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思考
江苏常州武进区三河口中学 卓立子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基于“实践”的“设计”应该是一个“以学定教”的教学设计的过程,它的价值基点立足于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行为的转变之上。这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最现实的问题。
课堂教学基于“实践”的“实施”则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的过程,它用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建立来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这种目标是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的最重要的理想。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实践 设计和实施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基于“实践”进行“设计”和“实施”的思考和阐述。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基于“实践”的“设计”是一个“以学定教”的由语文课程文本走向课堂教学形态的设计过程,它在设计过程中探讨教什么(分析语文课程内容即教教材或者用教材教)和怎么教(全面思考课堂教学中的要素,特别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要指标)的问题,因而,它不是教材文本浅显知识罗列的初始自然形态(平板地呈现教材),甚而也不全是经过设计形成文本(即便是所说的“精品教案”)的“艺术”形态,它只能是也必须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实践发展方向的教育形态,并根据教学过程中条件的变化可能进一步发展的教育形态。它强调的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可实施性,课标条件下实现这种可实施性的价值基点应该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之上。课标可以说是当前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学理想,一个时代的教学理想就是这个时代的教学目标,而实现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学定教的教师的教学设计行为应该是基于学生这一具体教学对象的性质,把学生作为主体、把语文课程的知识体系作为选择客体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呈现出的最理想面貌应该是使语文课程知识在教学设计行为作用下成为学生本身内部本质的外在表现。这种语文教学设计行为是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实践实施的基础。
课标条件下语文教学过程基于“实践”的“实施”则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的实施寓意学生的学习实践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学生的学习实践是表达和陈述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方式,它主要探讨的是学生“如何学习”和“用什么学习方式”学习的问题,正如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所说,这种学生的学习实践“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它着力于学生语文学科学习习惯、语文学科思维的培养甚而是学习理念的建立,因而这种基于“实践”的实施过程绝不能是固守规则和程序、按部就班的经验型肢体活动式的形似一团热闹的课堂学习过程,即教师“教念”和学生“跟念”式的用教师权威统治课堂的学习过程,它应该是以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建立来实现语文课堂教育目标的一个特定的过程。
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去选择和呈现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以学定教”的“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实施”最根本的无可置疑的出发点,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根据实践需要用教学设计的流程来引领教学实施的顺序。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语文课堂设计表现的是我们课堂教学想要达到的目的,课堂实施则体现了我们达到上述目的的相应手段,因此,我们坚决拥护从实践角度出发去选择和呈现语文课程内容的观点。温小军先生认为语文课程性质应该“变认识论中的本质主义思维为实践论中的实践思维,立足于语文学科动态的教学实践过程”;曹明海、赵宏亮先生从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角度出发说得更直接“语文教材是以文本形式构成的‘教学内容’的载体,它以特定的结构方式呈现教材编者对‘教什么’与‘学什么’的构想和设计”,教材使用者可以阐发出教材文本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的存在形态。“一是形式层━━教材文本构成的“语体形态”,即由语言组合而成的语音、语段、句群到篇章结构及其整体营构的持续和形态。二是再现层━━教材文本展现的“语象世界”,即教材文本语言构出的物象与事象、场景与画面、气象和景境等。三是表现层━━教材文本内的“语义体系”,即教材文本负载的情感和理思、精神和思想、灵魂与生命,也就是教材文本的深层意蕴。”这样的论述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为我们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了的“极为有效”语文知识体系,这个体系是“教什么”和“学什么”植根的最基础的土地。我们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必须立足于这一“极为有效”语文知识体系,在基于 “文字━文学━文化”顺序或者反之“文化━文学━文字”顺序三个层次探求的实践上构建课堂设计和实施的流程和顺序。
如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阙的课堂教学实践设计和实施可以采取“1、2、3”或者“3、2、1”的流程和顺序进行。
1、呈现文本的语体形态。
(1)面:湘江橘子洲头的寒秋风景。线:万类景物。点: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物。体:由天上到地下,由近前到远方的一个立体空间。
(2)事物的写作方位与顺序等。由远及近,由天上到地下,由静到动等。
(3)事物的色彩。红绿分明,天空高远。
2、再现事物的语象
事物的特征。一幅生机勃勃,雄奇壮丽,色彩绚烂的湘江秋景图。
3、挖掘作者的内在情感。毛泽东主席情感,应该是由看到一片生机勃勃,雄奇壮丽,色彩绚烂的秋景时的激动、自信到“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追问时情绪的深沉变化。
由教例我们可以得出“以学定教”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实施”基于实践的两个策略。
1、语文课程知识体系是许多客观因素,如字、词、句、点、篇等由小至大、由点成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组合、融合而成的语言系统,我们的语文课堂设计和实施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探究这个语言的系统,或者说是围绕着语理(语言的规律),充分注重个体体验,通过学生群体体验的碰撞交流,在实践过程的生成中,实现对语文课程的真正教学,这在语文课程有所缺失的今天是一个比较可靠的选择。
2、语文教材的知识体系负载着较为深沉的意义空间,内在意蕴,精神能源。例如苏教版教材高中必修“阅读与欣赏”课程就以“精神内涵”为主单元组分出了“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珍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慢慢走,欣赏啊”、“直面人生”、“世态百相”等22个专题,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情理)的提高,让学生在“情理”的探究生成中细细揣摩文字的魅力。正如王荣生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引领学生在情感和文字中走个来回”。
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主要面貌、让学生的学习实践成为课堂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在课堂实践设计和实施中形成学生“以学为中心”的语文学习方式。
基于实践进行的语文课堂“设计和实施”除了思考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它目标指向的是学生“怎样学,用什么方式学”(形成了普遍的学习方式)的问题,学习方式就是课堂的实践实施方式,学生掌握了学习方式,也就掌握了学习的技能、方法、策略、态度等。这种方法论上的学和学以致用是对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真正的理想构建。
