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第二中学的前身为明、清时期徐州的最高学府——徐州府学宫(文庙)。
徐州府学宫,亦称黉学、孔子庙学。徐州学宫始建于宋代,毁于元末兵灾。明朝初年为振兴文教,重建徐州学宫,知州文景宗将学宫“移建城东北”(徐州二中现址),“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秋八月孔子庙学成”,从此成为明清两代徐州的最高学府。历代当权者深知“人才之兴衰,视乎学校之隆替”,为“兴贤育才”,多次拨款修复,名宦贤达也都捐资相济,巍巍府学,得以延续发扬。
清末民初,新学兴起。清政府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设为学堂;此后先后设为乙种师范、甲种师范;公元1923年,设为铜山县县立师范(含师范、中学两部);公元1938年,设为徐州市立中学;公元1945年,设为铜山县县立中学;公元1948年12月徐州解放后成立徐州市第二中学。
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徐州学宫在此重建算起,徐州市第二中学至今已有645年的文化传承和连续办学的历史,培养出了大批的文人志士、学者人才。
六百多年来,徐州教育传承和文化脉络一直在这里延续。作为徐州教育文化变迁的永恒载体和我国独特的“庙学合一”文化现象的承载者,徐州二中始终注重发挥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用六百年来源远流长、传承不断的文脉,滋养、营造着新时期的书香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