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主页 >> 教科室 >> 课题研究 >> 正文
课题研究

市级课题《中学生行为规范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养成研究》结题报告

2011年12月13日 11:15 教科室 点击:[]

徐州市第二中学张永顺老师主持的《中学生行为规范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养成研究》于20064月申报,20068月由徐州市中小学教研室批准立项为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六期课题,历时近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预定研究任务现作结题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中国开始进入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20049月,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始执行.我们欣喜的看到,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中,我们再也见不到一个“不”字,这不能仅仅看作是形式上的改变,而应该是理念、思想上的大转变.

主持人原所在学校地处郊区和城区结合处,原来学生主体为铁路子弟,关系比较简单,学生管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随着教育资源配置的变化,2005年开始我校移交给地方教育部门管理,学生来源情况变得复杂,仅以2005年新收的初一学生来说,笔者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在招收的260余名学生当中,仅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为铁路子弟,其余来自附近的地方小学及农村小学;有近50名学生为非城市户口,多数为进城打工或经商人员子女;有超过50%的学生父母双方无正式工作或下岗.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新旧两种观念的碰撞,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形式等方面的巨大转变,使整个教育形势变得更为复杂.尤其在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方面,教师陷入了“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蛮办法不行”的被动局面,结果学生行为规范得不到落实,养成教育也就无从抓起.

从徐州市区的范围来看,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当中,我们的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怎样理解新课程、如何使用新教材来教的问题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或忽视了对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学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割裂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新课程的改革正在或已经产生消极的影响, 2006年元旦前后,徐州市教育局领导曾对徐州市、县的学校进行了随机抽查,抽查的结果大部分令人满意,但也有不尽如人意,其中指出的不足点就有这样一条:我们的一些学校或学校领导重课堂教学、重成绩,忽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然而行为规范对青少年身心的发展有着特别的重要性.许多事实表明:一个人的一些行为习惯,是在一定的年龄形成的,错过该年龄段,再加以培养,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青少年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施教的最佳期.要彻底改变养成教育的“自然”状态,改变德育工作的被动局面,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方法,要紧紧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明礼貌等行为规范,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也会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也能引起更多教师、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关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我们下一代的发展上来.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1、对中学生行为规范的现实情况准确掌握,开展一系列富有活力、积极而有益、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大部分中学生形成自觉的良好行为规范,同时锻炼自我控制能力和参与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学校的自身发展、新课程的顺利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实现教育管理方法的全面改革,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既具有高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有很高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

(二)研究的意义

1、本课题将探讨研究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有效方法、途径、原则、规律,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有关概念的界定、理论依据、实验原则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新课程改革重要概念释义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交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

2、行为规范概念的释义

“行为规范”一词在常用词典上无直接解释,但有明确的分解释义.《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行为”这样解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规范”则是指“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笔者结合本课题研究内容尝试给“行为规范”下定义为: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中形成的,有利于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并且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必须遵守和维护的一种行为标准.这种标准的确立,一般情况下,应该以是否有利于自身和他人的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发展为原则.

3、新课程改革与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的关系

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关系.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而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内容之一就包括良好的学习规范.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又可以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江泽民同志关于知识经济、教育的谈话是本课题的政策依据.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本实验的哲学基础.

3、现代教育学及心理学中有关动机理论和归因理论为本实验提供了思想依据和操作技术.

(三)实验假设(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实验假设是:以国家教育政策为指导,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对中学生行为规范的现实情况准确掌握,并进行细致分析,提出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养成方法、策略、途径,开展一系列富有活力、积极而有益、形式多样的活动,力求使养成的方法、策略能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达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目的.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因变量)是:学校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帮助,开展活动,通过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等各方面交流、讨论等活动,实现绝大部分中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同时锻炼自我控制能力和参与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以后走入当今这个法制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学校的自身发展、新课程的顺利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关于非实验变量的控制

为了较准确地验证实验结果,就要加强对非实验变量的控制.

1、为了控制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差异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采用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选取不同班级进行实验,如分别从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抽取1-2个班级进行实验,选取的班级既有普通班,也有重点班.实验设想选取1-2所不同的学校进行研究,但由于难度较大,没有实施下去.

