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语文教研 >> 课改信息 >> 正文
课改信息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2013年10月02日 20:51 语文 点击:[]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巢宗祺

 

问: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这次高中新课标提出了三条基本理念。两者第一条都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内容,请问这是如何考虑的?

答: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教育发展的前景,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按一般的理解,“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此次课程改革,许多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采用了“素养”一词。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均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突出地位,《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总目标中也提出“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

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还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至于大家为什么不用“素质”而用“素养”,可能是因为“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

语文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说它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一般都能接受,要说它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特别是“思想观念”,可能有人觉得不好理解。

其实,在新旧世纪之交,在众多国家的文件中,对课程目标的调整,都是既重视知识的更新,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要求。有不少学者特别强调“态度和能力”的发展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丛书中,有S·拉塞克、G·维迪努著的《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其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按照惯例,学校在安排教学过程时总是依据一种传统的教育目标三级层次。这种三级层次优先重视获得知识,在确立三级层次的地方,考试和会考仅仅是评价所得知识数量的依据。如果把十分复杂多样的过程简化,我们就可以按照学校教育目标层次的颠倒形式表现出行为培养的新趋势:

对这一简要示意图需做些说明和补充。新的三级层次绝不忽视在各层社会生活中传播的越来越多的信息,它与科学自身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生活产生的作用协调一致。现在人们知道,具有坚实行为素养的人(关心变化和革新,有批判精神和团结精神,富于责任感和思想自主的人)更适合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和文化知识。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确立的共同培养目标中既有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把这些要求与以往的大纲相比较,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时代的进步、认识的进步。高中语文课程是否要充分体现这些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和能力要求呢?有人对此存在两个忧虑:一是担心语文课承载过重,削弱了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二是担心语文课回到极左时代的泛政治化状态。应该说,实现这些目标是所有课程的共同任务,也是全部教育工作的共同任务,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专设一门课程去实现上述共同目标。语文课程有自己的特有功能,但不能也不应该回避这些要求。如现行的语文教材多以选文为主要内容,选什么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作一种文化选择,构建一种理想文化,这必然受价值追求的引导;如何解读这些文章,涉及对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再认识。在讨论文学作品、评价文章水平高低的时候,往往涉及思想观念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陈腐,而不仅仅是单看其构思、布局、语句。有人说语言是文化的化石,不无道理。词语和各种表达方式中蕴藏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积淀,既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包括思想观念文化。要准确深入地理解他人的言语,往往需要透过语义的表层,透视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要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首先要有个好文风,同时少不了要为词句斟酌花一番工夫。要能在习以为常的说法中发现品位、情趣、情感、态度、观念的意蕴,寻找恰当的表述,自然离不开富有批判性的思维品质,当然也涉及人的知识视野。可见,评价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会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人们憎恨极左时代语文课程的泛政治化,主要是反对那些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损害广大人民利益的价值观和“思想教育目的”。而先进文化的建设任务相当艰巨,语文课程改革要坚定地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同样需要胆识。当然,语文课终究不是政治课和文化课,其差别不仅是学习内容的不同,还要求在听说读写的学习活动中,更多地以渗透、涵泳、熏陶等方式实现上述共同目标。

这一次课程改革中,各学科都不是仅仅把目标锁定在纯粹属于本学科的知识、能力的范围内,而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设计综合的培养目标,这也是近年来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课程改革的总趋势。无论是从语文课程的特点还是从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语文学科需要一个新的核心概念,用以综合比“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更加丰富的内容,“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语文教育,关系到学生当前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关系到他们的长远发展。千百篇优秀诗文,虽然不能直接生产出物质产品,但是能产生无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启迪人生的智慧,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动力和创造潜能,能使人激发起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进而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也能鼓舞起对人类进步事业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语文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或者说语文素养所包含的内容,从语文学科来看,有的是专门性的,有的可能是边缘性的、和其他学科交叉的。但无论这些内容是专门的还是边缘的,其根本目的既要关心学生眼前水平的提高,又要着眼于他们的终身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应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体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和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全新要求。

问:第二条基本理念谈到了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能给我们具体谈谈吗?

