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主页 >> 教科室 >> 课题研究 >> 正文
课题研究

《〈语文读本〉价值开发与运用》结题报告

2012年03月02日 15:52 佚名 点击:[]

《〈语文读本〉价值开发与运用》结题报告

赵秦乙

 

一. 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阅读拓展成了一线教师指导课堂教学的基本观念。的确,对于培养阅读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阅读拓展具有其他任何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中,有的教师常常不能合理运用,出现了许多偏差现象。比如:拓展序列不清、拓展分寸失度、拓展主体失衡、拓展形式单一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迫切需要尽快找到适合学生的拓展材料和拓展方法。《语文读本·说明》中写道:“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教科书。但课时有限,课文数量不能多,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还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这套《语文读本》正是适应这种需要编写的。”

《语文读本》每册约3040篇文章,五册共有将近200篇文章,约100多万字,这对于新课标要求中学生每年的阅读量不少于30万字,而中学生阅读量普遍不足的情况,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用好读本,将是对语文教学有效的拓展和延伸。编辑们想法是好的,但目前读本的运用,却不尽如人意。由于很多原因,大多数地区对《语文读本》的学习多采用随意式阅读和放羊式阅读,甚至有的学校只安排教科书的学习,而把《语文读本》弃置一旁。针对这种情况,一些省份把读本内容纳入高考,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文科卷第4题:“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主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请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并为该专栏写一段不超过25个字的按语。(5分)” 该题所涉及到的内容就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因此,不少学校已经注意了这些,开始加强对《语文读本》的学习。但是,面对如此众多的篇目,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利用读本,做好拓展延伸教学,让读本最大化的发挥其价值和作用,正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课题界定

1. 这里的《语文读本》是指苏教版读本。

2. “价值开发”是指对《语文读本》的学习价值进行研究,挖掘其潜在的有利于中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因素,一方面可以引起学习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教学重心的指向。

3. “《语文读本》的运用”是指对《语文读本》教学策略的研究。也就是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读本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课题研究内容和预设目标

目标:

1. 研究《语文读本》的价值,探究《语文读本》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

2. 研究《语文读本》运用策略,形成一套具体可行的《语文读本》的教学策略。

主要内容:

1. 从不同层面探究《语文读本》对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价值。

2.《语文读本》教学策略研究包括:讲读策略、读书笔记写作策略、研究性学习策略、读书活动体验策略研究。

四.理论依据

1.语文教学需要拓展延伸,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也叫拓展教学、延伸教学、扩展教学等。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语文的学科特征、学生的自身特点,引导和激发学生主体自觉,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知识由课内向课外适当延伸,进行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训练;以拓展学生视野,吸收更多信息和知识的教学过程。

拓展延伸教学立足于课堂,辐射到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它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它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知识,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教学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唤醒学生的个体意识,给课堂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语文读本》的教学,就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2.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通过读本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行动体验中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内在动机。

4. 冯.格拉斯菲尔德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理论认为,认识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地吸收的。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 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且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 认识具有建构性。基于这种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 本课题所研究的《语文读本》学习策略,其中读书笔记的写作与交流、读书活动体验、研究性学习,均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对学生《语文读本》的学习状况和对读本课本欢迎度进行调查;并对已完成的读本学习进行评价;

2. 实验研究法:分别在高一、高二选择班级,按已经形成的策略进行读本学习实验,形成有个性的读本教学模式。

. 研究步骤与过程课题研究准备筹划阶段

1. 20071月——20075月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搜集有关文献,给学生做问卷调查并进行总结,明确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目标、途径、方法,分工等等。因为教师的变动和退休,为了更好的进行课题研究,课题主持人不变,课题组成员变更为:程庆园、孙骊、裴琳、王琛、邓翡、魏薇。

2.    课题研究实施试验阶段

20076月——200712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读本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挖掘其对中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价值。组织多次研讨,并撰写论文《〈语文读本〉的价值探究》,负责人赵秦乙。

20081月——20105月,按照课题组分工,分头展开语文读本学习策略的研究,制定实施计划、进行试验、完成阶段报告。

①读本精讲策略,负责人王琛、邓翡。邓翡以读本一、三、四册为例,王琛以读本二、五册为例,进行选篇和课堂教学,给大家制订了选篇精讲的可行方案,并留下教案和部分上课视频和阶段报告。

