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主页 >> 团委 >> 社团活动 >> 正文
社团活动

五四回忆:五四运动中的古城徐州

2011年12月04日 14:24 admin 点击:[]

 

 爆发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距今整整90年了。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它高举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倡导民主与科学,揭开了中华民族从压迫和屈辱中奋起的历史新篇章。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每前进一步,都是其伟大精神指引下的成果。回望90年前五四运动潮起潮落的情形,人们仍然会强烈地感受到,那场风云际会、荡心涤魄的斗争,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尤其是牵动着中华大地的神经。位于华东冲要之地的徐州,自然没有游离于那场伟大运动之外,而是紧密追随运动的脚步,感应着历史的强劲节奏。

    1919年的5月,北京五四运动的消息传来,徐州城内和旧徐州府所属八县(丰县、沛县、萧县、砀山、邳县、睢宁、铜山、宿迁)学界反响强烈,他们以各种方式声援、支持北京学生,掀起了反帝爱国的浪潮。

    函电声援。510,耶稣教会开办的徐州培心书院(现徐州五中的前身)学生致函全城各校,筹备组织学生联合会,并于当日召开大会,响应北京学生反帝爱国的正义行动。大会以培心书院的教室为会场,各校学生代表参加。大家推举安子名为会正(负责人),他在会上发表演说,大力声援北京学生的正义行动,并号召抵制日货。各校纷纷表态,积极支持。接着筹钱印刷传单数千张,张贴全城,并同各校约定一致行动。512,徐州培心书院第一个致电《申报》馆转全国学界、商界:“外交失败,祸迫眉睫,提倡国货,藉资抵制,务希誓志到底,以为外交后盾”,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表明了徐州人民的鲜明态度。

宣传演讲。514日,在徐州城南泰山庙会上,培心书院学生联合省立第十中学、第七师范、第二高等小学等校学生数百人,排队赴会演讲。学生们手执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快用国货、同胞速醒”字样,并印刷哀告同胞传单数千张,沿路散发。学生演讲时慷慨激昂,市民和乡农老父听了无不为之动容。演讲活动自上午10时起至下午3时结束。519日,宿迁县劝学所、农会、教育会联合召开大会,军、警、绅、商及各学校到会5000余人,各界代表发表演说,听众中有人当场撕毁日制草帽及东洋纱带,会后整队游行,并分别组织演说团到各处宣讲。523日,铜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徐州培心书院中小两班及省立第十中学、第七师范全体学生数百人,在第一高小校内召开学生联合会,筹议抵制日货方法,讨论决定:把学生组织定名为铜山学生救国团;编撰白话文及文言的哭告同胞传单多种,分组在课余时间贴发;分组在街市游行,随时随地演说劝导;以第一高小学生团办事处名义,征集各界函件。随后,各校学生纷纷上街游行,发表演说,张贴传单。广大学生的宣传演讲,有力地声援了北京的学生运动,也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召开国民大会。在学生运动的推动下,徐州人民纷纷集会开展反帝爱国运动。523日,宿迁县商、学界发起召开全县国民大会,到会者有万余人。会议决定向上海国民大会发出通电,提出力争青岛,坚决不在“和约”上签字。关于抵制日货方法,除原有者不予追究外,今后各商家店铺不准再购进日货;当场选举调查员多人,到县城各处调查日货。526日,沛县各公共机关及县属市(集镇)、乡董(行政管理机构)在体育场召开国民大会,组织推广国货团,到会的绅、商、政、学各界达1000余人。各界代表陆续演说3个小时,激昂慷慨,万众一心,当场烧毁一大批日货,以示决心。会上成立了推广国货团,内设干事、演讲两股,有干事股分头调查日货种类,张贴于街头醒目处,以免乡人误购;演讲股则分赴城郊各乡镇集市讲演,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

成立徐州学生联合会。5月下旬,旧徐州府所属八县的学生代表在徐州集会,成立八县学生联合会,选举高民为会长、郭邦清(郭子化)为副会长。63日,徐州学生联合会开会,选举省立第十中学学生郭士品为会长。上海学生联合会的代表也来徐参加了会议。4日,徐州学生联合会在第七师范开会欢迎上海学生联合会代表,致辞和演讲非常哀痛恳切,听者无不感动得流下眼泪。7日,徐州学生联合会召开庆祝成立大会。各校学生整队上街游行,分组演说抵制日货,围听者很多。接着各校学生汇集城南云龙山下,合影留念

组织救国十人团。救国十人团是五四运动期间,在抵制日货中,由上海学生发起成立的群众组织,其宗旨是坚决抵制日货,始终不懈,具有联络方便、机动性强和广泛接触民众的特点。6月上旬,沛县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教员李亚兰鉴于外交失败、军阀镇压北京学潮的情况,非常愤激,特集合该校学生100多人,分别组成十人团,相约“不购日货,随地演说,唤起国民,力图振作。”李亚兰还劝导学生,每日节存铜元一枚,作为救国储金。