2、为了控制实验所用时间及各方面的差异对实验效度的影响,课题组搞好实验前的各项培训,实验的计划、步骤要尽量制订得详细、规范.实验的实施依照计划进行.

(五) 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研究人员的主题意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针对性原则.针对各班级的实际情况,抓住学生工作与新课改的有机结合点,从新课程改革这个切入点入手,针对实际实施养成教育,突出我校学生教育工作特色.

3、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的角度出发,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最好的发展.

4、整体性原则.努力开发和利用社会上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良好氛围,体现教育社会化的特点.

四、条件分析

1、多年来,徐州市第三十二中学、第二中学长期坚持注重对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在学生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方面大胆改革,勇于进取,利用德育学分制、互助合作小组、军训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而校风好,学风正,又促进了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两者相辅相存,互相促进.这当中的一些做法,为课题注入了大量充实而鲜活的材料.

2课题组由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组成,当中绝大多数人担任班主任工作.他们在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同时,不断深入研究相关教育理论,能够把所学习的教育理论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使其得到最有效的结合.

3、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原教研室刘勇主任、王建军老师对此课题进行了全程关注,并多次指导,使课题能够不断深入地研究下去。

4、原三十二中彭卫国校长、张德志校长对课题的申报、开题给与了足够的条件和精神上的支持;而今天能够在这里结题,要感谢尤建伟校长、付国校长、张德志校长对此课题的关注、关心和支持,尤其是尤校长对我本人在教育、教学、教科研等方面提出了很多要求和期望,这使我不敢有半点懈怠,唯有振作精神,一往无前。

五、 研究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了国内外有关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的文献,检索并汇总可供本课题参考的研究成果,发现其薄弱点与空白之处,为本课题提供研究的创新突破口.全面综合分析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文明礼仪常规》以及国外、国内、地方、学校有关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的各种规范性文本,进行归纳整理,使之规范化、系统化、序列化. 

(2)调查研究法.根据我们概括的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结合当今中学生学习等方面的表现,编制了测查量表和问卷,对当今学生生源的情况及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3)行动研究法.运用此法系统探索了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主要方法、基本程序、教育案例、训练活动方案.

(二)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58月—20064月:前期理论准备工作,对学生行为规范方面的理论进行理解,研究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实施的可能性.

第二阶段:20065月—200612月:对我校学生行为规范的整体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学生行为规范未能养成成因进行分析,向有关教师反复讲明该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实施方案;对其他学校进行相关的调查,走访和参观一些重点中学,以使我们的调查更具有普遍性和实效性,为下一步的推广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20071月—20088月:提出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养成方法、策略、途径,开展一系列富有活力、积极而有益、形式多样的活动,力求使养成的方法、策略能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由未自觉形成良好行为规范到被动形成良好行为规范,最后达到自觉具备良好行为规范.

第四阶段:20089月—201012月:对养成方法等做好改进和提高工作,要作出全面的分析,同时做好情况的记录等工作.这一阶段结束后,总结课题开展情况,写出结题报告和有关的研究性文章在全国或省级刊物上发表。

第五阶段:20111月—201112:准备相关结题材料,撰写结题报告,向学校、教研室汇报有关结题情况。结题报告最终形成一套能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为规范.

六、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一)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家庭、个人学习等情况,形成调查分析报告,为学校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制订或改进教育教学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课题研究过程中,先后多次对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较为宝贵的数据.如对生源状况的了解、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问卷分析,并且在调查之后不满足于仅仅把数据统计出来,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调查、分析报告,使所研究出来的结果能对课题的研究形成有利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具体工作如下:

一是对学生生源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确定在2005年开始我校在移交地方管理以来,学生来源情况变得复杂,仅以2005年新收初一学生来说,在招收的260余名学生当中,仅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为铁路子弟,其余来自附近的地方小学及农村小学;有近50名学生为非城市户口,多数为进城打工或经商人员子女;有超过50%的学生父母双方无正式工作或下岗.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学生家庭情况的好坏,有时会影响学生生活的环境、学习的氛围,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学习成绩的好坏.生源发生的变化,学生基础能力的降低,使学校在教育教学策略方面不得不做出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见附件5-1:初一学生情况调查).