 ②读书笔记学习策略,负责人孙骊、裴琳。二人结合所带年级,对必修五的读本进行了读书笔记学习策略的实施,有方案,有反思,留下了学生部分优秀习作并完成阶段报告。

③读书活动策略,负责人赵秦乙、魏薇。选择读本中适合活动体验的篇目《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雷雨》,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有计划,有指导,有总结,并留下了学生表演视频和阶段报告。

④研究性学习策略,负责人赵秦乙、孙骊、裴琳。以读本一、二册为例,进行了《药》、专题“何以为家”的研究性学习,有教案和学生作业,完成阶段报告。

3.课题研究完善总结阶段

20106月——201112月,通过在第二阶段的教学时间上,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反思,完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整理过程资料,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接受上级验收评估。

.主要成果

成果一:《语文读本》的价值探究

读本的出现,是语文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在实践层面上对语文教育进行了开拓性、建设性的探索,也在理论方面对语文教育进行了深邃、宏阔、人性化的思考。读本标志着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探索的历史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目前,很多师生对语文读本的价值没能充分认识,致使读本的学习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阶段,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读本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探究。

一、            读本的编写方面

1.从读本选编的作品来看,编者的确为广大中学生奉献了一道精美而丰富的文化大餐,也能够让学生在包罗百味的宴席中获取“基本语言的启蒙和精神的启蒙”,从而较好地实现“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的编辑宗旨。《语文读本》的内容极其丰富,按照必修教本的结构,分专题编写,首先是对教本的丰富和延伸,其中的选文,时文占了大约50%,而这50%的选文中又有30%左右的文章涉及中学阶段开设的各种学科的知识,有:数学、物理、生物、哲学、政治、信息(计算机)、化学、地理(含天文)、历史、外语等,几乎囊括了中学开设的所有课程。这对于学生视野的开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编者的理念是先进的、科学的、人性化的。“韵”、“故乡诗情”、“人生的境界”等专题不仅“引导学生从美的文字中感悟到爱这样一种美的情感,着眼于美的情操的陶冶”,更“使每一个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提高到一个前所未的高度” ,同时,选文把一大批文学名家连同他们生命的轨迹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如,季羡林、巴金、老舍、巴尔扎克、海明威等,促使学生在对文学大师“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的作品的触摸中咀嚼到语言的美、感悟出心灵的善、发现着生命的真,最终“使年轻的一代从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就占据一个精神的制高点”,这样,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尊重,读本的人文性也因浓郁的文学气息而凸显。 

二、            学生语文能力培养方面

1.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能力的发展也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学生没有兴趣,就无法自愿的深入持久的开展阅读活动,能力的提高就无从谈起。据本课题调查显示,相对于课本,约有57学生更喜欢读本,尤其喜欢读本中的小说和散文。所以,利用好读本,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引导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解决课外阅读问题,更加有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语文读本》五册,每册20万字左右,一共就是约100万字。如果学生能很好利用读本,对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将会起到巨大的补充价值。学生通过读本阅读,会补充一系列语文知识,比如文体知识、字词句运用知识、表达技巧知识、作家及写作背景风格知识等等,这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

2.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不少学生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昧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不完成作业,结果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课内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因此让学生养成有计划、有目的的读书习惯就非常重要。

吕叔湘曾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语文读本相对于其他课外读物,比较普及,人手一册,教师指导阅读就比较容易,同时其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密切,以课堂教学为原点,进行拓展和延伸,教师也比较得心应手。教师可以对学生作些方法指导,要求学生注意有关信息的把握,如文章前的阅读提示或文章后的阅读思考,明确文章阅读的一些要求,明确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书、带着目的读书,每月拿出一定时间进行读本教学,长期坚持,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有计划、有目的的读书习惯,同时,阅读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3.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目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瓶颈,是学生的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写起文章来总是重复初中甚至小学用过的陈芝麻烂谷子,毫无新鲜感,而且思维的层次停滞于幼稚阶段,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有许多语文教师给学生开列阅读书目,但是往往收效甚微,因为高中生以追求分数为目标,语文阅读只成为一种奢望。如果利用好苏教版《语文读本》,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苏教版《高中读本》选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既重经典性,又具时代性,每册书分若干个专题,它们既相对独立,自成格局,又与教科书参照呼应,它们之间或是补充拓展,或是深化阐释,或另辟蹊径。另外,高一四册《语文读本》共有100多篇文章,一年下来,平均三天阅读1篇文章,这样就基本保证阅读量。

首先,利用读本积累写作资料,读本中包含了古今中外丰富的历史、政治、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资料,这些材料经过同学们个性化的运用,与同学经常用的材料相比,新颖别致很多,不至于让人读之生厌,也不易造成一窝蜂使用某一个材料的现象。

