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时间: 总 课时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
教学目的:
1、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教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课前自主学习:
㈠考纲阐释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感情来考查的。因此,它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表达技巧是指诗歌作者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形象、创设意境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它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渲染、铺垫、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白描、心理刻画、蒙太奇、象征、用典、联想和想象、寓庄于谐,等等。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1.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⑴、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比如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不群 (《卜算子·咏梅》)。
例诗简析: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题:试分析诗中主要形象的象征意义:
简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⑵、烘托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对物像的外部轮廓作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人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的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例诗简析: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问题: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作者和汪伦之间的友情的?
简析:本诗运用烘托手法,写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⑶、衬托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如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以冰雪衬托衬梅花的坚毅耐寒(桃李与之则是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如:“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例诗简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本诗是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天姥山的高大雄伟的?
简析: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例诗简析: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请简析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简析:本诗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例诗赏析: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简析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简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喜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⑷、对比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表现手法。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例诗简析: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问题: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盛衰无常这一主题内容的?
简析: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⑸、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诗简析: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问题:简析本诗的手法及作用。
简析: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⑹、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诗简析: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题:简析本诗的抒情手法及作用。
简析: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⑺、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这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例诗简析: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问题:简析首联、颔联的表现手法。
简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另:全诗在艺术技巧上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很多。
第一、全诗结构严谨。首联用拟人手法,写促使万物生长的好雨当春而发;颔联从听觉写“夜雨”;颈联则从视觉进一步写“夜雨”,实应第三句;尾联以第二天清晨的满城繁花来补写“好雨”的润物作用,以应第四句。由远及近,由听而视,由夜到明,层层递进。
第二、捕捉了生活的典型细节,极富表现力。如写雨,抓住其“随风”、“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这就把细雨的迷蒙之状,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实在是“传神”。
第三、运用了拟人、对比、反衬、借代等手法,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对雨景进行提炼、概括、集中,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增添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第四、语言的锤炼,“知”、“乃”、“潜”、“润”、“俱”、“独”、“湿”等字,形象、准确地描写了春天夜雨的景色,极好地烘托出诗人喜雨的心情。
⑻、虚实结合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例诗赏析: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试分析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简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⑼、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用典的作用通常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二、考点方阵(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修正答案)
第一,侧面烘托手法的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忆余杭 潘 阆
长忆①观潮,满郭②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①长忆,老是回想起。②满郭,满城。郭,城的外墙。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是说多次梦中观潮,梦中的景象醒来还觉得胆寒。这是运用的什么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
这是一首写风物的词,词写钱塘秋潮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弄潮儿在狂涛巨浪中无所畏惧的表演,场面惊险。
本题参考答案:这里运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梦中潮水排山倒海的气势尚且让自己胆战心惊,更何况它真实的景象呢!
第二,虚实相生手法的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 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挑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激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至极,令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人凄美意境的。
答:
诗的第一层(一、二句)是“去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诗的第二层自然是“今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二者有同——“桃花”,有异——今年今日人面无觅。错过了美好事物再也追不回来。
本题参考答案:“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以虚衬实,把读者带进无限凄美的意境之中。
第三,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手法的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 敛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这首宋诗,句句景语,无一句情语,也无一句议论,请说说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答:
(2)请从动静结合角度说说这首诗的表达(构思)方式。
答:
雨后池塘如镜,人家房屋倒影如画。忽然来了一阵东风,垂杨娜娜起舞,缀在枝上的水珠纷纷洒落在荷叶上,发出好听的乐音。
本题参考答案:(1)景物写得清新明丽,让人领略到一股轻松愉悦的氛围,可见它反映了作者陶醉雨后自然景物的情趣。(2)前两句是静景,给人一种轻淡平和的心理感受。后两句,由静入动,给人强烈的动感,好像是赏景进入了高潮(如同小说的高潮),透露出作者内心由衷的喜悦与赞叹,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
三、拓展延伸
1.(2007年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答: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
[试题解析]第一问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关涉诗中有画这个鉴赏点)的能力,要求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第二问考查对“诗眼”的理解和点活这个“眼”所使用的表现手法。题干中“怎样”这个修饰限制词规定性很强,应该是诗人使用了的表现手法都要简述到。(如果问点限制语不是“怎样”而是“主要”,才可以就主要表现手法简述。)
参考答案 (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2.(200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
[试题解析]这是一首抒怀诗。诗歌运用陪衬、烘托、夸张等多种手法,描绘岳阳楼四周景物的渺远、开阔和楼的高耸入云,表达诗人遇赦后的轻快的心情。第(1)题考查考生辨析语言特点的能力,第(2)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想象丰富,描绘奇特。第(1)题是字眼的比较,字眼连着形象,形象连着感情,答题时需要把握这一点。第(2)题是意境的联想,需要抓住“云间下榻”、“天上行杯”的意境,分析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命题者在诗后加的注,为考生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提供了线索,又降低了解答的难度。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认为“雁别秋江去”一句更妙的,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四、检测反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①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②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这是2007年全国卷I的一道试题。“伤春”思乡,是游子抒乡愁的常用题材。虽说春未老,可是“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暮春说来就来了。时光如逝水,乡关何处是,怎能不嗟叹万般,怎么忍心在老朋友面前提起乡愁呢?第一问,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要注意“请简要分析”的限定,不能只回答什么心情而不作分析。第二问鉴赏诗歌的表现方法,指向很明确。
本题参考答案:
(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以及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觉察的郁郁之情巧妙地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相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五、小结反思
六、布置作业
见练习大本
第二、三课时
练习课(见练习大本)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