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反思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行为,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基础知识 课堂讨论 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设计 语言教学 多媒体教学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各级各类的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广大教师都在努力地学习着和实践着新课程。作为一名参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师,笔者回顾了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实践,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作了一些反思,现简述如下,以就教于广大同仁。
一、关于基础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的教师忽视了语文知识的教学。他们不讲语法,不讲修辞,甚至连基本的字词都忽略了,尤其是公开课,老师们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都避“字词”而不教,似乎现在的语文课上再教学生字词,就不能体现课改的精神。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也是十分危险的,它违背了《课程标准》制定者的本意,“不考”并不意味着“不教”!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素养的根本,离开了最基本的字词去谈什么“能力”“素养”培养,那无异于“水中望月”“雾中看花”。一个中学生连基本的语法、修辞常识都不懂,连常用字词都不会写不会用,那还谈什么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我们要正确对待语文知识的教学,我们不要因为实践新课程,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当然,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我们应该化繁就简,讲究实用和有效,可以采取“随文教学、系统整理”的方法,不去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二、关于课堂讨论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都能自觉地引导学生采用这些学习方式,可以说在每一堂语文课上,老师们都能安排学生进行讨论,进行合作学习。
可是笔者发现,当前的“课堂讨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合作讨论存在不同程度的“滥用”现象,不管什么问题都拿来让学生讨论,不管有没有必要。其实有很多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其次,有些老师往往不能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好象是为了讨论而讨论,他们把“合作讨论”当成课堂的“点缀”。第三,有些老师安排学生讨论后,自己不参与讨论,无事而做,只是做个局外人,有时甚至像个“计时员”,他们习惯于说“好,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也不管学生的讨论是否充分。第四,并非每一位同学都参与了合作讨论,发言的往往总是那几个同学,其他同学往往只是一个倾听者。
我们要正确地运用“课堂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千万不能把它当做为了体现“课改”精神而采取的一种“作秀”,我们应该适时、有效、充分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关于课堂活动
当前,有不少的语文老师认为“课改的课应该热热闹闹”,也有许多领导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是否热闹看成评价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于是老师们就认为在课堂多搞些活动,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诚然,搞活动,课堂是“活跃”了,但学生是否按你的要求去“思考”了呢?
笔者曾有幸听了一节市级公开课,上课老师教学的课文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端午日》,那位老师让学生几个人一组在课堂上拿着笤帚、拖把、粪箕“敲锣打鼓”、“挥桨舞棍”,这样的课堂好不热闹,好象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赛龙舟”场面的热闹,但除了这些还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呢?活动之余能留给学生多少收获呢?其实,笔者以为完全可以让学生去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在此基础上再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因为《端午日》这篇课文毕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啊。笔者以为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想的语文课,似乎更像一节语文课。即使确实要搞“赛龙舟”这样的活动,也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去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