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姗姗
我在高二时,任教两个物生普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由于我担任其中一个班级——9班的班主任,所以在学讲计划的实施上,我个人感觉9班的实施效果要比10班好一些。
这个效果好,只是在课堂上的感觉,因为我是班主任,所以9班的学生在课前对于学习任务的完成要比10班好的多,并且,因为我在班级里呆得时间长一些,在课前,学习任务中如果有不会的内容,学生会及时地咨询我,鉴于以上两点优势,9班的学讲课堂往往要比10班来的热烈,学生交流也多。10班在交流这一块,就比9班要少一些,更多的时候,有一些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只好由我来代劳。
这两个班级在学讲模式上的不同,是让我产生一些期望的,总觉得在考试成绩上也会有一些不同。高二期末考试后,与我预期不同,平均分上看,区别不大。细看一下,9班,也就是学讲模式执行较好的班级,成绩较均匀,没有出现过低的低分,但是高分也不多;10班则是两极化较明显,有一些超低的分数--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高分相对9班也多出不少。
相差不大的平均分,让我的期待落了空。从成绩的分布上,还是能看出一些东西来的,9班课堂虽然热闹,但是学生交流的基本上都是课前已经掌握、得到的一些东西,新生成的很少,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思维的提高。10班虽然有很多无法直接交流展示的东西,但是有一批学生他是思考未果,带着问题来听我进行讲解,这样获取的知识应该更有新鲜感,可是总是老师在讲,学生的参与度就低了一些,容易产生一些游离的学生。
而且,学讲的方式,若只让学生展示交流他的成果的话,会缺失老师在重点问题上的示范性,会少了一些思维的当堂生成,这在数学课堂上应该是不小的损失。
进入高三,学校要求高三年级继续推行学讲计划。
初始阶段,我也确实按照学校的要求尽量去做,可是却遇到了高二不曾出现的困难。
1、精力不够,学讲的模式,其实很大一部分精力应该放在课前,督促学生完成学习的任务、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找出交流问题时的侧重点。可是高三数学课陡然增加,最多的一天有6节课。作为老师,还要完成备课、做学案,实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在课前完成学讲的准备。
2、课堂容量大。高三的数学课不再像高一、高二那样——新的知识点、例题、练习、检测,能固定模式。高三的课,有时一节课要讲评一份14+2的基础训练,有时一节课只做一道解析几何题,有时一节课都在进行检测,没有办法再完全按照学讲模式进行。
3、班型不同,高三年级带两个班数学课的老师,所教班型都不同,每天两班上课内容、深度、进度都有很大的差异,当每天有6节课时,那么就会是6个不同的教案。说真的,有时到了班级里准备上课的时候,都得先咨询下课代表:学到哪了?根本没有精力去关注学生的可前预习情况。
以上是主要的困难,在这种时间、精力都不允许的情况下,强行使用学讲,其实也只能流于形式。在这,我自白一下,进入高三后,我基本回归到传统的模式,但是在课堂上,还是尽量让有意愿交流自己想法和思想的同学去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但是与高二的严格实施有了很大的差距。
在第一学期末,学校组织了学讲模式的赛课活动。指明主体的公开课!恩,得好好准备一下。
我把学生做的学案收上来认真批改了一下:
1、大家基本上都会的题目就不处理了;
2、把错误较多的题目找到,上课以处理这些题目为主;
3、错误较多的题目里,又找了几个思路很好,但是有一些细节性错误的学生;
4、把这些学生的名字记下来,上课就请他们去交流;
5、准备与错题类型相近的题目,以便检测学习效果。
因为准备充分,学生配合也很好,这节课上的很流畅、也很紧凑(自我感觉),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上完课后,感触良深,如果每节课都能有这么充分的准备,那该有多好,不但自己上课有成就感,学生也受益嘛!所以说,高三数学老师最好一人带一个班,这样才能出成绩啊!
以上是我从高二到高三这一个阶段对于学讲模式执行的一点感受,非常不成熟,但却是真实的体会。我觉得,学讲不应该只是一种模式,而应是一种深植于教师心中的一种理念和精神,有了这种理念和精神,那么我们在课堂上,也许在讲解某一道题时学生就会来学讲交流一下、也许是在交流一种思想方法的时候时候让学生来展示一下、也许是在讲自己的感悟的时候的师生的一点共鸣。。。。。。
不 同的学生、不同的班型、不同的学科,在学讲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上,我们要学习的、要交流的、要思考的还有很多很多,希望作为老师,我能和学生一同成长。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