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语文教研 >> 论文赏析 >> 正文
论文赏析

取舍•分解•重构——谈高中语文课程意识的落实

2013年02月06日 09:44 佚名 点击:[]

 

取舍·分解·重构

——谈高中语文课程意识的落实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无论是文体组元还是主题组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大都采取独立的文本教学方式,即教任何一种同类文体的文本教学所涉及的视阈几乎是重叠的,致使教学的内容不断重复,课程的序列化、系统性难以形成,教学的效益也显而易见。所以,建立课程意识并且切实加以落实,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任务。

课程意识,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一直以来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实际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自觉地在一个个文本的游走中,在一节节课的推进间,不断地重复着教学的内容,很少意识到课程的定位、目标和序列。于是,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介绍一个作家的生平,小学、初中直到高中依然要一遍又一遍重复;讲授一个单元的诗歌,每首诗歌都是从情景交融、知人论世的角度分析;分析两篇不同内容不同作家的文章,会使用相同的解读方法、分析角度和教学策略;甚至不同年级教学内容相互越位、序列错杂。

和数理化的教学不同的是,这些课程的程序鲜明,序列明确,教学路径清晰;教师只要按照教材的编写体例推进,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语文课程是以文本为教学对象,往往一个文本集合着一类文章的各种知识与能力,孰轻孰重全靠教师个体去把握和处理,也就造成有时一篇课文教一周,一节也可以完成一单元的现象。可见,我们有了一节课的目标,却迷失了语文课程的方向,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师中,呼唤课程意识尤为必要。

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意识相比,教学意识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技术问题,而课程意识则更多地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还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

因此,厘清语文课程任务,构建语文课程意识并加以落实,我以为是提高语文教育效益的重要任务。

一、取舍:拿出勇气,提升识力。

高中语文课程实施中,首先遇到的是教学用时问题。教学用时少,课程内容多,按常规的教学方法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一是按照旧有的惯性,一课一课向前推进,只教四个单元的课文,把教材(人教版)的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扔到一边,不予考虑,那么,教材的体现在哪呢?二是加大课堂容量,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过程,教师把所有相关的知识、要求一一讲到位,在拼命赶进度、加课时的过程中诠释新教材,那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靠什么来体现?

有限的课时要教出新意,教材的取舍是关键,面面俱到往往会面面都没到。取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内容的取舍,不一定每篇课文都平均用力,有的课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有点课教师在一节课中教授多篇课文,有详有略;二是教学目标的确立,每篇课文不要堆砌知识点,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讲清一两点,有机整合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就唯恐目标不全、不细,把每个文本都当做起始课教,把每个学生都当做以前从没学过语文似地教,造成信息拥堵,内容庞杂,自然就收效甚微。

请看下面有两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目标案例:

【案例1

知识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方法。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引起憎恶,从而痛恨一切反对进步,阻碍社会发展的势力。

【案例2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2、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

3、结合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4、理解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领会小说中幽默讽刺的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2、培养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从而痛恨一切反对进步、畏惧改革的习惯势力。

2、使学生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案例1,在目标设定上看似简单,但设定的目标空洞而无方向感,似乎教任何一篇小说都可以用;而案例2设计了三个维度八个目标,不可谓不详尽,但又失之于目标太滥,如果真的一一加以落实,这篇课文不知要教多少时日。其实,在我看来只有两点是最要紧、最实在的,那就是理解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学习领会小说中幽默讽刺的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所以,目标的制定要鲜明突出,不同文本有不同的目标趋向,不能把一类文体所涉及的所有内容都列入当做目标,也许讲清一点比讲到过十点要有效得多;同时,目标设计要考虑教材的结构和组元方式,合理的安排重点,形成场效应,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另外,要考虑学生实际状况和基础水平,做到学生已经掌握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

二、分解:抓住重点,顾及全体。

语文教学是以文本为基本教学单位的,由于组成文本的要素有许多相似或相同的重叠,因而教学中的重复也就在所难免。但是,过多的重复与再现,会造成教师教学的慵懒和学生学习的倦怠,进而形成知识的缺口和能力的缺陷。因此,优秀的教师要善于给同类文本、一个单元内的课文进行目标分解,为单元找到一种好的切割方式,形成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力避用一种方式教一类文章,让所教的一个单元或一类文本彼此间构成有意义的联系,帮助学生完整地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与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眼光要放得远一些,教一课要想到一单元,一个模块,甚至想到在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

