,生活如此多彩,并非真的没什么可写,真正的原因是学生对作文素材的丰富来源—生活,缺少细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学生常对我说他们每天过的都是一样的平淡的生活,少有悲悲喜喜的情节,多是平静如水的,每天按照一定的程式流动着的日子。你的和我的,今天和明天都没什么两样,于是就漠然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平常的生活就是一首美丽的诗,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

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生活中,即使是最最平常的生活,都会有浪花,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没有一颗能领悟生活的心。我们的作文教学应当指导学生真正融人生活,要生动而深刻地启发学生领悟人生,自觉扩大自己的生活范围,积累情慷,随时把握灵感的契机。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关注身边的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常常的事,引导学生用自己细腻的心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哲理和智慧。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只有真心热爱生活,才能坚

持不懈地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触摸社会的方方面面,才能给自然和社会赋予生命的色彩,才能在自己不长的平常生活中拥有丰富的素材。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昨天可以回忆,今天可以经历,明天可以憧憬。何其芳说:“生活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只要时刻注意引导激情的中学生去关注去体察去感受,学生的作文就会拥有源头活水,就能开启宝藏,就能做出华彩文章。

四、广泛而深刻地阅读,真正拥有作品

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来源之一。而书本知识,更是学生作文素材的主要来源,广泛的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书中积累素材,学习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敏锐的生活感悟力更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储备,一个封闭浅薄的脑袋,势必迟钝呆滞。要想让学生的作文写好,教师就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展开广泛而深刻的阅读。教材必须读,还要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更要多读鲜活的时文;文学作品要读,科技文章、经济时事、政治哲学都要有所涉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的词汇量会不断扩大,那么再作文,就会少有语穷词竭之感,而且运用联想比喻的范围会大大拓展。除此外,那些具有杰出价值的名篇、诗文,不仅要求学生读,还要要求学生反复记诵,随着他们的生长,生活阅历的丰富,这些会成为不可估量的财富,更会成为他们文章永不枯竭的资料库。要写好作文,除了广泛的阅读,更要引导学生深刻的阅读,要教学生能真正拥有作品,很多学生自感读的文章不少,可一到作文根本用不上,因此他们对广泛阅读产生了怀疑。其实,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是他们读得不精。他们往往盲目阅读,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浅尝辄止。阅读一定要深刻,要真正拥有作品,这样才会对个人写作有帮助。读书,知道它很容易,熟悉它也不难。但这只是两个极浅的层面,要想让阅读对作文有意义,那就必须真正拥有作品。拥有是一种自我融人。只有作品激起了你的感情,引出了你的共鸣,才算真正地拥有作品。只有达到这个层次,阅读才对作文真正起作用,作文才会充满灵性。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作这样的阅读。

写作能力是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能力,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知识、修养等各方面的素质。作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学生个性特点的表现和落实所在。让学生不再怕写作文,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我们的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浅议如何培养高中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徐州市第二中学   宗雪珍

近日翻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我对其中的这句话印象特别深刻: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虽说我在中学的三尺讲台上已经耕耘了近二十个春秋,但是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短短的几个月中,我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也在不断地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文言文教学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高中的文言文和初中文言文比较起来,文章变长,难度加大,篇幅增多。考虑生源的状况,考虑到初高中文言文衔接中的断层,考虑到自己是一个高中语文教学的新手,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文言文学得又轻松又有兴趣又有效果?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高中文言文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由此,我想到了儿时学骑自行车。看着别人骑车时,眼中尽是羡慕;待到自己学车时,父亲帮我扶着车子;等到摇摇晃晃能骑时,发现父亲已经不见了踪影;后来,我和父亲一起骑车,往往都是我在前面,父亲在后面紧跟着;再后来,我可以自己骑着自行车穿行大街小巷,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我想: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是不是也可以分成这几步而走呢?

