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雨霖铃.寒蝉凄切》的绘画美
画家用刀笔、墨、颜料等工具,通过线条、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造型语言,在纸、纺织品、木板、墙壁等平面上,创造出直接可感的、具有一定形状、体积、质感、空间感的艺术形象,就是美学上讲的融进了艺术家的审美体验、评价、理想的、具有能使人获得审美享受和审美教育的绘画。而诗人,也可根据绘画美的规律,通过特殊的构思,运用艺术语言,创造出一幅幅具有审美价值的“绘画”。同样,能使人获得审美享受和审美教育。只不过,对这种艺术品的欣赏,更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还原为一幅幅有形可想,无形可观的“绘画”,才能获得审美享受和审美教育。柳永的代表作之一《雨霖铃·寒蝉凄切》就具有这样的绘画美。
《雨霖铃》给我们创造了三幅优美动人的“绘画”。
第一幅是古对汴城外的长亭里,一对友人在那里设宴饯别。充满了内心的离情别绪,即使面对着这美味佳肴,馨香醇酒,主人公也丝毫没有贪食的欲望。加之,时值长亭笼罩在骤雨初过的空旷的暮色之中,这是令人惆怅无着、空虚失望的眼现;秋蝉面对严冬的即将来临而挣扎着发出的凄泣哽噎的哀鸣声,“凄凄惨惨戚戚”,这是令人窒息绝望、烦闷欲绝的耳闻。此情此景此声,怎不“无绪”?这杯虽甜却苦的酒,怎叫人举杯对饮?
第二幅是悠悠绿波之中,无情的船夫催促着行人。本已愁苦不堪的“离人”、“愁人”,更是生离死别般相对执手凝视,无数千言万语,千般思虑愁苦都包含在这两双含情的泪眼里了,实乃“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江流千里,绿波悠悠,烟缭雾绕;楚天浩邈,暮霭沉沉,铅石压心。“愁人”忧伤别离,“离人”忧思前程。
第三幅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愁人”思念“离人”?情丝不断,愁绪难排,只好借酒浇愁,可“举杯销愁愁更愁”。是人醉还是心儿醉?徘徊在杨柳青青的江岸,晨风吹拂着杨柳,婀娜多姿,天上的银河残缺不全。本是多么令人心动神摇的境界,可主人“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三幅“画”之所以具有绘画美,是因为各具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能给人以美感,使人从中获得审美教育。首先,是其素描式的白描手法。诗人抓住组成画的几个关键性物象,用粗线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素描画。之所以生动形象,就在于这些画粗中见细,细中有骨。如第一幅里,简单四句,就点明了季节、时辰、地点、环境、天气、宴欢情况、主人心情。凡此等等,无不周全。正是诗词这种高度凝炼的文学样式,所以才需要读者去再创造;并且通过丰富的联想,进行再创造,就使这幅画更加血肉丰满。
其次是富有变化的构思技巧。第一第二幅画是融情入景。诗人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注入到“画”的描绘之中:由于诗人正处于那令人肠断肝裂的生离死别之心理之中,所以第一幅“画”才那么单调,而又令人“凄切”;所以第二幅“画”才那么渺茫,而又有压抑感。特别是在第二幅“画”中,何以楚天空阔,而又暮霭沉沉?原来,正是思念形单离去的“离人”,或想念影只相望的“愁人”心情无着、空虚、怅然之感;又是对自己或对对方前途迷朦难测之叹。这既给人以朦胧之美感,又令人产生人世沧桑之愁绪。第三幅“画”则是缘情造景,“离人”想念“愁人”,“愁人”思念“离人”,无以解脱这离愁别绪之苦。于是借历来用杨柳赠别的传统,勾勒自己在那残月高挂、碧波荡漾、晨风亲吻着杨柳的江岸上酒醒更愁的画面;而且,“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啊。大概很难有比这样的画面更能表达人的思念之情。这幅画面,也概括了主人公在和对方分。后确实前途无着,只好浪游在杨柳岸,就像那“晓风”、“残月”般短暂而没多大希望。“昔我往也,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感情多么诚实、凝重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