第二,经典语段的摘抄诵读,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优秀文章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并自觉锤炼自己的语言。

第三,提升精神世界,使作文更加深刻。《语文读本》中的文章既有充满朝气和活力,散发着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又有流芳百世、曾给世世代代的人们以精神滋养的传统经典,尤其是其中有许多专题的内容,都是指向青年学生的人生追求以及如何对待真善美丑恶的。所以,通过读本的阅读,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之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人生与社会,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深刻的认识。

第四,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利用读本进行写作教学。例如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的写作实践,我们当时让学生写了第二个题目,就是以“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在写作之前,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设置了写作前进行诗歌朗诵的方式,《语文读本》(必修一)与课本专题“向青春举杯”相对应的专题“青春颂”,所选的四首诗都是对青春的歌唱,使命、责任、信仰、理想、坚忍和青春的反叛与抗争都有所呈现,写作前用1520分钟品读诗歌,无疑较好的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写作效果也好。

4.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生行动,以此演化无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着自学提示,让学生去摸索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读本的学习,相对于教本来说,没了必须完成的任务,没有了繁重的练习,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就更大了。更多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此来带动课内学习,更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比如,鲁迅的《〈呐喊〉自序》,让学生先课外自读,提出问题,然后把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后,分小组课外解决,或查找资料或进行探讨交流,然后教师再拿出一节课时间让各小组学生进行展示。因为是要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大,完成的效果也很好。这种方式的学习,较好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行动中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学生人文素质提高方面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语文学科历来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所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学科必须承担的责任。

语文读本的选文,突出了人文性这一主题。纵览五册读本,体现人文精神主题的专题比比皆是,如“寻找精神家园”、“与自然晤谈”、“热爱生命”、“和平,人们在期待”、“大写的人”、“在底层”、“公民,一个伟大的词”、“生与死的对话”等等,无不挥动着人文主义的大旗,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辉,通过对读本的学习,可以让中学生构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进而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人文精神。

比如,“公民,一个伟大的词”这一专题,裴多菲的《这在我是可怕的思想》和艾吕雅的《自由》都表达了追求自由的信念;高尔基的《人》,表现了对人的高度的尊重和关注,喊出了“一切在于人,一切为了人”的口号,充溢着人的自豪之情和觉醒意识;李普的《告别万岁》,从“毛主席万岁”到“小平您好”,让中国人真正懂得了公民的内涵;邵燕祥的《杂文两篇》,“从天安门检阅我”到“我检阅天安门”更是一种进步,是亿万公民的自觉意识,人民能够检阅天安门,社会才有了真正的公民。

通过这些专题的学习,文章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会渐渐走进中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其人生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给养。

综上所述,语文读本不论从其自身来说,还是从对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来说,都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但这些价值能否发挥,发挥的大小还要取决于我们对读本的运用是否恰当,是否能最大化的发挥起作用,因此,研究读本的运用策略就显得十分关键。

 

成果自我评价:本课题组成员深入研习读本,对读本篇目进行归类整理,从不同的层面发掘出读本的价值,阐述读本学习的意义,形成《〈语文读本〉价值探究》一文,能提高广大教师对读本的认识,为重视读本教学打下基础,同时也是读本教学的指向标。

 

成果二:《语文读本》的学习策略

《语文读本》的学习策略,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首先,我们要计算一下课时,保证策略实行的可能性。以必修一为例,筛选教本内容,大胆取舍,我们可以这样安排课时:“向青春举杯”专题5课时,“获得教养的途径”4课时,“月是故乡明”4课时,“像山那样思考”6课时,作文训练8课时,共需要27课时,按一学期10周计算,每周5课时,约有50课时,除去节假日和复习课占用时间,大约还剩10课时,基本上是每周可以拿出一课时时间来学习读本。基于读本学习时间上的可能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四种学习策略:教师精讲、读书笔记的写作与交流、读书活动体验、研究性学习等等。这些方法根据课文的需要选用。课题组成员采取分组实验研究的方法,对设计的策略进行了认真的实践,现将实验成果总结如下:

《语文读本》学习策略一:教师选篇精讲

教师精讲就是教师大胆选取读本中文章,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讲解。由于课时的限制,一般每册读本选3-4篇文章,大约4-5课时。一般选取那些对课本有延伸拓展价值、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意义或较难学生自读难以解决的文章。

(一). 选课篇目及选课原因

必修一:

