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语文教研 >> 论文赏析 >> 正文
论文赏析

高考作文评卷中的理性缺失

2011年12月05日 09:11 admin 点击:[]

高考作文评卷中的理性缺失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考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就高考作文方面来说,最直接的影响是对作文文体的开放。从1999年话题作文的兴起,到2007年《考试大纲》的修订,高考作文在一路争议中完成了从淡化文体不限文体的艰难转变。与此同时,高考作文评卷也出现了两个特别吸引媒体和公众眼球的热点。一是高考满分作文。随着高考对文体要求的淡化,对写作者主体性的强调,考生的写作范围和表达方式空前灵活,写作个性也相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乐于锦上添花的评卷老师大胆地打出满分作文,以此鼓励考生。没想到此举一经媒体报道,立刻产生了轰动效应。近l0年来,满分作文像高考一样牵动着千家万户,每年高考后,新鲜出炉的满分作文都会让学生、教师、家长争相传阅。二是零分作文。也许是受满分作文的启发,大约从2004年起,零分作文不断地出现在各大媒体上。笔者认为,这两类作文的出现恰恰反映了高考作文评卷中的理陛缺失。  一、文采重于思想

  恢复高考制度30年来,作文评卷的改革也一直在不断探索之中。无论是以前的综合评分还是现在的分等级计分,作文的上限是满分,下限是零分,这一点没有变。从理论上来讲,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都是允许出现的。但为什么前20多年高考优秀作文和不及格作文不断走进公众视线,高考优秀作文选的集子也层出不穷,却没有出现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呢?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陈果安教授从l982年开始参加高考作文评卷,近10年来一直主持湖南省的高考作文评卷工作,他的观点应该具有代表性:考生的作文非但没有出现我们所期待的那种令人欣喜的现象,反倒叫人担忧……湖南省200438万考生,200542万考生,我在评卷中竟没有发现一篇中规中距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他从学生驾驭文体能力下降的角度,反思了高考作文改革中淡化文体的消极影响。我们也可以由此从一个侧面看出,学生的作文起码从结构来讲就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我们不禁要发问:一篇满分作文,到底是应在内容、结构、语言、书写等方面做到确实无可挑剔,达到完美无缺的地步,还是在某个方面表现出鲜明特色即可?从笔者所接触到的公开发表的满分作文来看,除书写方面的特点无从判断外,另外三个方面的特点是:在语言方面展现了过人的天赋,在内容方面多有思想的火花闪耀,在结构方面文体不纯类似杂说。也就是说,这些满分作文大多在语言方面表现出了特色。同是形式,对语言极度重视,对文体却极度忽视,这一轻一重之间,价值取向可见一斑。可以说,对组织内容和结构的忽视,实际上就是对思想表达层次的忽视。如果用我国传统文论的文质彬彬来要求,显然是文胜于质,即文采盖过了思想。那么,文采重不重要呢?毫无疑问,非常重要,语言最能展现一个人的风格和个性,但表达与交流应该主要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否则就会陷人华而

不实的文字游戏。组织文章思想的结构可以放任自流吗?那要看结构对于思想的表达是不是真的毫无影响。但笔者以为,许多经典散文的结构都是写意式的,连缀文章的不是表层可辨的经脉,而是内在精神的理陛力量。

    自话题作文问世以来,高考作文中出现最多的是随笔式散文(满分作文基本如此),文学色彩浓厚或力图展现文学风采,但普遍缺乏的是统率全篇的结构力量。这透露出一个信息:散文实际上是考生无奈的选择,考生选择散文,不是因为喜爱,不是因为这种文体最能张扬自己的个陛和长处,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议论文、记叙文等常规文体的结构和写法,于是只能选择貌似对结构要求不严的、相对不容易被评卷老师看出组织结构方面破绽的散文。这一现象折射出的是日常教学中作文训练的混乱章法。既然一切以高考为纲,高考又不限文体,于是教师就不按文体序列组织教学,学生也乐得偷工减料,结果致使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普遍下降,其危害不在小矣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