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讲计划 >> 学讲交流 >> 正文
学讲交流

运师附小学讲课堂“PLC”教学程式介绍

2015年05月07日 08:24 佚名 点击:[]

“主问题引领 多环节探究 重合作实践”

——运师附小学讲课堂“PLC”教学程式介绍

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张成斌

本教学程式的三个关键词是:问题——环节——合作,三个关键词的英文是:problem link cooperation.简缩为——PLC。因此,本教学程式可以简称为“PLC教学程式”。

一、教学程式提出的背景

徐州市教育局于20131226日下发了《关于实施<“学进去 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的意见》(简称“意见”),并配发了《“学进去 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简称“学讲计划”)。在“学讲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本着‘行政推进,全面推进,科学推广’的行动策略,在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

自此,徐州市新一轮课改便拉开了序幕。20143月下旬,徐州市教育局在徐州市泉山区火花学校举办推行“学讲计划”教学现场研讨会;20144月下旬,徐州市教育局举举办了“先行一步——学讲课堂前言论坛”;20145月中旬,徐州市教育局举办了“学讲计划”推进工作校长研修班。在徐州市教育局强力推动之下,徐州市以实施“学讲计划”为专题的第二轮课程改革便在徐州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各县、各区的学讲计划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相继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出现了一批先进的教学程式、教学模式。201479日,《中国教育报》对徐州市“学讲计划”推进工作和课改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2014723日,《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发现苏派好课堂”宣讲活动,调研采访徐州市“学讲计划”。

对于徐州市的这一轮课改,中国教师报主编助理、课改专家李炳亭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曾经说过这样两段话:“徐州教育人要有更大的自信,我预判‘学讲’模式有资格步入当前‘最好’的教学模式的候选。”“‘学进去、讲出来’,是对教育本质最经济的概括,也是我所接触到的对新课改理念最根性的解读。”

为了搭上我市这一轮课改的专列,我校高度重视,顶层设计,积极推进,并下决心,抽出专门力量,把“学讲计划”实施推进工作当成当下办学的中心工作,并要求作为课题进行研究,要求教科室拿出我校的“学讲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学期进行研究、实施。

二、“学讲课堂‘PLC’教学程式”解读

(一)教学流程的介绍:

“学讲课堂‘PLC’教学程式”分为以下几个流程:时学情调研-提炼主问题-分解主问题-多环节探究-回顾与迁移。

(二)教学程式解读:

第一、时学情调研

1.主要概念:

1)时学情:时学情,与“去学情”相对应。所谓的“去学情”是指学生在接触教材之前的关于学习内容的基础,包括知识、能力、态度。而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通过自主先学(包括课前预习、教学一开始的自主学习)对于教材有了自己的阅读、思维以及探究活动,解决了一些问题和难题,但也会产生一些新问题,学习基础有了变化,出现了新情况,这便是教学开始时的学情,即为“时学情”。

时段上,是指当前的、课堂教学真正展开时的,具有鲜明的即时性;

内涵上,是指学生关于即将开始学习的内容业已拥有的基础(包括知识的、能力的、情感态度的)、学生已经自己学会了的、掌握了的以及遇见的困难、难题等。

2)调研:教师借助于一定的方式方法或手段,对于“时学情”进行了解。

2.基础:有指导的预习和有目的的自主先学。

3.主要方式:(1)教学经验的预判;(2)预习单的梳理;(3)学生在课堂教学刚刚开始时自主先学之后,通过大组交流提出的问题、难题。其中,通过预习单来调研时学情是主要手段。

4.目的意义:时学情的准确掌握,事关我们的教学能否真正找准起点。

第二、提炼主问题

1.来源出处:在《学讲计划》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由学生在课前或刚开始上课的时间段内自主学习,发现疑难,提出问题,经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后提取出课堂学习的主要问题(即知识点、重难点)。”

2.概念理解:什么是教学的主问题?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3.基本特征:

1)综合性:“主问题”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综合考虑而设置的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从而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自我领悟的平台,对于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因而,“主问题”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的教学问题,是能够统领所有教学目标的教学问题,也是最能体现学科本质属性的教学问题。