1.《雨巷》(1课时)

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课时)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的1927年夏天。《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表达了诗人真诚善良的祈愿,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中获得幸福。

学习这两篇诗歌是在学习完必修一“吟诵青春”专题《相信未来》后进行的补充阅读。从文体上来说,这些文章都是诗歌,而且是朦胧诗,都充满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他们的作品对于当时文坛还是后世文坛的影响都是极大的,开一代诗歌先河。思想上,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坚信前途的美好、光明;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实现理想的道路是曲折的、坎坷的,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地。艺术手法和特色上,让学生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学会通过把握意象来理解诗歌的感情这种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

3.《花未眠》(1课时)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知名作家川端康成先生,文章中充满了对于美的思考。学习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可以让他们将敏锐的视角投入到大自然中去,去寻访去思考,去探索。在自然山水中得到人生的顿悟。

4.《老人与海(节选)》(1课时)

   这本书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它告诉我们,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对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有积极意义。同时小说中的悬念、照应、缓急相间的节奏感、纵式结构和轮辐式的布局也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

必修二:

1.《我与地坛(节选)》(1课时)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原文共七个部分,教科书节选的是一、二部分,读本这里收录的是其余五个部分。紧紧衔接课本内容,对教科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有利于学生更好了解史铁生的心路历程。

2.《过秦论》(1课时)

贾谊的《过秦论》,是最早论述秦代兴亡的文章,选文着重评论秦始皇,对教科书中学习的苏洵的《六国论》以及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个补充,同时本课是一篇指责秦的过失的政论文,无论在文言知识学习上还是在文章主题思想上都与教科书上的两篇古文互为补充。

3.《六国论》(1课时)

苏轼的《六国论》选文原则与贾谊的《过秦论》相似,苏氏父子三人每人各写了一篇《六国论》,所论题材虽然是一个,但是因为视角与立足点不同,持论有近似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是一种文人的情趣。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研习。

4.《二十年以后》(1课时)

亨利的《二十年以后》记录维尔斯在友谊与正义之间的权衡,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小说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复习欧亨利式的结尾:既出乎意外,又在在情理之中。结尾突然把谜底揭示出来,故事有了新的意义,人物的形象发生了新的转变。可以与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参照阅读。

必修三:

1《胡同文化》(1课时)

这篇文章可以放在必修三“文明的对话”这一专题后面来学。通过品味鉴赏语言,感受传统文化,使学生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2《石钟山记》(1课时)

本文是苏轼的一篇游记。本文记叙作者夜游石钟山的情景,通过实地考察,探究出山名的由来,说明凡事不可轻信传说或妄加臆断,而要注重“目见耳闻”,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作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一篇通过记游来发表议论的别开生面的文章,它善于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也很精练生动,写景则绘形绘色,形象逼真,使人仿佛亲临其境;论理则用词精当,轻重有别,极有分寸,能准确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另外,学习这篇文章可以积累中学阶段必要的文化常识。

3《〈呐喊〉自序》(2课时)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回忆他青年时代办《新生》杂志失败后,陷入有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中的大寂寞。而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看见自己”了,明白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看见自己”,正是认识自己的开始,开拓出了他一生精神历程的正确起点。今天的我们是不是也要看清自己呢?

必修四:

1.《受戒》(1课时)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 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我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 《受戒》是乡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许一粒灰尘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说话的故事的淳朴人们的美揭发出来,带着不留余地的罪恶,让读者徒然心羡怅然向往那种原始的自由和恣意。学习它,无疑又是对学生的一次心灵美感的呼唤。

2.《墙上的斑点》(2课时)

本文是一篇意识流小说,这种特殊的文体是整个高中阶段从没遇到过的。单从应试的角度,学习的意义也许不大,但对于学生开拓视野,学会欣赏外国文学的一些创作手法和特征,具有很高的价值。

3.《巴尔扎克葬词》(1课时)

“葬词”是一种特别的文体,雨果和巴尔扎克这两位世界文坛中最闪亮的两颗星,也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通过把握关键语句,领会文章深刻内涵和炽热情感。理解雨果的生死观,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选择这篇文章的原因。

必修五:

1.《金缕曲(二首)》(1课时)

顾贞观《金缕曲(二首)》表现的是顾贞观对朋友椎心泣血的奔走营救,这样的诗,诗中有人,诗中友情,诗中还有动人心魄的故事,读这样的诗,不仅仅是品语言、赏韵律、探手法,更要读出诗中的真境界、真品格、真感情。是课本“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的拓展与深化,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意义。

