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主页 >> 教科室 >> 论文园地 >> 正文
论文园地

对“学讲”课的反思

2015年09月12日 10:44 佚名 点击:[]

 说说对“学讲”教学模式的看法。应该说“模式”是个好东西,它可能是科学化标准化的一个体现。因为做事的方式要想成为一种“模式”,那么它必然是经过了大量甚至是超大量的反复研究反复实践反复总结。别的不说,单就这个形成“模式”的过程就很令人佩服。只是,我想,“模式”固然好,但是似乎它也有“固化”之嫌,甚至有可能“僵化”,毕竟哲学知识告诉我们事情是“时时有变化,事事有变化”的。联系到咱们的教育,我觉得更是要不得以不变应万的变“模式”的,即使这个“模式”再好,即使这个模式被某些名师名校用得已经炉火纯青,即使这个模式被学生的成绩证明很有效。为什么?每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教育应该因材施教!这个“材”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校收到的学生水平差异很大,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很大,同一班级的学生差异也是不小的;教师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尤其是文科)有差异,教师的性格有差异;学科与学科之间有不同的特点差异;教学内容也有差异,这一点在语文上体现的尤其突出,诗歌与散文不同,戏剧与议论文不同。这种种的差异存在,怎么可能有一种模式可以放之而皆准呢。所以我以为不必苛求所谓的模式。那种学生学习结果的展示,即各小组提前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解决结果写在黑板上,然后在课堂上给全班同学讲解,并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回答其他同学的疑问的模式,未必是每个学科,或某个学科的每种教学内容,或每节课,或每个学生都适用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他们在这个年龄段该掌握的东西,培养他们该具备的能力,只要能让学生“学进去”,能让学生把学的东西外化出来以证明他们掌握了,掌握得程度如何,那么方法方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试想,如果所有课都固化为一种模式,那是不是可能在最初的新鲜后,它也成了一汪死水,也会让学生审美疲劳呢?毕竟,即使是山珍海味,每天吃也会索然无味了。

     再次说说对“学讲”课评价的想法。“学讲”计划的开展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当前教学课堂太过死寂的现状。每位教师都在尽自己极大的努力去改变,绞尽脑汁地为课堂变得活跃想办法。每个人都处在摸索阶段,前面有成功的经验,可是就像上面所说,再成功的办法拿过来自己用时,也会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产生同样的效果。既然这样,那么对一节“学讲”课的评价是不是可以宽容一些,客观一些。也许每个听课的人人心中对所听的课的教学内容怎样教都一个既定的想法,而且在没有实际操作前都想得非常好,并且还总觉得自己这样上肯定比别人那样上效果好;也许每个人心中对“学讲”的教学方式都有一个美好的设想,又或者听过一堂比较成功的“学讲”课,但是请不要以你心中美好的设想,以别人的成功的课型为模板来评价另一人的课吧。因为设想都往往是美好的,实际一做却未必美好,说不定会很糟糕;因为别人成功的方法也会水土不服的,会有桔枳之别的。如果这节课学生确实“学进去”了,确实能把学的东西“讲出来”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提高,是不是就可以了呢?难道就一定要叽叽喳喳地热闹才能证明学生是在“学”吗?面对问题,先独立思考自己尝试解决一点儿,再利用资料尝试解决一下,这样安静独思不是“学进去”吗?难道只有上黑板把答案写出来再读一下才能证明学生能“讲出来”吗?学完一篇东西或一个知识点后,能安静地写点感悟就不能算是“讲出来”吗?那么,“学讲”课的评价标准是不是灵活宽泛一些呢。毕竟,我们的工作是教育人,而育人又怎么可能只有一个标准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