这里以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共三课四首诗歌,每首诗都精讲细练势必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有选择、有重点的讲。如可以确立每课的重点来组织教学:《沁园春·长沙》重在讲词境与胸境,《雨巷》侧重通过诵读感受诗人情感,《再别康桥》则侧重在通过诵读真正读懂诗歌的意境,《大堰河,我的保姆》则侧重诗歌句式之于情感传达的作用。还从三个不同角度切入:以诗歌意象为切口,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谈到现代诗人笔下对意象的运用,比较意象运用的不同;以诵读为切口,指导学生如何读出感情,如何读出气势,如何读出内蕴,如何读出品位;以诗歌赏析方法为切口,综合几首的特点加以整合分析。由此,大致形成诗歌教学的意义链,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才能控制教学时数,完成单元教学。

对单元内课文或同类文本进行分解,其实,就是为教好一节课定好一个方向,起一个好的题目。从某种意义上说,给课定一个好题目,就是明确了一个教学方向与目标;给课定一个好题目,就是选定了语文能力系统的一个零部件;给课定一个好题目,就是找到了师生互动的氛围与空间;给课定一个好题目,就是意味着为学生传递了一块精神城砖。当我们将一个个题目串联成片时,语文的大文章也就自然写就了。

三、重构:灵活机变,追求通畅

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课程意识对于教师的现实意义在于,无论是备课、上课、评课,还是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都要问一问:教什么?怎样教?为何这样教?对促进学生学科发展有什么结果和实效?

本着这样的思考,对于语文教师而言,重构教材是一项必备的教学能力,也是实现课程理念的主要手段。教师可以打破教材原有编排顺序,按照一定的标准重组单元,既可以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加深学习的程度,又可以合理安排教学元素。这种重组可以是单元内的文章也可以是跨单元的内容,可以是相同的母题背景,可以是相近的能力要求,可以是相关的知识体系。

以必修课为例,人教版第一册中,《小狗包弟》是一篇以十年浩劫为背景的回忆性散文,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是以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劫难为背景的一篇新闻报道。二者都是重大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事件,却有着相似的主题:关于生命,关于人性。在教学中可以打破单元局限,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站在审视历史、关注心灵的高度,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悟和思考,让学生在心灵震撼的基础上能有更深层次的追问和反思。同时可以比较不同文体的叙事方式和结构特点。

以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为例,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没有对诗词鉴赏的能力作具体要求,这就意味着教任何一首诗词都可以重复相应的欣赏元素,势必增大教学中的随意性。因此,重构,对于这样的教材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我在使用本册选修教材时,注意了对教材的宏观把握:在唐诗部分刻意打破教材编排顺序,以话题为引领,以欣赏要点为教学目标,对所选30首诗歌重新组合;而对宋词部分基本沿用教材编写的体例,以人物为经,以风格为纬来设定教学的目标。如下表:

 

类别

  

   

欣赏要点

课时

安排

 

 

 

 

 

 

 

 

 

 

 

 

 

羁旅: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旅夜书怀(杜甫)、长安晚秋(赵嘏)、商山早行(温庭筠)

炼字与炼意

2

登高:叩问生命的意义

滕王阁(王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九日齐山登高(杜牧)、安定城楼(李商隐)

意象的选择

2

边关:铺展激越的生活图景

从军行(杨炯)、燕歌行(高适)、走马川行奉出师西征(岑参)、兵车行(杜甫)

叙写事物的特征

3

送别:最伤最痛是离别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送魏万之京(李颀)、送友人(李白)

情景的关系

1

明月:寄千种情怀,引无限感慨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望月怀远(张九龄)、山居秋暝(王维)、月下独酌(李白)、自河南经乱……因望月有感……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白居易)

诗歌的境界

4

游仙:张开想象的翅膀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天上谣(李贺)

诗歌的想象

3

咏怀:心中块垒因何解

将进酒(李白)、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无题(李商隐)

抒情的方式

3

怀古:怅望千秋一洒泪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咏怀古迹(杜甫)、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典故的意义

2

 

唐五代词

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

绮丽香艳

3

北宋词(一)

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张先、柳永

温润和婉

3

北宋词(二)

晏几道、黄庭坚、秦观、贺铸、周邦彦

典雅清新

3

东坡词

苏轼词四首

别开新意

4

南宋词

李清照、岳飞、陆游、姜夔

寄慨遥深

3

稼轩词

辛弃疾四首

龙腾虎掷

4

 

  

总之,课程范围、时间分配、内容、教学侧重点、教学策略等是课程发展赋予教师的一种职责,教师只有具备了课程意识,才能理性地、灵活地和富有创造性地进行这样的决策,才能切实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语文课程的效能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