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品读文本,通过理解本文标题深刻内含,理解文本内容。
2、披文入情,通过比较不同阶层的人对春意的不同感受,体会作者对不同阶层人不幸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现代文学女作家萧红诞辰85周年的时候,曾经这样评价过她:认为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现当代女作家之一。然而,才华横溢的萧红只活了31年,在一个女人最美好的年华生命凋零。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她得散文去体会她得人生,倾听她得心声。
在预习案中,大家已经对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请找出关键的或者留下印象最深得词语来概括。
提示:悲苦、悲悯、坚韧、民族自尊心、责任感、日伪政权、写实等。
二、预习反馈
文章标题说“春意挂上了树梢”,通过全文的阅读,你感受到“春意”了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要求:小组检查完善学案上的预习内容。推选小组发言人进行展示。
明确:有春意
1、自然的春意
生找出文章中描写春天的句子并且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关于春天景物的句子。
明确: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嗅觉)
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了。(视觉)
天空有了朦胧的春意的云彩(视觉)
暖风如轻纱(比喻)草绿了(视觉)
总结:自然界的春意渐渐挂上了树梢。
2、人间的“春意”(板书)
有闲阶级(代表:汪林)——批判:冷漠
有春意
外国人——痛恨
底层民众——同情:苦难
无春意
叫化子街头乞讨;瞎人拉琴卖艺;
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在墙角哀哭。
3、总结:极少的上层社会的人才能感受到春意,大多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感受不到人间的春意。文章为我们展示了两类人,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反衬出底层人民的不幸与痛苦的,他们感受不到温暖,感受不到人间的春意。
三、合作探究一
说一说作者为本文取题目为《春意挂上了树梢》的深层含义。
明确:从“树梢”我们就能看出,春天的温暖和快乐只有少数上层人能感受到。由此可见,《春意挂上了树梢》这个标题虽表面上给人诗意和温暖,可是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但实则呈现的是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作者悲天悯人的善良。
其他:挂:既是被动的也是摇摇欲坠的。春意既是自然的春意也是人间的春意。
四、合作探究二:
“两类人都是不幸的人”,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请同学们联系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其实,文中所写到的两类人都是不幸的人,这是特定的社会背景造成的。穷人的不幸主要是物质的贫困、身体的疾病及生存的艰难,他们时刻面临着饥饿甚至是死亡。外国人和像汪林那样的年轻人,虽然他们物质充裕,可是他们精神空虚、麻木,面对民族危亡,无动于衷,面对人民痛苦,冷漠麻木,病态的寻欢作乐。而作者清醒地认识到这是民族的问题,是因为民族遭受欺凌,人民生活才困苦不堪,那些纸醉金迷的人却意识不到,毫不觉醒,这是民族的悲哀,所以我要说作家要表明的是:两类人从民族生存状态来看,都是不幸的人。
五、当堂检测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明确:反语,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含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对富人的冷漠的不满。
(2) 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明确:运用对比,写出了两种人不同的生活遭遇,说明阶级的分野,人世的不公平与季节无关。揭示了世道的冷漠和不公平。
(3)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明确:社会底层的人享受不到春意,一个“摸”字体现出想要而不得的尴尬悲苦,有腿等于无腿表现出不仅物质匮乏也表现出身体残疾,另外揭示阶级分野和不公,表现出作者对社会底层人的同情怜悯,和对民族生存状态的不满和愤慨。
(4)前后两处照应的句子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呢?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
明确:第一处:从自然角度说,北方三月,春意尚浅,花还没有开放,人们嗅不到花香。
第二处:(1)那些穷人,他们挣扎在贫困线上,面对饥饿、面对死亡,他们嗅不到人间春天的气息。
(2)作者从汪林这样的年轻人身上是看不到希望的。他们关注的问题都与自我生活、自我享受有关,他们嗅不到民族危亡的气息。作者向我们揭示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现实(阶级的分割、世道的不公平),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生存状态的不满和愤慨,以及忧虑和思考。
六、板书设计
人间的“春意”
有闲阶级(代表:汪林)——批判:冷漠
有春意
外国人——痛恨
底层民众——同情:苦难
无春意
叫花子街头乞讨;瞎人拉琴卖艺;
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在墙角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