另外我们研制了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具体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外界因素、学生学习的时间安排、学生学习的强度、对学习的态度、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等几个方面,设置为15个小题.课题组采用自编的问卷,对学校初三年级的全部学生及其他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测试,经统计分析,明确了我校学生学习表现现状(总体水平较好,但发展不平衡,某些方面差异较大;不同年级学生行为规范表现存在差异),这为教育工作者从整体把握当前中学生行为规范现状提供了参考依据.课题组据此提供对策:一是加强现状调查,找准问题点,增强针对性;二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施教,增强针对性;三是注重心理规律、强化互动性;四是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激励自我完善,增强实效性;五是加强中学德育队伍建设,增强保障性.课题组在调查分析我校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形成了调查分析报告为学校客观、全面地认识、了解和分析中学生行为规范表现提供了参考依据.(见附件5-2: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原始表、统计结果表、调查分析报告).

(二)摸索研制了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徐州市第二中学班级量化考核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徐州市第二中学学生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1、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且初见成效的《标准》.

我们研制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行为规范量化考核标准,为我校开展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工具.《标准》从三个维度(纪律 “体育卫生学习)20个方面(遵纪守法、课堂纪律、作业任务、课间纪律、两操一课、升旗集会、文明礼貌、穿戴仪表、课外活动;卫生值日、节约能源、人身安全、交通遵守、孝敬父母、道德品质、防火防盗;竞赛评比、体育运动、学习进步、好人好事、),初步概括出了现阶段学生行为规范具体要求及其评价体系,体现出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见附件2-1:《徐州市第二中学学生量化考核标准》)

2、制订出符合学校实际,并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一定积极作用的《规范》.

在制定和实施《规范》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应发动学生共同参与制定《规范》.《规范》究竟是否可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规范》的制定必须来自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二是在《规范》制定时,我们力求使《规范》要全面、具体,同时具有层次性.三是《规范》的落实要重视检查的过程、以及对问题的及时处理.四是在思想观念上,我校尤其注意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几个转变:(1)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应由被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管理者的角色、由对学校、班级负责转变为向自己负责.不可以想象,一个连对自己都不能负责的人能对学校和班级负责.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做细致的工作.(2)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实现由考核向协助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工作的转变.管理部门可以把精力放在检查的过程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上,主要任务是配合班主任、任课教师处理一些紧急事件,做好服务工作,为广大师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3)教师管理的方法、理念的转变.如针对学生的违纪情况,过去我们的教师往往说教太多,而最后的效果却不明显,与其如此,不如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惩罚的措施,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一定要注意处理的方式、方法和艺术.

并对现阶段的校规提出了一些疑问:1)能否取消所谓的对班级和学生个人的分数考核制度?考核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哪些行为是对的,这样做有那些好处?那些是错的,那样做有那些危害?不要让孩子被所谓的考核分数束缚住,一旦考核太多,什么都用分数来衡量,学生就会产生如何避免自己的班级被扣分的想法,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多.(2)有些规定是否需要写入《规范》?如上课要认真作好笔记.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教师在同一科目上也有不同的教法,有的需要做笔记,有的不需要,怎么可以作统一的规定呢?与其如此,不如取消类似的一些规定.(3)在处罚方式上,是否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处罚力度?当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可能涉及到法律、道德等领域,但我想,不久的将来,这一方面会有很大的转变.我校在这一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体现在《规范》中,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4)应当强调的是,各个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规范》.由于各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学生来源、学生素质状况具有差异性,因此各学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状况制定自己的《规范》,确实做到行之有效,决不可千篇一律,照抄照搬其他学校的东西,这就失去了我们做这项工作的意义.(见附件1-1:《徐州市第二中学学生行为规范》附件4:课题组成员发表、获奖论文及案例复印件:张永顺论文《对现行校规的思考》)

3、提出了对家长和教师的要求.

