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语文教研 >> 论文赏析 >> 正文
论文赏析

如何让文学名著重现亲和力

2011年12月05日 09:11 admin 点击:[]

如何让文学名著重现亲和力

一、文学名著,你为何让我黯然神伤?
  据了解,在当今中学生群体中文学名著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反映,高中三年下来,他们从未读过一部完整的文学名著,对于一些名家经典的了解,也仅限于语文教材中所提到的那些。
  对这种情况,其实已经有不少人在分析研究了。有人说这是受我们现在所处的媒体迅速发展、快餐文化盛行、文化泡沫泛滥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当代中学生阅读品味和阅读能力欠佳、整体文化素质有待提高造成的,等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否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来谈两点看法:
  第一,古今生活形态差异带来阅读体验障碍。由于时间的推移,一些文学经典中所描绘的生活形态与现代生活形态尤其是中学生所认同的生活形态差异较大。于是,阅历尚浅且无充分阅读经验积累的中学生在看待一些名著里所描述的人和事时,难免会觉得索然无味。
  第二,不恰当的阅读定位造成阅读审美疲劳。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时很容易犯阅读定位不恰当的毛病。他们往往忽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忽视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忽视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漠视学生的经验世界,对经典名著进行不切实际的阅读定位。例如,《红楼梦》作为一部丰碑式的经典著作,许多名人对它的评价往往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说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著作,说凡是中国人就不能不看《红楼梦》……于是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动不动就把这些名人的话搬出来,似乎这样做就能增加学生阅读《红楼梦》的紧迫感与使命感,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带着如此艰巨的阅读使命,学生怎能感受得到阅读的乐趣呢?
  二、个性化探究阅读,还原经典名著生活形态
  不管多么伟大的作家,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在当时一定是鲜活的,充满了生活气息。可一旦被尊为经典,被人或有意或无意地神化了的时候,那些鲜活的东西就慢慢被冲淡了,作品连同作者渐渐地会以一种神圣的乃至有点冰冷的面目展现在许多普通读者面前。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所占比例是较大的,但当代中学生对其热情并不高。问到原因,他们会说,鲁迅的文章太深奥了,我们看不懂。再问他们对鲁迅的看法,他们则会说,鲁迅太伟大了,不是我们一般人能走近的。
  然而,只要我们翻开现代文学史去查阅一下鲁迅的生平资料,就会发现,鲁迅是一个平常得可以让人感觉到他的心跳的人。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与其他文人的论战,他对反动势力的痛斥,让我们感觉鲁迅活得是那么的痛快潇洒,那么的酣畅淋漓,那么的热血沸腾。他就是一个真实的人,哪里像一尊佛,只会给人以冰冷威严的感觉呢?
  所以当现在的学生渐渐对鲁迅的作品产生隔膜的时候,我们很有必要引导他们先通过探究去了解鲁迅的生活世界——那种富有人格魅力的生活形态,让学生感受到一个鲜活真实的鲁迅,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一个爱憎分明的鲁迅,一个并不完美而同样有缺点的鲁迅。
  三、个性化探究阅读,一种“以人为本”的阅读
  “以人为本”是当代教育者应树立的基本理念。阅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文化交流方式,也应以“立人”为本。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文化修养、有思想观念、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而不是面目模糊、缺乏个性的“工具”。所以我们要始终牢记一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在阅读兴趣、阅读储备、阅读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要想使阅读成为人人向往、人人乐此不疲的行为,必须要正确面对并分析这种差异。
  基于阅读个体的差异性,探究阅读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症下药”。“对症”就是指对阅读个体的分析研究,“下药”就是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判断选择。对于作为阅读个体的学生,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应深入研究,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自己的阅读水平、阅读心理,准确把握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然后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阅读目标和阅读内容。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