罢课、罢工、罢市。在各地学生紧密联络、统一行动的鼓舞下,徐州涌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热潮。69日,徐州各校全体学生罢课,同北京、上海、南京和全国各地一致行动。6月上旬,徐州各大转运公司,如悦来、元成等字号不下十余家,积极响应京、沪罢工号召,各商号工人一直罢工,停运货物。611日,津浦、陇海两路各站,接沪宁各商号来电,于当日停运货物南下。612日,徐州商会听说上海、南京等地相继罢市,深表同情,随即在大彭寺召开联合会,议定各商店从下午起全行业闭门歇业,并通电南北各地,宣布罢市。徐州人民的罢工、罢市行动,是对学生罢课的有力支持,也表明工商界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抵制日货。五四运动点燃了人们的反帝怒火,当时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它的侵略野心表现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巴黎和会上的无耻嘴脸,充分暴露了侵占中国主权的罪恶阴谋。因此,抵制日货是人民群众对日本帝国主义发泄仇恨的最直接方式。从五月下旬起,全市及各县的学生组织、商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自发抵制日货。进入六月份,抵制日货在全市掀起了高潮。据当时媒体报道,徐州各界自抵制日货以来,日常用品火柴、纸烟、化妆品等物,都购用国货;而煤油、蜡烛等,则改用美货。622日,邳县各界在县公共体育场召开万人大会,提出力争青岛、废除密约、惩办国贼、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等口号。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学生杨增顺在演讲时,声泪俱下,咬破手指血书“唤醒同胞”四个大字,全场人为之泪下。官湖镇商界朱介甫联合多家商户,讲解抵制日货手续,誓言从此后将各家商店所存日货,由大会组织检查加戳封存,永不再用日货。6月,陇海及汴洛铁路职员李玉书、游飞、张鸿宴等人,除每天跟车散发传单、抵制日货外,又邀集职员数十人,出资组织了几个国货贩卖小组,沿途贩卖国货,深受各界欢迎。

 

  

密切联系,统一行动。在几个月的反帝爱国斗争中,徐州学生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北京、上海等地的学生运动始终保持一致。当各地军阀当局镇压学生时,徐州学联马上组织声援。特别是在抵制日货中,积极借鉴各地学生和商界的做法,创造本地抵制日货的有效形式。78日晚,徐州商、学界人士得到官方消息,中国的合约专使由于保留青岛未办到而拒绝签字。于是,立即筹划积极挽救的办法,决定与各地一致行动,做政府外交上的坚强后盾。这充分表明了徐州人民同全国人民休戚与共、联心同步,与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的精神。

历史影响。在声援、呼应、支持、效法五四运动的日子里,徐州的知识界、工商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经受了斗争风雨的洗礼,反帝爱国的正义旗帜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认同和共鸣。从历史长河来看,五四运动虽比不上刀光剑影的铁血战役,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但是它对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冲击震撼远比一场战争要强烈得多。按照近代史的观点,五四运动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特别是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这一点,在徐州的知识界表现得也很充分。19199月,徐州第七师范学生自发组织阅书会,会员达三四十人。该会专门阅读国内新出的图书报刊,如《新中国》、《新青年》、《新教育》、《新潮》、《少年中国》、《民国杂志》、《建设》、《解放与改造》、《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等。这些进步书刊在学生中的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19203月,李大钊、邓中夏在北京大学秘密创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该会的成员陈德荣(徐州籍北大学生)等来到徐州,找到第七师范的学生陈家安(陈亚峰)、郭邦清等,在第七师范秘密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成员有陈家安、解慕唐、徐怀云、苏鸿鉴、张继超、郭邦清、冷启英等十多人。以后小组经常与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取得联系,收到寄来的各种书刊。北大的徐州籍学生陈德荣、毕瑞生时常到徐州了解情况,进行指导。第七师范的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在学习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同时,积极向校外扩展,吸收了第十中学的石民宗、徐文雅等及私立徐州中学的李广琛等参加。与此同时,在南京暨南学校上学的郭青杰、在无锡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上学的赵光涛(均系徐州籍学生)也都参加了本校的马克思学说活动。他们都与陈德荣在五四运动期间熟识并保持密切联系,也同徐州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有密切的接触和联系。这些研究马克思学说的成员,后来成为建党的先驱。1920年下半年“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独秀在上海秘密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接着以李大钊为首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秘密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徐州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在同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联系过程中,也秘密成立了徐州共产主义小组。后来,由于陈德荣被北洋军阀政府作为“重要案犯”逮捕关押,徐州共产主义小组同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失去联系,徐州人同参加中共“一大”失之交臂。但是,徐州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和五四运动中的积极分子,都成为坚定的共产党人,有的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英名永载史册。另一方面,许多具有先进民主主义思想的留学生归国后,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有的在徐州和铜山教育界任职,成为学生运动的支持者。他们在成为徐州国民党领导人后,同情共产党人,在关键时刻还设法保护共产党员,留下了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佳话。

 

上一条:五四情结

下一条:五四运动前后大事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