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语文教研 >> 论文赏析 >> 正文
论文赏析

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途径

2011年12月05日 09:11 admin 点击:[]

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的语感能力主要表现: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读完一篇文章能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特点;面对一道作文题,能审清题意,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下笔成文,语言流畅,结构严谨。我们在课堂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让学生重视读,理解文本的含义
        学生查字典,辨字形,遣词造句,分析语法,句型变换,可以单独理解字词句的含义或情感。但有些字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与本义是不相同的,用上面的途径是不能实现,篇章的内容更无从入手了。必须用读的手段,将字词句连缀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课堂教学中读的形式有:默读,朗读;读一段,通篇读。抒情散文、诗词曲赋要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读,从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海燕》通过朗读,体会了海燕的战斗豪情。《周总理,你在哪里》,引导学生抑扬顿挫、有节奏地朗读,流露出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叙事散文、小说则要学生用默读的方式理解课文;富于哲理性的语段要学生反复吟读,背诵下来。总之,读,使学生大脑积淀着大量规范的优美的语言信息,在具体实践中运用自如。
           二、让听与说、读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一信息元不断刺激大脑皮层,便可以将信息储存在大脑的神经中枢。读,将语言的信息进入大脑,观察可以将影像聚于大脑,听也可以将知识的信息输入大脑的神经中枢,说是对前面几种形式的反馈。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听与说、读与说有机结合起来。讲授《最后一次讲演》,让学生听完录音后,说说课文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国民党特务又是怎样的感情。分析《孔乙己》,学生默读后,让学生讨论下面问题:  1、孔乙己生活的环境气氛是怎样?  2、小说用几件事写孔乙己?  3、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怎么样?同学们在讨论中理解课文内容,归纳孔乙己的形象,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有时,讲完一个重点问题,让学生重现这个重点问题,使知识重点又一次刺激大脑并反馈出来。解答某一问题,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解题角度和根据。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听与说、读与说结合起来,都会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语感能力。
          三、教会学生求同和求异思维的方法
          从某一角度出发,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是同异并存的。我们借助这点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可减少一些思维障碍,加速语感能力的形成。
             1、从文本到文本。
        设计练习时,为了让学生认识某一知识特征,引导学生从事物的相同点来思考。对《海燕》描写大海景物的理解,先要回忆《白杨礼赞》,那黄绿主宰、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衬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由此推出《海燕》中写大海、狂风、乌云,是点明了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我的老师》和《藤野先生》这两篇文章都是写老师的,在这相同点下,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篇文章在立意、写作方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思维。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