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子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也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到的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与生活方式的综合。不管是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城市中,还是在茅屋陌道的过去,家风一直是我们和我们的先辈看重的一种宝藏。诸葛亮的《诫子书》、周怡的《勉谕儿辈》、《傅雷家书》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的家风的思想光芒。
我们从小便听过的故事中也无处不透漏着家风之美。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的《训俭示康》传诵至今。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立自强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检来也。”“俭以立名,侈一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也。”
可见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多么关键的作用。好的家风不仅可以再潜移默化中使人的人生更加绚烂辉煌,更能提升人在社会中的人生价值。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为抗战胜利立下累累战功。年轻时的吉鸿昌只担任营长,当时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看望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瞑目。”吉鸿昌含泪答应。吉鸿昌的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并成批烧纸,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的打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绝不欺压民众,掠去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会,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证词,奋起抗日,最后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