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讲计划 >> 学讲实践成果 >> 正文
学讲实践成果

《物质的跨膜运输》教学设计

2015年09月06日 15:20 教科室 点击:[]

物质的跨膜运输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年级:高一    学科:生物     授课教师:徐州市第二中学宗笑颖

 

一、本节地位

本节是对“第二节  细胞的类型和结构”的强化,细胞膜控制内外物质交换的跨膜运输功能对细胞完成各项生理活动至关重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物质出入细胞的两种类型: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两种方式的机理不同,运输物质的种类也不同,这些都是由细胞膜结构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本节内容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的各种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同时更充分理解细胞的化学组成与无机环境存在极大差异的原因。

本节用最基本的原理解释复杂的问题,能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学好生物学科的信心,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理性思考客观问题的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基础,也亲自动手做了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再通过这节课认识和模拟出细胞膜控制内外物质交换的跨膜运输方式,能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简述主动运输对于细胞生活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清水和盐水的鉴别实验设计,锻炼实验设计能力,并能将实际与理论联系起来。

2、通过相互提问读透课本、理解知识、互学互助

3、通过模拟活动,体会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与模拟,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生物学知识的品德。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举例说出三种运输方式并进行归类比较

2、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模拟三种运输方式、体验跨膜运输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

    实验验证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提问法、直观模拟法、类比归类法

 

六、教具使用

    学习单、PPT、实验用品、磁性教具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一】我们来设计

引入新课:不品尝,如何鉴别清水和盐水?尝试用所给材料设计实验进行鉴别

 

组内讨论并汇报实验设计思路

给每组学生提供大小长短不一的新鲜萝卜条,通过鉴定试验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体会水分会进出植物体,引入物质的跨膜运输,还通过对实验材料的选取,理解和掌握对照原则的必要。

【活动二】我们来提问

阅读课本P52,理解被动运输

 

 

 

两人或三人一组,围绕课本内容设计问题,相互提问,且选取有两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写在学案上,各自记录提问对象,并记录回答效果。

通过这个学生彼此之间提问环节,让学生从教材知识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互检验。

【提问环节检测】

每大组选取两个问题写在各自小黑板上

 

组间相互提问、抢答

 

 

 

这个活动可以在班级内汇总提问环节中提出的问题,若有重复和疏漏,教师还可以补充,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被动运输的理解

【活动三】我们来模拟

利用小磁片模拟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组内先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都在自己的小黑板上展示,并相互点评

通过学生动手,形象模拟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物质运输方向(动力)及是否需要载体,使学生能够形象记忆知识

【课件展示】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观看课件

通过动态课件,进一步体会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即时检测】

完成检测

及时巩固应用

【课件展示】主动运输

观看课件

在课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和学习主动运输的兴趣

【活动三拓展】阅读分析课本P55,利用小磁片模拟出主动运输,比较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活动汇报】完成表格

小组合作、讨论、展示、汇报、总结

有了前面两种运输方式的展示,主动运输应该比较容易模拟出来,三种运输方式的比较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类比记忆,也是本节课课堂小结的形式。

【活动检测】

完成检测

检验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试题选自历年小高考,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活动一结果观察】

观察活动一的现象,并作出结论,体会实验设计的成果

与开头活动呼应,有始有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自己的实验设计有理有据(与今天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

【作业布置】

 

温故知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