2.《人生三境》(1课时)

王蒙《人生三境》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谈他对“顺境”、“逆境”、“俗境”的认识和态度,相信会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结合课本“直面人生”专题,可以让学生多多引发感性思维。

3.《与妻书》(1课时)

林觉民《与妻书》表现了林觉民对妻子含泪的嘱托、哽咽的劝慰,让我们赞叹烈士的侠骨柔肠。同时曲折、细致地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生选择。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的浩然正气,加深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4.《阿Q正传》(可节选某部分授课)(2课时)

鲁迅《阿Q正传》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他形象地勾画出中国人灵魂的病态。解读阿Q,就是解读社会,解读人生,解读我们自己的灵魂。

().选课精讲教学效果及问题

教学效果:

1.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结合课本,学生拓展了文言基础知识,掌握了一些灵活运用揣摩词义的方法,为今后文言文学习提供了帮助。

2.通过学习,引发了学生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人生三境》教会学生认识自身所处境遇,树立正确的对待人生境遇的观念;《与妻书》则彰显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3. 学生不仅对名家名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课内外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衔接。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了道德品质。

4. 学生与文本自觉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了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5. 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根据自己特长进行创意地表达。

问题:

1.选学读本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把握好课时安排以及如何选课。有的课文很长,安排一二课时显得比较仓促,教师选课、精心备课,但学生兴趣不大。

2.有些文章很难懂,缺少一定的解析和教学指导,有时老师上课把握不住教学要求,面对这样的文章,往往就避开不讲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选课。

3. 教师所选篇目大多是名家名篇,应试性目的性较强,这就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4. 课后的补充性阅读不足。很多名篇,尤其是小说,仅仅读一个片断严重影响了小说的完整性和艺术性,那么如何激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到名著的内部去体会感受文章之美,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5.学习效果难以检验。

().选课教学改进措施

1.若是可以在选课上更精细一些就更好了,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可以事先给学生做一个调查;其次,选课还应考虑到课本教学延伸的需要,第三还要起到补充学生知识结构的作用。要想选好精讲课也要经过多次反复实践。

2.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些课外阅读方法,向学生提供自学的范式。比如,学生有畏难心理的文言文阅读,教师在指导学习时,就要力求将要求简约化。我自己的做法是文言文阅读只要学生达到三个要求:初步掌握其中的一些实词——为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打下基础,能概述课文内容——为今后写作积累必要的材料,从课文学习中得到一点感悟或启示——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3.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作品必要的相关背景资料。蒋跃先生在评价现行的一些中学生课外读物的缺点时认为,读物“没有充分考虑到其阅读对象的实际困难和需要,多数图书只列注释,并无作品背景介绍。尤其是外国名著,文字虽不成问题,但由于缺乏时代背景的介绍,一般读者即使读完全书,也未必知其所以然”。《语文读本》遵循编纂教材的简约原则,也存在类似的缺点。教师应尽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

4.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比如,进行读本自读提示当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词语的考查,进行相关的文学常识竞赛,进行快速阅读比赛等等。这绝不是盲目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是培养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一种有效手段。

《语文读本》学习策略二:读书笔记的写作与交流

().读书笔记策略设计

读书笔记一般由学生自读产生,所以应选取学生较易把握的文章。

写作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基本上每周一练,每篇字数不少于600字。

方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

1.教师指定某一篇目,要求学生谈谈阅读感受。在写作之前要求学生要把这一专题的文章看完。

2.教师指定某一专题,要求学生将这一专题中所有篇目中的佳句摘录下来并概括每篇文章的大意,每篇200字左右。

3.由学生自己选择最为感兴趣的一篇文章,谈谈感受认识。

().实施情况

针对以上提出的几种方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发现几种方式各有利弊,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良好实施取决于教师指定的篇目学生感兴趣或已经有所涉及。如读本必修一中的《再别康桥》、《雨巷》,必修三中的《欧也妮·葛朗台》,必修五中的《阿Q正传》、《哈姆莱特》等篇目学生就较为感兴趣,而必修二中《我与地坛(节选)》、《过秦论》、《六国论》等篇目作为课本的补充,学生已有所涉及,因此赏析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对一些事物的认识理解能体现出一定的深度。

但是对于古文、诗歌、科普性文章等,学生就较为陌生。如读本必修一中的《智力生活的自然基础是好奇心》、《诗化》,必修三中的专题“爱因斯坦如是说”、“文言撷英”,必修五中的专题“创造!创造!”、“科学与艺术”,学生的阅读感受就较为浅显。