2)可探究性。“主问题”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教学过程都要有内在的牵引力,并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3)逻辑性。“主问题”的数量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强调的是“一课一得”。但是,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时可能会出现几个“主问题”,但一般不宜超过两个。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教师精心构思与合理安排的,要符合教材本身的逻辑关系,也要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4)可分解性:主问题往往贯穿课堂始终,不会像随意而发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主问题引发的每一个子问题都能构成课堂上的一个教学活动板块。

5)生成性。传统的教学,教师以居高临下的条分缕析的“讲深讲透”为己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主问题”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创新的教学关系,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能够充分体会到学习中的求知感、创造感、成功感。

4.提炼的方法与原则:

1)紧扣教学的重点。(认知点)

2)抓住教学的难点。(兴趣点)

3)依据学生的学情。(情感点)问题“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

4)紧贴学科的特点。(学科性)

5)课题,学生的问题,也是提炼主问题的来源;

6)教师的教学经验,对于主问题的提取也会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

5.作用:

1)引领学习实践活动。“主问题”能从教材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

2)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强调一课一得或是一课两得。

3)实现板块式教学。“主问题”的每一个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都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都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4)落实主体地位。“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6.提取的技术要求

1)加强预设,强调经验预判——教师独立完成

2)师生质疑,注重问题筛选——师生共同提炼

3)教师有为,适时整合提升——教师修补完善

4)快速行进,谨防耗时低效——直奔环节主题

5)关注学情,强化先学效果——重视学生疑难

【说明】1.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基础等原因,四、五、六三个年级的主问题提取要以学生为主;一、二、三年级要以教师为主;2.主问题的提取,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做好充分的预设。

第三、分解主问题

罗马城不是一夜造成的,而是一天一天地逐步修建的。解决问题也是如此,有耐心,从局部问题入手,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全局问题已经被解决了。从局部问题入手,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这一原则可以应用到任意一个地方,当然包括教学中的主问题解决。

由于主问题具有综合性、可探究性、逻辑性、可分解性等基本特征,因而主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层解决,所以对于主问题需要进行分解,即是把主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主问题的解决,必须寄付于子问题的解决,就像建造楼房一样,必须是一层层建造,每个楼层都建造完毕,整个大楼的建造就完工了,因此子问题既是主问题的组成部分,子问题的解决又是主问题解决的基础,而且子问题应该具有鲜明的逻辑性、指向性、可探究性、最近区域性等基本特性。

分解主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转化过程,要像”庖丁解牛”一样,把它剖析、分解成一些基础问题,从而把复杂问题转化成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有效地降低问题的难度,为成功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分解主问题的过程,是符合认知规律的、认识事物的过程。认知学理论认为,学习并非是对于外部所给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指导学生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去逐一解决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分解主问题从而解决主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看清问题的结构,亲自经历问题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及来龙去脉,促进新旧知识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1.分解方法:

1)横向分解:把主问题分解出并列的若干个问题。

2)纵向分解:按照先后顺序或一定逻辑关系把主问题分解成若干个问题。

以上是主要的分解方法,各个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教材实际以及学生的学段特点,找寻分解的方法。

2.主要原则:分解主问题,总体上要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等原则。

3. 注意问题

1)合理性。分解出来的问题最好能接近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

2)明确性。每个子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弄清楚,目标越明确越容易实现;

3)关联性。分解时要注意各个问题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联系:纵向分解出的问题之间,前一个问题往往是后一个问题的一个部分;横向分解出来的子问题往往是主问题的一个方面,子问题之间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并列的关系;

4)多样性。分解一个问题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和人的水平、经验、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并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地总结和探索。

【说明】:主问题的分解,主要是由教师完成的;执教教师在做好主问题提取的预设基础之上,也要做好充分的、多样性的预设。

第四、多环节探究

在上一步完成了主问题的分解之后,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也就开场了。既然把主问题分解出了若干个子问题,那么在这个步骤中就要按照子问题的关联性分环节解决。解决子问题的主要方式方法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即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依托学习单,按照一定的程序,借助于程序的循环、反复,将子问题逐一解决。