在《学规范》实施的同时,我们在权利和义务方面,也对学生、教师和家长提出了意见,尤其在对家长行为的要求方面,是很少见的.但由于条件限制和研究的重点方向问题,有待在另一个领域内进一步研究.(见附件1-2:《家长的权利和义务》;1-3:《教师的权利和义务》;1-4:《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原则和途径,初步探索构建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具体方法.

1、我们提出了以下几条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方法性原则:即遵循行为规律性原则;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坚持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相结合原则;坚持内化教育与外化教育相结合原则;坚持循序渐进与防患教育相结合原则;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原则;坚持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结合原则.

2、我们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三条途径,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途径进行了研究,本课题着重对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展开了研究.在方法上,我们重点采取了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1加强理论的学习与教育,建立可行的约束制度.

养成教育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并组织学生利用校会、班会加强学习.为此,我们把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习、生活的行为准则,结合学校 实际,制定了本校《学生行为规范》,另外结合具体情况制订了一些特殊的规定,如《学生行为十不准》、《自行车五不骑》、《课堂常规》、《一日常规》、《文明班级、学生评比标准》《纪律卫生评比细则》、《违规违纪学生处理办法》等,特别是学生行为”十不准”的制定,对学生的震颤极强,再加上持续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项内容主要包括:文明礼貌、班级卫生、两操、午餐纪律、上课纪律、课间休息制度、爱护公物、完成作业.这些做法既让学生们产生了对规范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他们遵守规范的自觉性,得到了全体学生的关注、参与和认可,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的开展.(见附件8:学校制度及具体措施、德育工作计划等)

2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的训练.

养成教育除了利用一系列的制度来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外,重点还要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中事进行教育,使工作具体化,力促学生们产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课间活动,楼道纪律、上课排队几方面进行了特别要求.如学生在到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或上体育课时,各班学生在自己教室门口站成一排走到自己的上课地点上课,上课后站成一排走回教室,在这个过程中,一切由专门学生负责,现在我们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在楼道内一律靠右侧行走,做到整齐有序,不打闹、不喧哗.

“养习于童蒙”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层次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如:在初一年级开展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分钱、一张纸、一粒粮”的“五个一”活动,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在初二年级进行优良传统美德教育,组织他们到敬老院,、“五好家庭”户等访问,使同学们从中养成文明礼让、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初三年级进行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活动,组织他们到淮海烈士纪念塔参观、座谈,使他们认识到自身价值.(见附件8:学校制度及具体措施、德育工作计划等)

另外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就是军训.军训前,学校制订详细的军训计划,包括对学生的要求、对教官的要求、对班主任的要求,并要求学生写出军训感想.从我校学生行为规范的变化情况来看,军训确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军训的作用不光是在军训的过程中,更突出地表现在它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如学生在上操、集会、上课等具体活动中的表现,不得不说是军训的作用.在元旦长跑等活动中,我校学生表现出的良好的精神面貌、整齐的队列给参加活动的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这当中也会有难度,如军训费用,学生的休息、学习时间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项工作在学生教育,尤其是在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见附件8:学校制度及具体措施、德育工作计划;附件6-1:军训安排、光盘材料等)
   
注重挖掘学生自身潜力,注意让学生在管理别人的同时规范自己.学校要求班主任都要安排本班学生负责检查督促本班工作,具体做法是: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有的让学生自我提名,有的让团队干部担任,有的注意使用一些在班级中有影响力的学生,还有的教师注意调动一般学生甚至后进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班级有为集体服务的机会,让他们在管理别人的同时无形中影响自己,减少或克服自身缺点. 团支部 组织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墙报宣传、“文明礼仪监督岗”等形式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管理,有力地配合了学校课题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见附件2-2:《学生量化考核办法》, 2-3:考核结果等材料)

3)对学生行为表现加强检查,并给予合理奖励.

