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主页 >> 教科室 >> 教师培训 >> 正文
教师培训

徐州二中教师赴姜堰二中听课交流心得(一)

2013年10月22日 14:27 佚名 点击:[]

                                      徐州二中教师赴姜堰二中听课交流心得

                                                                   魏静
        去姜堰二中学习,听了两节语文课,感受最深的有两点:慢和静
        因为刚刚进行过周测,所以两位老师都把试卷讲评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讲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是两位老师讲课却有共同的特点:速度都不快,内容都不多,课堂上没有所谓的小组的热闹的讨论,有的是老师精透的讲解和学生专注的听讲与认真的记忆、消化、吸收。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高三教学节奏慢、容量小、进度慢。但是语文课堂真的适合做快节奏、大容量的要求吗?我们的学生原本就底子薄,基础差,能力弱,缺少奋进的动力,如果一味不管不顾地在高三复习时再拚命地往前赶,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作为领跑员的我们在狂奔,回头时却发现队员们早已不见了溃不成军。这样的奔跑,又有何用?我们学生情况,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高三的复习必须放慢脚步。慢下来,才能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所得。
        热闹的课堂一直是我们的追求,似乎只有大家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你争我抢地发言,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好的,是有效的。以至于一节课老师都不敢让课堂有一点安静的时间。可是现在静下心来想一想,那样的讨论对语文学习真的有用吗?语文是需要记忆、需要琢磨、需要理解、需要感悟的学科,而这些要想达成,就必须让课堂让学生静下来。静下来,才能倾听;静下来,才能看清自己;静下来,才能沉思;静下来,才能积淀;静下来,才能吸收。就像牛儿反刍一样,没有哪头牛是吵闹着跑着跳着去反刍吸收营养的,只有独自一个趴下来安静下来才能把所有的营养吸收去。讨论是可以的,交流是可以的,但是这不应该是高三课堂必须的,不是高三语文课堂必须的。如果没有一年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答题的训练,那么让他如何独立面对明年六月那三天的试卷?到那时,他能和谁讨论?
        真诚的希望咱们的语文课堂能慢慢走,静静思。

                                           王芳
        我们于10月13日晚上到达姜堰市,经过姜堰二中的大门时已是晚上6点钟左右,校门口的学生行色匆匆正在往教学楼疾步走去,那种众生疾步往学校里涌进的场面让我难以忘怀,仿佛外面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只有这样快步,这样匆匆才能让他们安心。
        10月14日早上7点到达姜堰二中的校园里。这是一所省级重点高中、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学校占地164亩,有60多个班级,近4000名学生,260名教职工。我们要进行听课的高三年级有26个班级,每个班级平均有70个学生,而我在二中学习听课的这半天感受到的是这么多的学生“自强自信,顽强拼搏,创优争先”的二中精神。
        高三教学楼前有两块展板,其中一块是高三10班的同学向高三11班的发出的挑战书,他们将在学习和生活进行方面进行挑战,“早读比你们到得早,读得认真,上课比你们认真听,自习和你们拼自主学习,比作业的效率。在各次考试中我们都要力争排在你们的前面,我们将把每一个细节做得更好,让优秀成为我们的习惯,让胜利的欢笑成为我们学习的主旋律”这挑战书的字字都充满了拼搏争先的战场硝烟的味道。
        另外一块展板上是高三文科数学题王争霸赛150分以上的同学名单,为什么是文科数学的的争霸赛,我想文科班数学都比较薄弱这个比赛的目的对于文科生的意义不言而喻。通过和姜堰二中老师学生的交流我了解到了每天11点30分放学,12点钟准时进教室进行数学的每日小题狂做五十分钟的时间是我们学生所没有利用起来的,而姜堰二中对数学的这样重视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他们的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6点30分我们还没有开校门的时候,姜堰二中各个年级就已经开始的早读课, 7点30分进班听第一节课,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习惯例如上课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试卷学案的规范整理,书写的准确规范,语言概括的准确无误等等这些的养成也让我由衷的佩服。
        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老师背后的付出关系紧密,有这样训练有素的学生背后必然有老师的无数心血和汗水,课间我顺手翻阅学生的学案试卷光语文学科学案的种类就有十多种从语法到语言基础知识,从阅读到作文的讲解,从课内知识回顾到课外广播稿的整理无不站在学生角度让学生有抓手去有的放矢的进行自主学习。姜堰中学的老师关注中等生的发展,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理念和具体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
        中午11点30分,当我们将要离开这个学校的时候,再次看到的是匆匆的学生去利用仅有的半个小时的时间去吃午饭,因为他们还要进行每天都要进行的数学小题狂做,看着这一个个学生匆匆的背影,我想要真正的赶上苏南的脚步,我们苏北的师生真的要比他们更加匆匆才行呢。

                                                 于立
        此次的交流学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姜堰二中高三学生的作息时间表让我更加确信了,想要取得高考分数的大幅提高没有捷径可走,靠的就是分秒必争和大量练习。那里高三学生怎样吃苦学习在这里不再赘述,这里说一说几点在语文教学上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第一是学案的编写。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从高三以来积累的语文学案林林总总已经有厚厚一摞。和姜堰二中的老师交流后得知,他们高三语文的复习主要通过学案进行。翻阅他们的学案,不难发现他们自己编写的学案并不复杂,甚至课内文言文只是句子翻译,要求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做。但是这样简单的学案却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非常强,它囊括了课内需要学生掌握的各种文言现象。把这些学案一点一滴落到实处,聚沙成塔,基础自然扎实。
       第二是教师的反馈。在评讲试卷的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教师对于答题情况了如指掌。每讲一题,喊起来回答问题的都是在这一题上出现错误的同学,课堂上还是答不对,再请其他同学帮助。既给做错题目的同学一个警示,也帮助他们对已讲知识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评讲试卷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反馈的过程,针对性很强。而教师在这背后所花的功夫也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是作文的讲评。在和姜堰高三语文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由于班级人数多,他们在处理高三学生作文的时候做不到全批全改。所以他们采取的办法是整体浏览,小范围面批。而面批作文最大的好处就是针对性强,可以和学生一起细致分析作文存在的问题,点拨学生如何处理文字。所以学生通过面批认真修改一次作文,收效往往比自己埋头写上五篇还要大。
       总的来说,姜堰二中的高三语文复习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有针对,有目的。这些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
                                                                                

