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时间: 教学课时: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
三维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考纲要求,明确方法对解题的重要性;
2、总结并掌握鉴赏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感情的方法;
3、 学会通过各种方法给所给诗歌进行鉴赏;
学习重难点:
1、 总结鉴赏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各种方法,从中加以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和方法:
1、 学生自主练习,小组合作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
2、 反复练习强化方法的运用,提升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自主练习:
1、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小组讨论、交流展示、问题诊断
《武夷山中》 学生典型的错误答题:
1 诗人寄情山水,十年做梦都无法回家,自己独自一人入山,天地寂寥,放弃自己的身心,远离残酷的现实,是为修成那梅花高尚的品格.
2 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慨!
3诗人表达了家破人亡的凄凉心境,以及有家难回,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学生典型的错误答题:
1 第一句景物描写为下面写为友人送行作了铺垫,以环境的凄静来表明友人的路途之远.
2 用景来为下面抒情作铺垫,以悲景衬哀情.
3 杨华落尽,子规鸟在啼叫,子规寓意着“子归”,从侧面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的深切。
参考答案: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2)、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典型的错误答题:
1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明月”喻“愁心”,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形象化,具体可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
2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表达作者的乐观豁达。
3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想追随爱人一直到夜郎西。
参考答案:三四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三、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探讨方法 师生互动 总结提升:
总结古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的方法
1读题目,能大致推断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用意。
诗歌题目多种多样,题目不同,内容的范畴也不同。
如:(1)边塞之作 多抒发杀敌报国 以及建功立业的感慨或愿望;
(2)怀古之作 多借古喻今,抒发个人进退的思考;
(3)叙事之作 多借事抒情;
(4)咏物之作 多托物言志;
(5)送别之作 多抒发“黯然消魂”、“旷达刚健”的情感。
题目是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时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到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内容。而这些有时又是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必不可少的提示。
2关注作者
(1)关注作者,可以从他的风格特点上获得提示,启发思路,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理解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
如王维,以创作山水田园诗为主,语言清新自然,诗中有画,内容上主要写山水隐逸生活,特别是清静优美的景物,渗透着佛家思想,艺术成就更高。
(2)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性格等等,无不深深打上当时社会风气的烙印;具体了解写作某一首诗时的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意图等对把握情感有重要的帮助。
如:李白、杜甫、李清照等诗人词人的生平、人生经历,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思想内容。
3看注释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注释有的可以帮助你了解背景,有的可以帮助你理解诗歌,有的帮助你了解典故内容等等,这些都有助于你把握情感。
4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五七言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
5把握形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注意形象的外在特征、内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等,有助于情感的把握,特别是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诗。另外柳、月、长亭、水、白云等常见意象的含义暗示了情感的流露。
6抓诗眼,诗眼是诗中最精炼传神能巧妙表达主旨的词语。即能直接表达情感。
7体味意境,把握情感
意境是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来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艺术境界。领会诗歌意境,就能深刻体味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的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检测反馈
1、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细节?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抓住关键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 “又开封 ” 。“ 行人临发又开封 ” 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体味到作者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由天守旧势力排挤,欧阳修被贬官外任,乃作此诗。
这首诗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答案: 运用对比手法,将画眉在笼中和在林间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以及表现了诗人对排挤他的守旧势力的轻蔑和嘲讽。(托物言志)
五、小结反思
总结:
诗歌思想内容鉴赏口诀
1.从题目认识对象 2.从字面读出感觉
3.从注释破解难点 4.从作者了解背景
5.从原作找到根据 6.从题干得到启示
7.从首联找到特点 8.从尾句参透主旨
9.从景物把握情感 10.从意境洞察心胸
六、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Ⅱ)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问题: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日 暮①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问题:(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教后记:
鉴赏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感情的方法(学案)
课前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2)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堂检测
1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细节?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抓住关键词句作简要分析。
2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由天守旧势力排挤,欧阳修被贬官外任,乃作此诗。
这首诗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课后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Ⅱ)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问题: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日 暮①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问题:(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