首先,教师领着学生走。

我校高中为本市的二类高中,而我市一类高中就有五所,因为去年我市中考填报志愿开始实行平行志愿原则,所以今年进入我校高中的学生基本上是五所一类高中依次筛选过的,因此,生源状况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生源,我认为,一开始教师必须领着学生走。

苏教版必修一课本上的文言文有《劝学》、《师说》、《赤壁赋》。这几篇文章我还是沿袭着教师精讲,字字句句落实的方法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近五年的江苏省高考试题和相关的考试说明,我意识到在初中稍微讲一下的虚词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到高中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是高考试卷中要考查的文言知识;同时我也明确地了解了高考试卷中考查的课外文言文和中考试卷中考查的课外文言文难度不可同日而语。于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就特意的让学生明确这两点。同时,面对学生普遍不喜欢文言文的状态,我告诉学生只有学好文言文才能更好的了解祖国文化,才能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学。我在讲解的过程中,补充一些作者资料、补充一些作品背景,积极调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我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布置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三国演义》、《红楼梦》,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古代文学。

我在讲解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做笔记,一篇文章讲完后我让学生把一课的文言词语,文言现象做整理。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短时间内就课内文言文而言还是有很明显的效果的。但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文言知识并不是我的愿望,我希望我的讲解能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为学生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应达到的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因此,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其次,教师扶着学生走

     在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我在教苏教版必修二的文言文《六国论》、《阿房宫赋》时慢慢采取放手的策略。

课前我精心编写“导学案”,“导学案” 上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本课的重难点提示,有相应的预习作业,有具体的学法指导,有疑难问题整理模块,有交流讨论概括模块。学生要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要在真正地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才能做好“导学案”。

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先筛选整理“导学案”上学生质疑的问题。课堂上利用实物投影,师生交流“导学案”上的基础知识,讨论“导学案”上学生的疑难问题。其中大部分内容让学生来讲,学生讲的不正确的地方,师生及时订正。采用这样教学方式,教师要非常认真地备课,课前要精心制作“导学案”。这种教学方式要花费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看到学生在教师不断帮扶的过程中,已经能够慢慢前行。虽然学生在前行的路上踉踉跄跄,不尽如人意,但是我知道学生从“不能”到“能”毕竟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在这段较为艰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回头,而是坚持一路向前走。我知道,一旦回头,不仅前功尽弃,而且学生再也不会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所提 “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要求。  

第三,教师赶着学生走。

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虽然不强,但是也有高低之分。一部分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能够按照教师要求主动学习,还有一部分看不懂、不喜欢文言文的学生学习就非常被动。课文不能熟读,知识预习不充分,课堂不愿发言。对于不愿前行的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赶着学生向前走。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我利用课外辅导时间单独督促、检查他们看课下注释,查工具书,整理相关的文言知识,每天赶着他们往前走。同时,我给他们讲一些文言故事,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对他们说:“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只要你们能坚持下来每天认真阅读,用心思考,你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的。”为了让学生有信心,我每天给他们布置一张小试卷,当然试题比较简单。试卷做得好的学生、进步明显的学生我大力表扬。功夫不负有心人,利用这种方法,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真的有些提高。

在学生能够慢慢前行的时候,我给学生规定要人手一本《古汉语词典》,在原有的基础上要独立前行。一篇文章我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结合课下注释,结合工具书独立阅读,并对文中的实词、虚词、文言现象,文言句式进行整理。第二节课由学生讲解。学生在讲苏教版必修三的《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时就很像小老师了。

第四,教师跟着学生走。

教师跟着学生走是比较高的境界了。学生能够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内文言文,那么学生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懂课外文言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会的问题可以整理出来问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兴趣,阅读文言文的积极性是很高的。那么,老师就基本上要一路紧跟学生了。

我深信:学生这样一路走下去,不仅能够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高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标准, 而且对中国的古代文学也会非常有兴趣,

一定会有一些学生在古代文学的园地中自由自在的行走。

我意识到:教师不要怕放手后学生不会,该放手时必须放手,只有教师放手,学生才能学会自己学习,但是教师在放手之时一定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放手之后一定能让学生还在自己的掌控之内。因此,教师的放手不是指教师撒手不问了,而是教师要有更丰富的知识,教师要有更强的驾驭能力,能够经得起学生的质疑,能够把握住学生前进的方向。

古语云:教学相长。接触高一语文教学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在从教的过程中学习、思考,与学生交流、讨论,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同时也深感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