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风貌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史馆 >> 学校风貌 >> 正文
学校风貌

徐州二中的前身:徐州府学宫

2014年03月29日 13:37 侯福海 点击:[]
       
        在徐州市彭城路北首黉学巷东侧,有座古老而又美丽的校园一徐州市第二中学。校园内,斋、堂、殿、阁古风依存,现代化教学大楼展露新貌,它就是明、清朝代的徐州最高学府—徐州府学宫旧址。
        据徐州府志:府学宫原在城东南隅,毁于元末兵灾。明朝建立后,知州文景宗将学宫“移建城东北隅”(即今址),“洪武二年秋八月孔子庙学成”,距今已有六百四十五年。到晚清,府学宫已颇具规模,设计严正雄伟,纵贯全宫的南北中轴线最北端为飞檐的尊经阁,广藏经史,曾为二中图书馆。阁的东侧为崇圣祠,西侧为五贤祠,这些建筑今已不在。阁南为明伦堂,据说是陈列学圣孔子宗氏牌位的地方。堂之东西两侧为学正廪、训导廨,今不复存在。堂之正南,陈列八音石一座。八音石是一块玲珑剔透能发出八种声音的奇石。据传是北宋徽宗皇帝选作宫殿“万寿山”上的陈列品,现已移入市博物馆展出。堂之正北有敬一亭,学宫正中为五楹文庙正殿(即大成殿),孔子及诸弟子的泥塑像,当年供奉此殿,今天已成可容纳七百人的“礼堂”。
        大殿南为戟门(即大成门),门的东西两侧为乡贤、名宦、忠义诸祠。戟门经过整修,曾为教师办公室,现为重要会议的举办地。诸词已为新式楼房嬗替。戟门前面是泮池跨石梁,这座类似天安门前金水桥的古迹,可惜在一九七五年被填毁(今泮池在二号楼前恢复,但规模与历史上的泮池无法相比)。泮池前为“棂星门”(现校门改称为棂星门),门前为“儒林街”,街之南为“文明坊”街之左为“育才坊”,街之右为“兴贤坊”。文明坊之南为莲池,莲池正面耸立九龙照壁,再由此向南沿中线的东西两侧,对称排列的建筑物有东、西斋房,东、西庑,东义路、西礼门,东更衣厅、西省牲所等。宫周有墙,南北四十丈,东西三十六丈,墙外绕以护宫河。入学宫须过桥至下马牌下马,由礼门或义路进入,更衣后方可入内。这些建筑虽不复存在,今尚有迹可寻。府志也认为:“地址之恢,黉宇之壮,视旧宫有侈焉”。学宫环境之美,在于“云龙峙前,汴河绕后,黄楼背护,俯雉昂霄,莲池清漪,袭芳铺丽,群山映翠,环水为清,诚形胜之要区,而文明之奥宅也”。学习环境的优美是美育的组成部分。前人很注重学宫建筑的典雅和美化,让就学者在优美的环境里学文习武,陶冶性情。
        府学宫置有学田六顷四十二亩,以学田地租作为祭祀、教授薪俸、学生及贫士的补助经费。府学宫的生员并不多,招生范围却纵横八县。据晚清记载,其学额廪膳生员四十名,增广生员四十名,岁考入学生员二十名,科考入学生员二十名,岁科并入武生员二十名。均由八属(丰、沛、萧、砀、铜、睢、宿、邳)分取。一个下属八县的学府,一共才招收一百四十名学生,可见仕途之狭窄。
        府学宫全部教学内容,概括为“学究六经,讲切六艺”。六经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六艺即:礼(祭祀礼仪)、乐(音乐)、射(箭术)、御(驾驭车骑)、书(书法)、数(算术),这就是府学宫当时所传播的全部知识。(根据胡家荣、吴书锦先生的《徐州府学宫与新学堂》和《徐州市第二中学校志》改编)

上一条:学校概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