基于“实践”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语文课堂要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用基于实践的设计引导基于实践的实施,课堂的实践设计要力图吻合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的实践实施要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展示出来,在课堂实践设计和实施中形成学生“以学为中心”的语文学习方式。试例举一二。
1、整体把握文本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做法如下。
(1)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之中感受和感悟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概括”、进行“信息提取”、进行“思路”分析、进行“语言板块集聚”,用这样的方法将学生引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多角度整体赏析的方法,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引入课文,在欣赏课文不同角度的美点之中,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整体理解。
(2)用设置“主问题”的方式,给学生以“抓手”,让学生在“抓手”的导引下通过阅读文本得到真正深刻的阅读体会;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让学生在自由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与理解;用“探求”、“发现”作为教学要求,用组织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作为手段,在探寻、交流、讨论中整体理解课文。
(3)分析提炼课文的写作模式,在分析提炼之中发现课文构思与写作的奥秘,并以此作为学生构思写作的范本;用读文写文的手段,或对课文进行创造性改编,或将课文进行有特定要求的缩写,以牵动学生的思绪,在课文内容的“再表达”中达到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以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为例,我们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整体把握文本的学习方式的设计。一如提炼出关键词“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进行了主问题的设计,对整篇文章进行了鸟瞰俯视;二如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和臭名昭著的昏君动荡时代,配置一定的教学资源,引导对问题的探究,实现对文本的全面理解;三如学生谈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和感受,联系学生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不仅从结构上对文本进行整体梳理,而且在情感上也与文本进行整体对话,明晰本文论述的中心问题;四如提炼本文的写作模式,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进行写作训练和教学。
2、把“吟诵”作为文本阅读学习方式的尝试。
把“吟诵”作为文本阅读的学习方式,就是“吟诵”成为了课堂学习的呈现形式,“吟诵”是课堂实践体验活动的展现面貌,“吟诵”既是课堂学习的过程也是课堂学习的结果。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要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吟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吟诵,在吟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理解为“吟诵”服务,“吟诵”既是学习的主要手段和过程,也是课堂教学的结果,理解只是起其辅助作用的。
其次,用“吟诵”的学习方式探究文本的意义,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把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与对文本的理解连接起来,从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仍以苏教版高中必修一“吟诵青春”模块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长沙》阅读教学为例,教学设计和实施分为两个过程。
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一。
教学设计:配置资源进行初次吟诵。
上片 预置时间:一般现在时(1921-1925)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以及毛主席此时的革命生涯。(朗读前以幻灯片展示)
下片 预置时间:一般过去时,回忆过去,主席年青时的求学经历和革命志向。(操作如前:幻灯片展示)
朗读要求:假如你是毛泽东,说出你那时的心情,并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诗歌吧。
教学实施结果:配置了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时事背景,进行了时间上的程序控制和空间上的恰当转换,并假设学生身份为毛泽东主席。学生就可以初步用声音呈现上片毛泽东主席由看到一片生机勃勃,雄奇壮丽,色彩绚烂的秋景时的激动、自信到“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追问时情绪的深沉变化和下片那少年壮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力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身历其事之感,但学生由于历史知识的短乏,人生阅历的根浅,有很多学生依然难临其境,更难历其事。但我们认为正因为我们教学设计中有了这种期待,学生才能够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奋力以赴。
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二。
教学设计:学生个体吟诵体验和群体吟诵体验的碰撞。
(1)学生之间讨论毛主席的情感,个人出声进行吟诵。
(2)小组成员再次相互吟诵,讨论揣摩吟诵的方法及如此吟诵的原因和如此吟诵传达出的效果。
(3)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全班进行“吟诵”比赛。
教学实施结果:我们的教学设计完成了把“吟诵”作为文本阅读学习方式的要求。学生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吟诵,在吟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毛主席本诗感情旋律的变化,朗读的基本技巧,词中各个语句、字词传达的意蕴都在吟诵活动中体现了出来。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种读法的辨识: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样,精密细化的吟诵传达出了精密细化的情感,我们在吟诵中得以真正感悟到二三十年代青年的豪情壮志。朗读、理解在“吟诵”学习方式的统率下得到了落实,落实结果又有力地促进了“吟诵”活动的深入进行。“吟诵”既是文本阅读学习的过程也是文本阅读学习的结果。
结语: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思考定位于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思考,也许是偏颇的,因为教学设计归入教学过程可能是不恰当的;如此定位当然更有失全面,因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蔚然的综合的系统,它也决不仅仅只包括这两点内容;另外学习方式因不同的文本而定,因不同的学生而变,我无法甚至可以说无力一一论述,只能略谈一二,抛砖引玉。
谨以此向方家,向一线同行学习、请教!
参考资料:
1、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第93页,袁一安译,人民
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2、温小军:《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基点转向━━从学科性质研究到学科价值取向研究》,《语文学习》,2008年第9期。
3、曹明海、赵宏亮:《教材文本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建设》,2008年第10期。
4、余映潮:《整体阅读教学》,《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6期。
5、王荣生:《引子、主体及文章体式━━评窦桂梅执教的〈晏子使楚〉》,《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第2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拙文:《基于本位表述的语文课堂━━高中语文课堂模式构建的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