                                           刘春侠
       诸多感受用一个字概括为——“实”。
       其一为“笃实”。江堰二中倡导回归人性和智慧的本真,强调坚持本色。他们说“只有真才是善的,否则是伪善;只有真才是美的,否则就是浮华”。我看到的江堰二中不做面子工程,不求表面形式。教室墙壁没有五花八门的高考激励性标语口号;学生座位一律正常面向讲台,并不求什么U型座位,课堂小组合作;学生衣着不求整齐划一,有大批学生穿牛仔裤(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限制学生穿牛仔裤),并不因为周一有升旗仪式或外来人员听课而改变他们正常的秩序。一切很朴实、真实。两位语文教师的周考试卷讲评课呈现原生态,教师一逐题讲析,且并不就题论题,而是做一定的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就同一知识点再次深化理解。教师对学生试卷有深度分析,学生答卷情况及存在问题了然于胸。课堂上教师不时用貌似温和的语言对种子选手“旁敲侧击”,使得种子选手压力和动力并生,心理素质坚挺。“响鼓还需重锤擂”可见一斑。教师二大胆取舍讲评内容,需讲透的不遗余力,正答率高的题目只字不提,大开大阖很有魄力。两位教师的教学没有任何作秀演戏的成分,真实演绎了江堰二中追求的本色。我想,这本色源自他们的自信,源自他们一贯就有的教学态度,平时扎扎实实就不会有临时演戏的慌乱和造作。在今天这个为了应对检查“把假做的比真还真”的时代,许多学校为了一时的赞誉而丢弃了“对学生的人生态度将产生何种影响”的思考,丢弃了对教育的起码尊重。而江堰二中的笃实、本真及“教师本色是对教育的无限尊重”的追求不值得我们太多的教育者思考吗?
       其二为“踏实”。 江堰二中就做事角度这样解读本色:踏实、务实、厚实。两节语文课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经过高中两年的训练,高三学生已养成非常良好的学习、做事习惯。两名学生上黑板的文言翻译书写美观大方,赋分点用红色粉笔自觉标划;座位上的学生并不“无聊等待”而是全部埋头深入阅读文本,寻找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做标注。而这些,没有教师在课堂的强调及要求,一切都是自觉而自然的行为。看到学生在试卷上做的大量标注时,我心生感慨。这种“密密麻麻”的试卷笔记在我们的学生身上会有吗?或许只有老师硬性要求并教师字字“喂饭”时才有可能出现吧。自主学习是江堰二中学生已然的习惯和风气,提倡自主而教师不持之指导检查、学生不会自主学习进而放任是我校不争的事实。
       “踏实”的感慨还来自于江堰二中学生的试卷整理。我看到的学生个个试卷整齐洁净、分门别类用夹子夹好,每人的试卷已有半尺的厚度。课间我问学生“试卷整理是老师要求的吗?”一学生用很淡然的语气说“大家都是这样啊,好像高一时老师有要求的。”注重积累、做事求条理、求规范,江堰二中带给学生的做事习惯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对比之下,扪心自问,我们带给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多少呢?许多时候,我们用一句“学生学习习惯太差”来为自己的尴尬处境解围,但“差就继续差下去吧”,我们有几人能形成合力着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营造学校的学习氛围呢?没有持久的习惯培养、没有日渐式微的渗透熏陶、没有教师的心血和汗水,踏实之风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吧。
        其三为“紧实”。江堰二中实行“无间隙管理”。即从早晨6:30到晚上10:30,只要学生在教室,就有老师在管理。几乎每一分钟都得到充分利用,“和时间赛跑”是他们的表现。早6:30——7:00晨读,中午半小时吃饭,然后是12:00——12:50的数学小题狂做,晚6:30——7:00晚读,然后是直至晚上10:30的晚自习。学生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登登,他们来不及闲聊、来不及网游、甚至来不及漫步。学生一律行色匆匆,仿佛时间要抛弃他们,仿佛只有这样疾步才能安心。放学时我被裹挟的人流带动着前行,步伐也快了许多。我想,投入总有一定回报,如此充分利用时间,江堰二中的高考升学率高达80%也不算什么传奇吧。
        换个角度思考,“实”便无间隙,缺少自由活动空间,缺少自主支配的时间,缺少灵活性创造性。我不知道江堰二中的学生是否有成长的幸福感。除了“被安排”,他们还有什么权利和空间?在当前“高考成绩是唯一标准”的教育体制下,江堰二中“榨尽时间一切”的行为也无可厚非,但我更欣赏无锡锡山高级中学师生共同阅读、“学校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的追求。
        无论怎样,江堰二中“因恐惧而追赶、因追赶而狂奔、因狂奔而超越”,他们已在不断摸索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且愈行愈畅。我们要想追赶,借鉴固然可以,但绝不能东施效颦,最后丢了自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