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里该有教师的气脉精魂
作者:连中国
一些语文课之所以低效重复,拖沓冗长,面目可憎,令学生生厌,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语文课内无个性化的“人”。这个应该出现的“人”首先是作家。通过细心揣摩把玩文字,在字词句章中,作家的精神气质便会宏溢而出。辞章、句式、题旨一定是高度地契合于作家本人的。文字不是趴在纸页间,它分明是站着,喊着,前行着的。文字里总是有个“人”的。“字”内无人,只看到茫茫的文字堆叠,或止于听写字词句,或疏离“人”刻板地分析篇章结构,或机械低效地反复练习应对高考,久此下去,语文课至多是些知识的积累,想让学生学不生厌,也确实不易。但语文课还不应止于出现作家,更应该显现出授课教师自己。其间原因,有如下几点。其一,作家是不会自己从作品中“站起来”的,他是经由文字,被阅读者从文字里“唤”出来的。学生当然亦能“唤”,有时甚至可以比老师高明。但学生囿于年龄小、阅历浅、对文字的敏感力差、表述力有限等因素,他们的“唤”难免零散、局部,片面,词不达意甚至会常常发生错误。没有教师“帮助”的课堂是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要想对学生实施高明的“帮助”,一个首要的条件是他可以独立、完整、成功地将作家由文字里“唤”出来。其二,“唤”的过程必然是教师的气脉精魂与作家心魂高度契合的过程。作家其实是在教师的气脉精魂中“复生”的。授课教师的气脉精魂犹如一支“笔”,用它画出了作家的身影与灵魂;授课教师的气脉精魂犹如一汪水,用它映衬作家心魂中的天光云影。教师的气脉精魂是语文课的“魂”,教师失“魂”,语文课必然落“魄”。
一篇作品无论多么卓异,如果没有遇到丰饶、精致、敏锐、同声同气的阅读者的发现、注入与开掘,它永远只是普通的一篇字与字的组合。作品遇有知音,是作品之幸,是作家之幸;能阅读到与生命相契合的文字,其实又何尝不是教师之幸,学生之幸。在教师备课阅读的过程中,在那样的文字里,分明生成,织就,扑跌,腾荡着一个隐隐的你,一个理想状态下可望而不可即的你,一个脱离了现实羁绊的你,一个为之悲欣交集的你……阅读就是实现生命。课堂,当然是实现学生;但实现不了教师的生命,学生的生命实现便无从谈起。一个优秀教师的阅读过程不仅实现了自己,在充分实现教师的自己的过程中也充分实现了学生的自己。一位教师,也只有在充分实现自己的过程中,他(她)流出的温度,卷起的波澜,昂起的气势,甚至于他(她)的唏嘘感叹悲情无助,伴着语言和文字才能化成道道甘泉,真正涌向流泻于学生的心间。这一切之所以得以完成,是因为在真实的生命本质的体验上,师与生之间、人与人之间竟是那样的容易交融与沟通,也是那般的相似。
语文课里该有教师的气脉精魂,也只有这样,教书才不仅仅是个职业,它更闪耀呈现着一位教师的心路历程。课堂会变为教师生命辉耀洋溢的发生地。教师在课堂中有了“自我”,教书育人对他(她)来说,就绝不是“干干”而已,他(她)会在生命的意义上“在乎”起来。他(她)在课堂上不仅最大限度地利己,也最大限度地利生利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绝不仅仅是在“奉献”,他(她)不仅仅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其实全班都是生命的红烛,教师燃起来,然后大家一起燃,生命闪动着熠熠温馨的光焰。生命因此而大欢畅,生命因相通相溶而大欢畅!文字、题旨,作品、作家,教师、学生,课堂、时空,心脉、灵魂,悲喜、古今,现在、未来,这些课堂的要素彻底而完整地交汇融合在了一起,忘记了今夕何夕。这样的课堂不仅会深刻“改变”学生;也会深刻“改变”教师,会极大地加深教师对教育的理解。课下回顾,这样的课堂不像是一场“劳动”,倒好像是师生一起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生命的“演出”。
在课堂上,教师的心脉精魂,构成有亮度有温度的一束光亮,它播散流溢、无限呈现,构成了最可宝贵的、不断生成变化的独特而丰饶的课程资源。最生动、最有效的课程资源既不写在纸上,也不刻在光盘里,更不存在网络里,它流动在课堂里,闪现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