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抒写情感的技巧;
体会作者精湛的细节描写、清单朴素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的喜与悲。
重点: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难点:通过分析细节描写理解作者悲喜的情感,学习本文将真情见于生活琐事的写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我们曾经学过《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项脊轩志》,看看这里发生的故事。
二、解题
《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二、作者介绍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三、整体感知
1、检查诵读,正字正音,解决句读;
2、作者在项脊轩志中记叙了哪些内容?
一间书房——项脊轩
两种感情——喜和悲
三位亲人——先妣、大母、亡妻
四、学习第一小节
1、小组合作梳理文意;
2、小组提出疑难、争议,全班交流解决;
3、第一节主要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和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那么,修缮前后的项脊轩分别是怎样的呢?请结合文章分析。
明确:修缮前:狭小、阴暗、破漏
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修缮后:明亮、幽雅、明净
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4、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
(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五、小结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本学期总第 课时 年 月 日执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加深对作者“悲”的理解。
一、复习第一小节的内容,说说作者的喜。
二、学习第二部分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
提问:第2小节作者记叙了那几件令人悲伤的往事?
教师讲解:三件:诸父分家、追念先母、怀念祖母
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
2、小组同学分层进行文意的梳理;
提出争议、疑难,全班交流;
3、指名同学复述母亲祖母遗事,检查学习效果;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简述该段内容: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5段。
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内容理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小结:以上4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本学期总第 课时 年 月 日执教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的情感;
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一、 复习导入
复习第二部分的内容,说说作者的悲。
由哀到泣到长号最后欲哭无泪,情感越发的深沉,悲不胜悲,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
二、学生练读,小组推荐,有感情的诵读;
三、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举例: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选取饿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
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以指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
回忆祖母遗事,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3.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怀念亡妻。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虽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睹物思人,物是人非,徒留惆怅,因含蓄的写景作结,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
四、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