第二种方式:这一方式注重对学生的硬性要求,对于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疏于阅读的学生效果较好。这种书面检查形式可以有效督促那些懒惰的或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学生定期进行阅读写作。而这一方式常规化之后,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其知识积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但同时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很难激发其阅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对于一些阅读量本身就很大且思想有一定深度的学生,反而容易抑制其成长,不利于其发展。

第三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愿意多读多想多写,往往能表达出较为深刻的认识,有一定的思考。长此以往,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理解都越发深刻,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尤其在文字表达方面得到加强。但同时学生的喜好兴趣又限制了其视野的宽度,对于古文、诗歌、科普性文章、说明性文章等,学生往往因认为其艰涩难懂而避之不及,直接导致阅读这类文章出现障碍。为有效避免这一现象,无范围限定是不可长期实施的,最好的方式是由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有目的、有意识地给予学生一定范围的限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选取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或教容易读懂的专题,由学生任选,进行较为开放式的写作;对于学生不太感兴趣的或较难懂的专题,教师应有目的的给学生一定指导,那么如何指导呢?我们进一步挖掘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成果如下:

1.  课内延伸,比较写作。

读本是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在教学必修课本时,有意识的加入读本的篇目内容,引导学生做横向的扩展比较阅读,将课内与读本的知识融会贯通来完成读书笔记。比如读本上补充的《我与地坛》的后半部分,教师可在教学完教材上选的前半部分后,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更宏观的把握作者的心灵世界。学习完必修二苏洵的《六国论》后可指导学生阅读相应读本上苏辙的《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以及贾谊的《过秦论》三篇文章,让学生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动机、作者观点,以及论证方法等角度寻找差异来完成读书笔记。在教学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后,可将季羡林的《荷塘清韵》拿来,引导学生从构思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方式,抒发的情感等多方面做比较来完成读书笔记。

2.  专题探讨,个性写作

《语文读本》中有些专题的话题是写作母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写作母题进行演绎归纳,结果观点纷呈,见解各异。还以必修二《兴亡的评说》为例,所选文本对于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的解读本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就为学生探讨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提供了多种视角,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独抒新见,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必修二《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专题让学生仿照选文学习写作技巧来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班级现状等来进行创作;对必修四《公民,一个伟大的词》主题,让学生摘录作者的观点后就现代公民素养进行探讨进而成文;对鲁迅的《故乡》、《药》、《阿Q正传》等作品教师可以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给学生提出“你认为能治愈那个时代的药是什么?”这样的话题让学生进行阅读写作。

这样,联系课内外,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有话不能不说,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了。

此外,为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可同时建立多种评价形式的实践探索:首先,举办各类读书交流活动,如开展读书演讲会、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从中找到自信找到知音甚至找到粉丝,激发他们的阅读写作兴趣,阅读和创作才真正能成为他们的快乐而不是负担。针对每周所阅读的专题,小组的成员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篇目及理由向小组推荐,每月举行一次佳作荐读交流会,每组选出本组认为最值得大家阅读的作品进行推荐,对这些同学们推荐的作品组织再次阅读和全班交流。除此之外,创办读书小报、刊出读书黑板报等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需要展示的同学很多,课上时间不够,就可以每天利用课前两三分钟演讲的形式,让学生和其他同学分享读书感受。

().实施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首先,学生读书笔记内容充实起来了,思维的火花闪现开了,读书笔记再也不是催逼学生读书的小鞭子,而真正成为了他们阅读后思想的展示台。放任自读不可取,教师引导是必然,互相推荐更有趣,这样佳作经典读起来也不再犯难。灵活多变的读书笔记方式,让学生更深入更广泛的走进了读本,而阅读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其次,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浓厚了语文学习兴趣。课外的知识积累多了,课上学生可说的内容也就多了,同时,学生在表达时思路也更清晰了,课堂就逐步的走出沉闷,活跃了思维,也活跃了课堂,增强了学生们上语文课的兴趣。

《语文读本》学习策略三:读书活动体验

读书体验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开展的丰富多彩,如:课本剧、经典篇目朗诵会(比如必修一“韵”专题)、辩论赛(比如必修四专题“孰是孰非”)、演讲比赛(如必修四专题“穿越时空的声音”)、文学沙龙等。这种策略我们首推课本剧的表演,以下以课本剧为例,谈谈我们的学习策略。