制度的制定重在落实,贵在实施、质在检查.在这项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做到“三保证”、“三落实”.即人员保证、内容保证、时间保证;计划落实、考核落实、奖惩落实.而这一切的体现都在于检查评比的结果.对学生行为检查评比,难度是较大的.因为每一阶段每一项的检查,事先都不打招呼,检查的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班主任的教育和采取的措施要有效,日常管理工作做的要细,否则难以通过学校采取的各种形式和方法随时检查这一关.例如领导有意在方厅上扔了几片纸屑,有的班级学生能主动捡起,有的则视而不见,但他们都知道不乱扔纸屑这一道理,从中看出了班主任教师工作粗、细之分;又如对学生去“三厅一室”的调查以前只局限在问卷调查上,从未发现问题,后来学校组织了一次实地抽查,发现为数不少的“游戏迷”.由此使我们认识到,要真正收到实效,一定要讲求扎实,不搞形式主义.要了解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真实的表露莫过于在每天平平常常的学习、活动、休息和娱乐等各方面之中.采取随意检查的方式,确实起到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与此同时,结合《值周评比细则》组织检查,每周评比出先进班级,周一进行总结,颁发流动红旗,增强学生的荣誉感.随意和不随意相结合的检查,非常明显地比较出教师谁的责任心强,班级管理工作做得好,也可以比较出哪个班学生集体荣誉感强,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得好,期末对多次被评为先进的班级给予表彰,对班主任发给一定数量的奖金,并和学校总体考核工作成绩挂钩

4)在学生层面,让学生通过写反思日记等形式让学生自我反思,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和发展,这样产生的效果往往是牢固的,深远的.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界的促进作用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因素之一,但最终能够起到作用的,只有通过学生真正客观的评价自己,他们才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的优点、优势及不足、缺点,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

学生反思的方式很多,比如写反思日记、写学期总结、自我鉴定、档案记录袋等都是比较好的方法.课题组主持人有一个常年使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写反思日记.日记的内容涵盖很多:在课堂或课后对某些问题有不同见解,而没有充分表达,可以写下来;每次期中和期末考试后,每人写一份某某考试分析,写成功、写失败,并分析原因;也可以对试卷的部分题目提出质疑,对题目进行改进(重点是好同学做这一工作);可以写对自己情感、态度对学习的影响;每个学期末每一名学生对自己本学期数学学习的情况总结等等.这种方法实行后,所在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态度及实效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学生写完反思日记后,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关注,要做好检查和督促工作,适当地进行书面点评,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表扬、激励为主,使这一工作持续、健康、有效地发展.见附件7-1:学生反思日记;附件7-2:学生的其他材料;附件4:课题组成员发表、获奖论文及案例复印件:张永顺《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学生反思日记等材料.

5)在教师方面,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以教师言行影响学生.

学生在校的养成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我们向教师明确指出,学生养成教育的优劣是加强班主任工作和科任教师教书育人工作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为了搞好校风、班风建设,规范对学生在校的管理,纠正学生中一些不良行为,培养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通过学习和一段时间的实践,老师们的认识提高了,为了搞好这项活动,他们想了很多方法.有的利用思想品德课向学生讲解规范的内容,指导行为训练;有的组织主题班团会,用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形式来教育学生;有的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选择可行的教育素材;有的教师针对本班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在班里组织竞赛活动;更多的教师则是重点关心表现差的学生,帮助教育他们克服缺点;有的主动与家长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培养良好行为.教师们的责任心在促使学生行为养成向健康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了加强,对工作抓得紧、做得细,努力改变班级工作的落后状况,科任教师的积极支持有力的配合了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训练工作.学校领导注意培养教师的在校形象,让他们用言行去影响带动学生.为此组织教师学习《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们的一言一行时刻促进着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做出了榜样.

6)创设各种环境进行熏陶与启迪.

要想实现由知到行,由“被动地行”到“主动地行”就必须从道理上阐明日常行为规范的意义、含义,消除学生头脑中的各种模糊想法,克服行为规范方面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是其它教育方法中常同时穿插使用的.日常行为规范体现的是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因而在各种活动、时间、场合渗透,进行教育训练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如在课堂教学、文体活动中进行“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的教育;在参观访问、公益劳动中进行“真诚友爱、礼貌待人”、“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勤俭节约、自己动手”能力.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园内度过,因而注重校园环境的优化.我校悬挂国旗、悬挂中外名人伟人画像、悬挂标语、牌示及校训,在走廊内张贴“五爱”、“五心”等宣传画,建设文化墙,及时对学生的行为加以熏陶.

