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乡土地理知识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徐州市第二中学 侯福海
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为了解学生乡土地理知识的掌握现状,为我校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提供参考,笔者进行了此次乡土地理知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从我校初一、初二、高一三个年级各抽取两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结合我校生源在市区处于中等的客观情况,因此此次调查基本反映了我校及市区学生乡土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8份,收回有效问卷350份。现将问卷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一、问卷各部分调查结果:
(一)个人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在徐州居住时间等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接受问卷调查的的学生共350人,其中男生178人,女生172人,87%学生一直在徐州生活。
(二)学生对乡土地理的关注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87%的学生一直在徐州生活,但是他们对家乡的了解很少。譬如65%的学生承认自己对乡土地理知识不了解或了解很少,63%的学生从没有购买过徐州市地图。另一方面,94%的学生愿意了解乡土地理知识,其中表示积极关注的初一学生比例为76%,初二学生为70%,高一为54%;62%的高一学生表示会参加乡土地理校本课程的学习,初一、初二学生为82%。调查还显示,学生对乡土地理中旅游开发、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交通建设、风土人情、社区环境等内容最感兴趣,关注度都超过了50%,其中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超过75%。
(三)乡土地理基本知识
调查问卷中有关乡土地理基础知识的题目共26题,内容分布如下:
内容 |
位置 |
面积 |
人口 |
气候 |
地形 |
区划 |
农业 |
河流 |
交通 |
题数 |
1 |
2 |
2 |
1 |
1 |
2 |
1 |
1 |
2 |
内容 |
县区
知识 |
风土
人情 |
环境
治理 |
校内
资源 |
文化
卫生 |
旅游
资源 |
矿藏
分布 |
城市
特征 |
|
题数 |
2 |
2 |
2 |
1 |
2 |
2 |
1 |
1 |
|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徐州市为兵家必争之地、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等城市特征知晓率较高,超过了60%;知晓率较高的内容还有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二中),知晓率84%;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知晓率81%;红富士苹果生产地(丰县),知晓率73%;出生于徐州的国画大师(李可染),知晓率60%。
调查同时显示,许多学生乡土地理知识匮乏,缺少对家乡最起码的了解,甚至出现了部分乡土地理知识的知晓率高中生不如初中生,高年级学生不如低年级学生的反常现象。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
1、乡土地理知识匮乏
调查结果显示,许多乡土地理知识的知晓率都在40%以下。譬如徐州市总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知晓率为6%;知晓徐州所管辖全部六县(市)名称的学生仅有38人,其中高一15人,初二11人,初一12人,知晓率11%;知晓通过徐州的两大铁路干线(陇海线、京沪线)名称的学生仅有22人,其中高一13人,初二5人、初一4人,知晓率仅有5%。
2、乡土地理知识了解片面
以矿产资源为例,徐州是江苏的“煤都”,知晓率达到61%,但是徐州市利国地区主要矿产(铁矿)的知晓率仅有10%。
3、对家乡治理环境污染的工作关注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8%的学生知晓我市为治理大气污染关闭了市区多家水泥厂,超过一半的学生误认为是徐州发电厂或钢铁厂;仅有32%的学生知晓我市为治理水污染,重点治理了流经市区的奎河,更多的学生误认为是故黄河、京杭运河甚至淮河。
4、对家乡(学校)的人文景观内涵了解不够
譬如黄楼与历史上哪位名人(苏轼)有关,知晓率为34%;市区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二中),尽管知晓率很高,但是徐州文庙位于何处(二中校内),知晓率仅有36%;徐州汉画像石为徐州“汉代三绝”之一,知晓率仅为19%。
5、对农业地理知识知之甚少
譬如徐州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知晓率55%,知道徐州是我国棉花主要产区的学生更少,知晓率仅有36%,还有10%的学生误认为徐州是甜菜和柑橘的主要产区。
(四)参观、考察、旅行等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乡土区域内进行参观、考察、旅行等活动很少,不利于学生获取乡土地理知识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生脱离生产和生活实际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工厂企业、矿山码头、地震台、气象台等场所接触较少。调查问卷列举的12类工矿企业,除纺织厂的参观率较高外,其余都在15%以下;参观过内河港口(万寨港等)的学生只有22%;气象站、地震台、的参观率分别为15%和2.6%。
2、学生不清楚所到之处的名称与价值
调查问卷中列举的各类景观,戏马台的参观率最高为85%,而自然保护区为48%,兴化寺(云龙山)仅有11%,显然与事实不符,说明许多学生虽然去过兴化寺和泉山,但并不知道兴化寺的名称以及泉山是我市一处重要的自然保护区。
3、社会实践基地的利用率低
调查结果显示,各个社会实践基地的参观率分别为:狮子山汉墓及汉兵马俑博物馆61%、龟山汉墓64%、汉画像石馆27%、李可染故居27%、民俗博物馆15%、矿大地质博物馆12%,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社会实践基地的利用率偏低,其教育教学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五)自拟研究性课题与合理化建议的征集
调查显示,70%的学生提出了书面建议。学生建议集中于两处:一是乡土地理教学要图文并茂,多讲故事和举例子,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乡土地理教学应多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调查同时显示,许多学生对于课题研究不得要领,要么提不出课题,要么自拟的研究性课题太大而无法实施。
二、反思与探讨
调查结果充分反映了学生乡土地理知识匮乏的现状,这种状况令人十分担忧。结合此次调查,笔者认为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提高学生乡土地理知识水平,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积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支持
“今天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很难想象一个对家乡毫不了解的人,对家乡的宣传和建设有多高的热情。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教育,对于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地区居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乡土地理教学应当大力宣传课程的内涵和价值,积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支持,在政策、经费、课时、人员等方面获得保障。
2、加快乡土地理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
我市许多中小学校,在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等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蕴含丰富教育价值的乡土地理教育至今却“养在深闺无人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发具有本地、本校特色,更加符合地方(学校)环境的课程。课标也明确指出:“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的计划中,并切实加以落实”。因此条件具备的地方和学校应当加快乡土地理地方和校本课程建设,使之成为地方和学校的办学特色。
3、加强乡土地理实践基地建设
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实际,因此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是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外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自然保护区、科技馆、地震台、气象台、博物馆、大专院校、工矿企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多方合作,加快乡土地理实践基地的建设,提高社会实践基地的利用率,为乡土地理教学提供便利。
4、开展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
课程开发需要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加强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面向学生布置研究性小课题,如徐州市地名(如河清路、黉学巷、少华街等)考证、黄河改道对徐州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让学生充分利用媒体、网络、文献资源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开展野外调查或社会调查,进而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