(). 课本剧的选篇

众所周知,课本剧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表演中激发对文本的兴趣,在表演中进行多元感悟,在表演中尝试合作交流,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因此,选取适合中学生表演的剧目,让他们在活动体验中丰富文学素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实践,我们认为《语文读本》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文有《三国演义(节选)》、《欧也妮·葛朗台(节选)》、《家(节选)》、《雷雨(节选)》、《阿Q正传(节选)》、《哈姆莱特(选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每学期适当安排一次课本剧表演。

(二).课本剧的实施

 我们选取高二9班以及高二10班进行了语文读本课本剧的表演实践。表演的剧目为《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雷雨》。教师首先布置任务,由同学推选演员,本着自愿承担角色的原则,再安排好导演、编剧等人员,要求对课文进行节选,选择矛盾集中较好表演的一段,可以进行创造性发挥,然后给一定的时间课外排练,时间大约两星期,最后拿出一节课时间进行表演。在表演时,教师可以用摄像机记录下表演内容。

(三). 学习效果

可以看出,学生很用心的准备了这次活动,他们纷纷表示非常喜欢这种用活动的方式来学习语文,学习语文读本。虽然表演的过程中频频有笑场的情况发生,但可以看得出学生都是很用心的准备。通过活动,学生已经对语文读本的许多篇目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学习。学生不再认为语文读本是非常枯燥无味的,而是从中发现了很多的乐趣。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我认为通过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语文读本的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四). 问题与改进

1.教师选篇与学生喜好有矛盾。教师认为的经典篇目,学生未必喜欢表演,他们更喜欢搞笑剧和荒诞剧。首先要端正同学的认识,课本剧表演不是联欢会,主要是基于学习的目的,另外,也可以让学生适当表演小品,发挥他们的搞笑特质。

2. 对剧中人物的认识有待加强,表演水平需要提高,教师的指导如何更专业化。在表演之前,对人应进一些行讨论分析,对人物应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教师不是演员,指导上的确有难度。

3.参与者较少,不参加表演的学生对文本研读不深入。可以在观后,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观后感,这样可以加深或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语文读本》学习策略四: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其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体现。按照国家要求,我们每个学校都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课时规划,那么,我们正好利用这一契机,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读本。

首先,我们要确定《语文读本》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哪些篇目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呢?研究什么呢?课题组成员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实践研究,成果如下:

(一). 选篇原则

1.学生对选文要有一定的兴趣;

2.文章要有一定的难度,一读就懂就没了研究的价值,但也不能太难;

3.文章本身有较高的价值,或包含深刻哲理,或彰显社会责任,或文质兼美,或写作风格独特等等;

4.文章应比较完整,节选文章不太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

5.可以选择一篇文章,也可以选一个专题作为学习的对象,专题的研究应注意选文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设立研究课题的关键之处。

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篇目或专题推荐:

必修一,专题“寻找精神家园”或专题“何以为家”,

必修二,《药》或专题“热爱生命”,

必修三,专题“俗雅之间”或《十八岁出门远行》,

必修四,专题“写作的智慧”或《受戒》,

必修五,《阿Q正传》或专题“诗意的哲学”

().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每学期拿出4节课时间进行《语文读本》的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目标的达成应有一定的规划,确保学习的有序、有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其中,进行启发点拨;也可以故意留疑,让学生做课外探究。在学生展示成果时,教师应及时指出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让学生加以改进。下面举两个我们高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例子:

《药》研究性学习教案

【设计意图】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药》写于19194月,是鲁迅《呐喊》集中的第三篇。通过叙写华老栓用沾有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而亡的故事,揭露了群众的愚昧、不觉悟、对革命不理解的思想本质,揭示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和影响,提出要医治群众思想上的病,否则中国的革命会象辛亥革命一样失败。鲁迅先生的文章,向来深刻而内涵丰富,我们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通过这篇小说,走近鲁迅,去瞻先生伟大的灵魂。 
【设计提要】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第三、四课时最好能两节连上)
【设计实施】

【第一课时】

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五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

A、人物鉴赏:  a、华老栓 b、康大叔 c、夏瑜  d、红眼睛阿义  e、夏四奶奶 

B、情节鉴赏:  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花环”的的作用探究 

C、环境鉴赏a、《药》的社会环境 b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药”为题的意义。

E、文章主旨探究:有人认为本文是“通过夏瑜被反动统治阶级杀害及华老栓对他牺牲的发映,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显示唤醒民众,使其摆脱封建阶级精神毒害的重要,启示人们去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也有人说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你认为呢?

