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语文教研 >> 典型教案 >> 正文
典型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二)

2014年05月23日 10:18 语文 点击:[]

授课时间:                                                         课时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二)     

教学目的:

1、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2 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教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学生自主学习

㈠考纲阐释

1.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⑴、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例诗赏析: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本诗的主要修辞手法:

简析: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⑵、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例诗赏析: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试分析本诗的主要修辞手法:

简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枝”()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⑶、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像,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例诗简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题:诗中哪几处用了夸张手法?有何作用?

简析: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有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⑷、拟人    就是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

例诗简析:                               《新晴》      刘颁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问题:简析本诗的修辞手法。

简析: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⑸、对偶

①正对:指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②反对:指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③串对:又叫流水对。指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承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假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条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因果)/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承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承接)

例诗简析: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题: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表达方式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附: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之说,而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①不同风格的不同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现象。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②许多作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雄健高峻:王安石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爽朗豪迈:秋瑾

③不同类的诗的不同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值得注意的是,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又往往是命题点。如,李清照长于婉约词,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词;苏轼以“大江东去”的豪放著称,却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般凄婉之作。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试说明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答:                                                            

这是一首模仿民歌的抒情词,词写一位女子对情郎深切的思念。

本题参考答案:这首诗以口语入诗,明白如话,朴素中见真情。

 

二、考点方阵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修正答案)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的情感表达细腻之中显豪情。

本题参考答案: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可见一斑。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园(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嫣香:指娇艳的花朵。

这首诗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试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                                                                    

这是一首咏物小诗,小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惜花惜春之情,清新婉丽。

本题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小白长红越女腮”,将南园中的那些或小或长、或白或红的花朵,比喻为越地美女的面颊,赋花以少女的娇艳和精神。“嫁与春风不用媒”,以花拟人,写出了日暮落花的无奈结局,含有惜花亦惜春之情。

 

三、拓展延伸

 

 

 

四、检测反馈

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①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淮山:淮河一带的远山。②淀:即“靛”,深蓝色染料。

这首元曲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答:                                                                   

这首曲是作者晚登浔阳楼的即兴写景之作,曲词描绘作者秋登浔阳楼所见长江周围景象,七个比喻句,从物象的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着墨,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图景。

本题参考答案: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比喻。而且句句用比,一句一景,千姿百态,气象雄伟。“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从色和形的角度写远望长江,形象而有气势;“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则只从形的角度,描写南归的大雁“一”字排开,掠过江天的景象,这既点明时令,又引入遐想。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从弟①    桢②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①从弟:堂弟。②刘桢:“建安七子”之一,曹丕称赞他的五言诗“妙绝时人”。   

诗是怎样表现松树“凝寒”而“有本性”的品质的?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来描绘松树的形象?结合诗题,你能体会出诗人写这首诗的用意吗?  

答:                                                         

参考答案:诗中采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表现松树的坚贞不屈:山谷中风声瑟瑟而山上松仍高高耸立;风是那么强烈,松枝却是那么强劲;尽管冰霜“惨凄”而松树却能常年威武不屈、端正而立……无论外界施予多么大的压力,松树也决不会改变本性。松树遭遇严寒而能保持“本性”,是处逆境而能坚贞自守的人格的象征。结合诗的标题来审视诗的命意,显然是在勉励他的堂弟不要因环境压迫而改变操守。

 

五、小结反思

 

 

 

六、布置作业

见练习大本

 

 

第二、三课时

练习课(内容见下及大本)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答:                                                                      

简析: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                                                                        

简析:①从衬托角度回答: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的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②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梦中的景物描写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实。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                                                                          

简析:示例: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③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④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⑤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教后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