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授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解读
一般分为六个步骤;揭示教学目标(辅助环节1);指导学生自学(辅助环节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当堂训练。
1、 揭示教学目标(辅助环节1)
【操作】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
【时间】1分钟左右
【目的】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意义】
(1)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2)由于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其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揭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注意点】
(1)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标准,准确地制定学习目标,既不降低也不拔高要求,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
(2)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太长。
(3)要引导学生认真默看,不要急于切换投影。
2.指导学生自学(辅助环节2)
【操作】课前制作好投影,课上通过投影让学生看。
【时间】2分钟左右
【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意义】
(1)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
(2)坚持每次自学前都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了不少自学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提高。
【注意点】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做到三明确:
(1)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
(2)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怎么干好,就怎么干。自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重点看。
(3)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操作】学生自学、操作,教师巡视
【时间】10-15分钟。
【目的】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意义】学生按照老师出示的自学指导进行自学,积极思考,必要时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
【注意点】
(1)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
(2)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学困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变得认真起来。
(3)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督促大多数学生。
4、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操作】让中学困生通过口答的形式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时间】8一10分钟。
【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意义】若学困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讲了;若后进生作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而且使尖子生理解更加深刻了。
【注意点】
(1)要面向全体学生,学困生回答问题时;要照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或布置他们做哪些练习等。
(2)教师要巡视,注意搜集座位上的同学出现了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倾向性的错误用投影打出或板书,供讲评时用。
5、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操作】
(1)学生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的方法、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
(2)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
【时间】8-10分钟
【目的】
(1)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指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
(2)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更正,寻求规律,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学生运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意义】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帮助后进生解决了基本问题,又通过纠正错误,训练一题多解,使优秀生理解更加透彻了,促进了他们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注意点】学生更正后,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
(2)明确教的方式。广泛推行“兵教兵”的教学方式,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讲出来”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质疑,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再补充。
(3)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寻求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从理论上升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6.当堂训练
【操作】
(1)布置当堂训练。
(2)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当堂训练。
【时间】不少于5分钟。
【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
【意义】
(1)及时反馈信息,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的就视为达到学习目标,做到了“堂堂清”。
(2)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操作能力。
【注意点】
(1)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5分钟。
(2)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3)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
(4)尤其是后进生的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思想政治——新授课流程解读
一、自主先学
教师通过温习旧知、情景铺垫、问题引路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发放或投影展示本堂课“自主学习任务单”,提示自主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方法。
学生温习旧知,带着好奇和问题进入学习状态。速读教材,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规定的任务,感知学习的主要内容框架,标记重要的概念、观点或原理,记录下疑难问题,准备小组内讨论交流。
(如课余时间充分,本环节可在课外进行)
二、小组讨论
学生分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成果,互助解决各自提出的疑难问题,基本理解重要的概念、观点或原理,初步形成本课知识结构体系。梳理小组内尚存疑问、不同的观点和需要求助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共性问题,准备班级展示交流。
教师巡视小组交流讨论情况,参与小组疑难问题的解决,发现共性问题。
三、交流展示
小组运用投影、小黑板、展板等手段,通过演讲、讲解、答疑、示范、互动等形式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相同的内容不再重复,重点展示对核心概念、观点或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性认识;优化、完善本课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出组内尚存疑问或独特观点。学生听取各小组交流展示,深化对已知内容的理解;发现小组展示中存在的疏漏,提出质疑、补充回答;思考并参与疑难问题的解决。
教师根据小组讨论巡视情况,组织课堂交流展示。肯定正确认识,减少一般性重复;发现展示中疏漏之处,提请其他小组补充、纠正。对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对共性问题进行提示、点拨。
四、质疑拓展
教师梳理小组讨论、交流情况。联系生活实际,展示案例、故事、影视、数据等情景材料,针对重点问题和学生没有发现、仍然可能存在的疑难设计活动或提出启发性问题;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分工合作、班级竞赛抢答等形式,进一步组织讨论、交流和展示,促进学习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和易混易错点的澄清,引导学生拓展和运用知识,提高学科能力和素养。
学生审视教师展示的情景材料,独立思考相关问题,或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形成观点;通过“讲出来”的方式在班级中回答问题。着眼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拓展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展示自己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索问题等学科能力和素养。
五、检测反馈
教师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布置或展示适当题型和数量的课堂检测试题。听取学生检测情况反馈,通过学生互助或教师点拨等方式,及时矫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适当进行变式训练。
学生自主检测,自主批阅或小组内相互批阅,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小组内解决或将共性问题反馈给教师;听取其他组同学或教师的意见和指导,及时纠正检测中出现的错误;通过变式训练,查清出错原因,体会解题方法。
六、小结反思
学生以多种形式自主概括、小结、反思、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一个或多个方面在全班交流展示本课学习收获。
教师简要评价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和小结反思情况;对本课学习在目标达成、方法启示、思维模式、价值导向等方面加以总结性指导。
结合前期磨课技术课的“学讲课堂”新授课具体教学操作步骤如下:
一、课前制定导学案
由于学科特点,信息技术课程比较难以安排学生在家预习和学习。所以课程的一切活动都安排在课堂内完成。所以导学案的编制要简单明了。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习背景
导学案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要编写出学生所学内容的知识铺垫,技术的背景。
2、达成目标
导学案要注意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一定的水平
3、学习指导材料
导学案要给学生准备丰富的学习指导材料,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微课等形式,能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4、任务检测
导学案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任务检测内容,能很好的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5、学习评估
导学案要在当堂能够评估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利用评价表、测试题,最后能够体现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要求。
二、课上
1、学生下载导学案
2.自主先学
根据学讲计划要求,设立学生能够自主先学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先学,掌握基本知识,明确自学过程的不足,这样会使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自主先学的内容可以是知识点型的,也可以是问题型的,资料查阅型的等等。
3、教师精讲
教师的精讲包括方法的概括,对于重点概念和内容的解析,学生自学、交流展示等环节出现的共性问题等。通过教师的精讲让学生统一认识,增强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4、小结反思:引导学生概括、小结课堂上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5、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题量、难度要恰当,检测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集中课堂检测,也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练习检测,问题分析,小组展示等等。
6、上交导学案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