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明确任务,每个成员都要承担,较难的任务可以由23人一起承担,要求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完成本组承担的课题。
【第二课时】

小组研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充分交换意见后,修改补充自己的答案,每个大课题组推举2位同学在下节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第三课时】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推荐2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5分钟。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第四课时】

在小组研究成果交流的基础上,自拟小论文题目,学生当堂完成。

如上课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读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如时间不够,教师可以利用班级板报展示,也可以把学生的论文装订成册展示。

《语文读本》“何以为家”专题研究性学习教案

【设计意图】结合课本“月是故乡明”单元,研究学习《读本》“何以为家”单元。家园之思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关于“家”的作品相当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考,苏雪林的《家》内容丰富,处处表现作者对家和家园的认识和思考;方令孺写《家》,是在月光、山水与人的情景交融中,完成了对“家”的感悟;丰子恺的《家》,实在而严密,从居住的角度来写,揭示了“无家可归”和“到处为家”的对立统一。通过研究性学习,期望能够拓展延伸课内知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家”的感悟;同时,本专题作者的语言风格与表现手法各不相同,在对比学习中,会带来更深的体会。

【设计提要】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初步进行交流;第二课时:准备好自己的学习体会,小组研讨;第三课时:每组选派2人进行成果交流。第四课时:完成读后感。
【设计实施】
【第一课时】

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读本》“何以为家”专题,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可以让学生课前完成读书环节)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三个研究课题,具体如下:

A、概括本单元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B、分别找出文中三位作家对家的看法,你同意吗?你的看法是什么?

C、你如何看待“归家与离家”、“有家与无家”的关系?

D、你更喜欢那篇文章的写作风格,为什么?

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三个题目每组都要讨论。

【第二课时】

小组研讨:   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课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充分交流后,形成统一意见,落实到文字上。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2位同学在下节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第三课时】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每个小组推荐2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5分钟。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第四课时】

学生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自拟题目,写出“读后感”当堂完成。展示方法同上。

().实施效果总结

总体上来说,效果是好的,这种形式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成果交流展示,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些同学能比较深刻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起到了带动和促进本组成员的作用。

().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问题:

1、教师设计题目的难易较难把握,很难把难度处理到同一个层次上,这就会造成有的组很快讨论完,有的组到下课也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2、个别学生较功利,认为考不到,比较偷懒,准备不充分;

3、不少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依赖于网络,缺乏个人的观点;

4、交流成果记录不及时,暴露学生平时喜欢动口懒于动笔的坏习惯。

改进措施:

教师参与到承担艰难问题的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把研究性学习纳入我校实行的星级考评,让每组学生自己评出这次学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并给以加分;教师在评价时,多鼓励表扬那些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的同学,并给以加分;小组设置专门负责记录的同学,以保证同学思想的闪光得以保存。

成果自我评价: 《〈语文读本〉的学习策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有较为完备的体系,每册书按照允许的上课时间,灵活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可操作性强,能为广大教师进行读本教学提供积极的指导;四种策略综合运用,使读本教学形式更多样,教师、学生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 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1. 篇目选择还不精细,活动规划较为粗略。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可以事先给学生做一个调查;其次,选课还应考虑到课本教学延伸的需要,第三还要起到补充学生知识结构的作用。要想选好精讲课也要经过多次反复实践。活动体验虽然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但从表演效果来说,还缺乏必要有效的的指导。

2. 应更好协调课本教学与读本教学的关系。一方面,要更好协调课本、读本教学时间,保证课本读本教学都能顺利有效的完成;另一方面,要明确读本教学是为课本教学服务,在确定读本课文的学习目标时,也要更好的关注课本。

3. 学习效果难以检测,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因为读本一般不再考察范围,所以学生学习就没有任何压力,重视程度也不够,学习效果也就有折扣。针对这一问题,把读本学习纳入可以自由命题的试卷中,也可以进行相关的文学常识竞赛,进行快速阅读比赛等,也可以结合我校实行的星级考评,在学习后对表现积极良好的学生进行加分奖励。总之,就是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使其学到的技法可以运用到自己的独立创作当中去,学到的精神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或者用来分析解决社会现象和问题。

4. 注意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向学生提供自学的范式。让学生能更好的进行课外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5. 课后的补充性阅读不足。很多名篇,尤其是小说,仅仅读一个片断严重影响了小说的完整性和艺术性,那么如何激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到名著的内部去体会感受文章之美,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因为在繁忙的高中学习生活中,如何让学生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名著特别是大部头的阅读,这是一直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