(四)课题的深入研究使学生行为规范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观,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业成绩提高,

1、通过研究与实验,学生行为规范达标优秀.如今学生见到老师或客人都能自觉问好,不讲粗话;课间休息时没有人在教室或走廊追逐打闹;课前能迅速安静地做好准备,等候教师来上课;放学离开教室能自觉关窗、熄灯、上锁;校园的花、草、树、木没有学生随意采摘;卫生保洁意识大大增强,学生提高了遵守校规、校纪的认识.

2、良好习惯的养成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毕业验收合格率连续几年达到百分之百,学生学习成绩取得了较大的提高,各年级在年度期末考试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3、良好的校纪、校风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提高了学校在社会上的信誉.几年来,上级领导和外单位领导、教师来我校参观、取经的人逐年增加.教育局领导、周边学校对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校成功举办一系列重大的活动,学生在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纪律性和组织性,显示出二中学生的良好精神面貌.(见附件6-1:学生文艺汇演光盘材料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探索,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的工作方法与艺术,坚持常抓常新,在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将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五)推动和改善了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工作,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和专业发展.

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总课题组举行了多次主研人员和实验教师培训会,指导主研人员和实验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如何撰写教育案例,如何设计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方案.参与课题的成员在学生教育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育教学效果显著,部分课题组成员所带班级获“徐州市优秀班集体”、“徐州市文明班级”,主持人先后被评为“徐州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等。

两年多的时间内,课题主研人员及实验教师撰写的科研和经验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6篇,在省市级以上交流并获奖20余篇.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见附件4:课题组成员发表、获奖论文及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等成果

七、课题存在的问题及对问题的探讨

课题研究以来,我校的养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在目前应试形势逼人的情况下,仍存在社会、家长、学生个人仍以“分数论英雄”的怪现象,只看眼前利益,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重视程度不够,对这一工作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因此这项工作还存有较大的难度.但从长远来看,只有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创新型人才,不断改革,不断发展,才是中国教育的惟一出路.因此要继续积累经验教训,坚持将学生规范养成教育做好.

其次课题组尽管集体或个人学习了一些教育理论,但总体上与改革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做的多,总结少,上升理论高度不够.按教育实验理论要求的实验控制与组织不够严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问题没能解决,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有新的突破与进展.

最后我们在和社会的联系的广度方面还不够,只限于与家长联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成教育工作的开展. 养成教育的训练,仅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这是在研究与实验的中、后期所发现的失误,学校新的领导班子调整原有思路,注重学校、社会、家庭的相互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建立家长学校,中学生的行为训练和养成教育,家长的密切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建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家长学校强调家长必须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以身作则,用良好的行为影响教育子女.要做到学校和家庭、社会经常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训练工作,同时邀请家长访校,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本课题 经过近五年的研究,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希望能够通过教研室专家和领导的验收!争取该课题发挥它更大的价值.

八、感谢

课题组在实验中,得到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刘勇老师、王建军老师、赵永胜老师、陈大勇老师等专家的指导,得到矿大附中杨伟力老师、三十五中朱耿利老师的支持,得到徐师大教育专家的具体指导,得到二中领导班子的指导和鼎立相助,对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本实验所取得的成果是全体课题组成员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我们希望本课题能抛砖引玉,引出我校范围更广、研究更深、更有推广价值的成果,让素质教育之花开放的更加灿烂,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中学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指南.班华,陈家麟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中学班集体建设与活动.辜伟节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美国”蓝带学校”的品性教育:应对挑战的最佳实践.(美)墨非(Murphy.M.M.)著,周玲、张文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

4、素质教育在中国.陈绶祥.羊城晚报出版社,200010

5、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里的中美教育.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2

6、中美英三国学生纪律处分制度的比较研究.林天伦, 茅 锐.教育科学研究 ,20057

7、美式教育成功之迷.李安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7 

8、《中学生行为规范》解读.本书编写组.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7

9、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10、对现行校规的思考.张永顺.班主任之友,200512

徐教科     鉴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