答:高中语文课程从语文的功能和人的主要行为取向出发,围绕三个方面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人的行为取向常常是有差异的:有人注重实际功利需要,有人偏好在形象感受、过程体验中获得精神满足,有人乐于不倦地追索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因果联系,当然也有人将这几个方面结合得比较完美、发展比较均衡。高中语文课程为学生的全面素养考虑,要求学生在这些方面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这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有侧重地发展。

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比,高中语文课程有必要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高中学生应该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高中语文课程建设中,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必须考虑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联系,包括当前的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基本需要;二是课程实施途径,要注重设计并开展应用性强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言文字的应用中,有的人不但能准确领会他人的意思,而且能恰当、简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有的人对别人的言语往往抓不住要领,自己表达时也常常词不达意,甚至错误百出。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另外,还有一个态度、作风的问题也需要重视。有的人在阅读、交流中粗枝大叶,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注意准确全面领会他人的话语;有的人说话、写文章马虎随意,使人不得要领;有的人表达自己思想或者转达他人话语时,用词不当,传递错误信息,可能耽误大事,也可能伤人感情。因此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受到审美教育,而语文课程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渠道。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体味到语言美、书写艺术美、作品中的形象美和情感美,等等。高中语文课程有必要突出这方面的教育功能。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有的学生生活单调枯燥,长此以往,会成为机械的人、乏味的人。因而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是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发展,要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康情感、富有生活情趣的人。高中课标重视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要帮助他们意识到客观世界、精神世界处处存在美,学习、工作、生活处处需要美,时时注意把实用目标、科学规律和审美要求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在学生可能接受到的文化产品中,还有不少低级趣味,甚至有害的东西,我们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打好底子,提高文化品位和鉴赏能力,增强追求美的意识,提高发现美的能力,学会识别和抵制低劣丑恶的文化产品和现象,学习对美的表现和创造。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探究学习,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更是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列为重要内容。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探究意识,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是时代赋予的任务。当今社会,大至国家,小至个人所处的工作群体,要能赢得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必须依靠这大大小小群体的创新能力,群体的创新能力来自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个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需要大批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培养、提高探究能力,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人在接受教育、接受环境影响的过程中,完全有可能而且也应当发展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创造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文化,真正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文明人。高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已逐渐成熟起来,自我意识和创造欲望正在增强,而且已经具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最基本的认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口语与书面语的语感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具备了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发展探究能力的条件。所以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和其他课程一起,从本学科适合的角度,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倡导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首先需要转变观念,下大工夫改变长期以来习惯了的单纯接受学习的方式,大力开展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增强探究兴趣,养成探究意识和习惯。二是要了解探究学习,逐步熟悉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开放性的,有的问题可能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鼓励学生去寻找答案;有的问题可能别人已经有了解释、有了某种科研成果,但是教师可以不把已有的答案提供给学生,而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不管探索的结果跟别人相同还是不同,最有价值的是探索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过程,摸索探究方法。这种学习注重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且还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问:第三条谈的是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共同性与多样性问题,老师们该如何认识和处理呢?

答:高中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首先要有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达到所规定的课程目标。这就是说,高中语文课程建设,必须坚持“共同性”和“基础性”。

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到了高中阶段,个性的差异、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以及语文学习基础的差异,明显增大。事物有差异是正常的,并不是坏事,事物的多样性、人才的多样性就是由差异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差异,支持学生有差异地发展;面对具有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高中语文课程不能将课程内容和目标只作简单划一的规定。一种统一的教材、一张统一的试卷、一种统一规格的课程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以及多样化地发展创造条件,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增强“多样性”和“选择性”。

为了实现“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的高效统一,必须建设起新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机制。

各地区、各学校情况不尽相同,有些学校之间甚至差异很大,所以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选修课程的建设中,应该仔细分析自己的条件和可能具有的优势,确定本校优先考虑的选修课程模块,先建设起一批选修课,满足最基本的需要,以后再创造条件逐步增设选修课,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高中语文课程体系。

高中语文课程对教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一位教师只会上必修课是不够的,还要准备开设选修课,有可能的话要能开设多门选修课。所以,教师需要加强进修,选择某个方面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不断提高业务素养和专业化水平。

高中课程的建设,更要用好课程资源,以适应课程的多样化的发展。原有的资源,单靠一个学校的条件,很可能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要多方开发课程资源,并在学校之间加强沟通和互补。教师的一种特长也可能成为一种课程资源,所以应该鼓励、支持教师发展特长。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课程的实施也富有弹性,课程具体开设的情况可以因校而异,将来各地呈现出来的高中语文课程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会不时遇到新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因此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应该能够随时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课程结构比过去复杂,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需求又是复杂多样的,所以必须制定恰当的措施,保持既灵活又稳定的秩序。改革高中语文课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将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为了孩子,为了民族,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往直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