这个程序就是:

第一步:自主先学。主要的任务就是完成学习单。

第二步:小组讨论。主要任务就是整理学习成果,讨论疑难问题,实现“兵教兵”的一对一教学。

第三步:交流反馈。主要的任务就是汇报学习成果,提出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发出求救。

第四步:小结结论。

1.在小组讨论过程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

1)巡视观察,及时指导问题;

2)随即整理,抓住普遍问题;

3)组织协调,提升学习质量;

4)深入倾听,发现独特见解。

2.在交流反馈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

1)组织学生的发言,组织学生评价,控制时间;

2)静听学生的发言,发现问题,组织其他小组进行纠正,或是引导点拨。

3.在小结结论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1)引导学生参与;(2)适时点拨提升。

学习单的设计要注意:

1.引导性:学习单设计时,最初阶段需注意设计引导语,以方便学生在无教师指导的情况下根据学习资源和教材进行自学。

2.针对性:学习单要针对不同子问题。

3.简洁性:学习单设计画面要简洁明了,易懂易用。

4.模块化:学习单设计时不必要一次性给学生一份完整结构的学习单,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灵活运用到各个子问题。

第五、回顾与迁移

这是一个建立知识联系,领悟学习成果的环节;是教学活动的结束环节,也是一个开启的环节。如果以上的环节是建造大楼的过程,那么这个环节即是对大楼进行美化、布置、连接,使之适用。

这环节的主要任务是:

1.成果性总结:(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概括、小结学习内容,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和自我建构;

2)领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

3)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是隐含在整个教学环节之中的。

2.整体性测试

1)主要检查主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形式上可以是多样的。如:回答问题、完成检测题……

2)完成其他的后续性的巩固练习。如:巩固性的作业,背诵,抄写,验证性的操作……

3.质疑与延伸

1)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质疑;

2)对认识、了解、学会的基本技能进行拓展性实践,或是对与本节学习内容相关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深入学习,把学生的视角引向课外。

(三)形象化概述

1.本教学程式努力的目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威廉·巴特勒·叶芝——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

2.本教学程式避免的效果:我本来挺聪明的,可是教育毁了我。(萧伯纳)

3.本教学程式要努力改正的现有的错误:我们教给人们如何记忆,却从来不教他们如何成长。(奥斯卡·王尔德——艾爱兰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

4.假如我们可以把学生通过学习来完成自我建构的过程说成建造大楼的过程,那么,本教学程式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经历“图纸设计——夯建地基——逐层建造——装修链接——完成建构”这样一个清晰的程序。学生在经历这个完整的程序过程中,需要自己动手,自己完成建造任务,并时刻准备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只是一位监工,因为所有的质量标准都装在教师的心中。

不同学段的学生都在建造,只不过建造的成果大小有别、形态有异、色彩不一,如此而已,但每一个学段的学生都是一个伟大的自觉建造者。

5.各个学科通过实施本教学程式,都要直接指向于本学科的终极目标。简言之就是:

1)语文——学进去,用出来: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核心理念是“语用”,因而语文的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语言经验的习得。

2)数学——学进去,解出来:数学指向于“解决问题”(四基是基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3)英语——学进去,说出来:英语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哑巴英语。勇敢、正确地朗读,要听中学,读中学,辩中学,练中学。英语指向于“实际运用”(阅读、表达)。

4)体育——学进去,做出来:①加强示范;②强调兵教兵;其基础是要加强三学:听学,悟学,练学;③注重达标;④追求健康技巧。

5)音乐——学进去,唱出来:①目标明确——一支歌曲的学唱,一种节奏的掌握,一首乐曲的欣赏等;②强化技法;(歌唱技巧、方法)③强化兵教兵——其基础是三学:听学,悟学,练学;④追求主问题的达成。

6)电脑——学进去,打出来:《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小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课的学习,掌握具有一般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巧以及能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操作。操作是小学计算机教学的重要要求和基础。

7)常识——学进去,悟出来:常识学科是为生活、学习服务的。学生学习的最终要用学习到的常识来理解生活、认识自然和社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