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历史教研 >> 论文赏析 >> 正文
论文赏析

如何理解和开展学校的公民教育(二)

2010年11月12日 15:23 admin 点击:[]

如何理解和开展学校的公民教育(二)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赵亚夫教授纵论现代公民教育

 

提示:

基于社会科(Social Studies)课程看公民教育的理念。

所辑内容皆选自《学会行动:社会科课程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辑录目的:便于教师们深入探讨公民教育问题;对于历史教师,可由此视角探究传统历史教学的改革出路。

老师们若引用其中内容,望注明著者和出处;若找不到原书,须注明所引网站。

 

一、公民教育是社会科课程的灵魂

 

®公民教育是社会课程的灵魂;民主环境是社会课程健全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责任感孕育于对社会的认识;尝试解决社会问题是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

®社会科课程最重要的组织方式是活动和体验,但这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才运用的教学手段。

(一)民主观念

®民主的观念是现代社会中,人们赖以支撑其道德、行为、观念的准则。民主教育则通过知识、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交融,作用于个人经验之上,并成就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的行为品质。培养合格的公民,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营造一个开放的、可以直抒己见又尽可能避免偏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交流与合作,并养成各种必要的社会生活习惯和技能,学会过民主的生活,树立公正的社会意识

®民主的教育特性,最基本的一条是,它培养有民主觉悟的公民。

®民主是一个不间断的、互动着理解与关爱的社会行为发展过程;民主是一种对最高程度的自由和最高层次的道德的认识,因为它联系着众多种类的共同利益,以及对作为社会控制的因素的共同利益的认识。而社会科教育的使命之一,便是将维系人类共同利益基础的仁慈、人性、公平、自由、和平和正义,固着于人们互为影响的习惯之中。

®民主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品质。在社会科课程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将我们常用的营造“学习环境”观念,深化为营造“怎样的学习环境”),无异是在说营造一个“真实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否“真实”,连带着价值观养成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我们教育的针对性,连带着学生是否愿意去了解这个“社会”、亲近这个“社会”。

®民主不是靠“教”出来的。但是,在一个极为封闭的学习环境中,采用封建的“管、卡、压”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民主的社会生活,更不要说有质量地去参与社会生活了。

®社会科课程的民主理念,在于帮助学生成为有教养的公民,这种教养满足社会信赖关系的健康发展;在于认清我们所拥有的制度如何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及合格的公民应该如何采取行动。显然,社会科课程涵盖的民主内容和追求的民主精神,涉及到学生现实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多个方面,这远非传统的分科课程所能完成。

®民主的教育反映民主社会的特征一个不良的社会对内对外都设置重重障碍,限制自由的往来和经验的交流。倘有一个社会,它的全体成员都能以同等条件,共同享受社会的利益,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生活的相互影响,使社会各种制度得到灵活机动的重新调整,在这个范围内,这个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必须有一种教育,使每个人都有对于社会关系和社会控制的个人兴趣,有能促进社会的变化而不致引起社会混乱的心理习惯。”(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7109页。)

®社会科课程所要求的民主的教育环境,应该宽容和善待每位进入到社会的学生,并使国民们有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意识。

(二)先进文化

®社会科课程作为一门公民基本素质的养成课程,其重点是强调习惯、态度、行为乃至价值观的研习和涵养过程。“养成”,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的双重任务。

® “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认识、社会情感、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

®道德性存在于社会性之中;高层次的道德性发展受制约于知识的先进性;“合格公民”有其社会的规定性。这其中也包含了个人的道德情操和社会公益、公德意识的养成。

®社会科课程中每一个课题都渗透着道德教育。它与传统的思想品德或政治课的不同之处,是将德育目标落实在具体的社会行为上了。因为我们相信,个体社会化是社会和个体的双重需要。

®其处理知识的原则,是围绕公民教育理念(所谓“灵魂”),精选用于理解社会和实践公民理念的内容(所谓“载体”),其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而且特具文化的先进性。其一,文化知识须符合并充分反映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其二,文化知识包含人类文明进程中积累下来的优秀的道德准则和发展智慧;其三,文化知识指导学生实践和反思人们的现行社会行为。因此,以其说社会科重视知识教育,不如说社会科重视输导文明教育。理由是,社会科课程的知识观:重在理解人类和社会的历史发展基础上,确认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的现代价值,特别关注其方法论,对于树立公民信仰的作用;重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增进确认和分析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实践性技能;重在培养把握和决定人和社会各种问题关联性的能力基础上,活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健康的社会态度和价值观;重在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所以,社会科课程中论及的知识,既是充实公民素质的道德力量,又是公民用以回馈社会、参与社会、改造社会的行动资本。概括地说,社会科课程输导先进文化的概念,经过长期的摸索,特别是借助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案,得以相当实在的实施。

®传统的教育,围绕假定的成人社会氛围来设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在教师眼里,学生是袖珍的成人(忽略学生的认识价值)。教师脑海中的未来形象,通常都是目前世界的延伸(多以现代标准衡量过去人、未来人)。也就是说,我们假定,学生将来所需要的生活知识和技能,跟今天的成人所需要的东西完全相同

®社会科课程的教育价值,亦在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科课程公民教育目标中,有关承担责任的公民目标:自己能够确定目标,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能够支配自我行为并使之能够促进自身及社会的发展

®作为民主制度中的一名公民,我们支撑着共和国最重要的理念,其中一个就是公共福利。即社会中所有个人和群体的整体福利。所有公民都应该意识到:民主制共和国的教育意义和目标,在于发展“学生=公民”的智力和道德。

®社会科课程不是传统的德育课程(“句号”总是划在课堂上,每一个主题都有一个终结性的学习目的,总是希望有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恰恰相反,当我们把学习视角伸向法律、环境、能源、政治、群体关系,以及与特定背景中的人们的经济利益、信仰和自由、文化观念等问题挂钩时,社会科的课程触角就一定要延伸到社会。社会科课程所谓“超文本、超空间”的特性,就是这样来的。

®笼统地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公民,从开始上学那天起,学校的所有课程就承担了培养公民素养的任务。但是,面向公民日常生活发展“公民道德”,培植爱、情感和信任所交织出来的良心,以及与整个社会的文明体系密切相关的“法的观念”,都必须通过专门的教育来完成。而社会科课程所包含的公民资格、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和由其反映出来的公民素养。

®对大多数公民而言,这不仅是终身教养的基础,也是个人获得发展和幸福的资本。

®公民教育使“法律”的观念、“道德”的观念和“人权”观念交融在一起。

®以往的公民教育讨论忽略了时代文明的背景,只是关注到狭义的政治学习功能,以至看不到社会科课程的价值,更找不准公民教育的定位。用小农意识办近代经济行不通,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只要论及公民教育,就自觉不自觉地把问题局限在“面对现实”上,将教育的视野无条件地适应于“传统”习惯。于是,我们讲“文明规范和规则”,重劝戒而不重法理,而且是就“高”不就“低”地实践道德理论,以至国民只懂得“大是大非”,而不知约束日常生活小节。至今仍有不少学者在强调“德育课”的功能时,附加给它一个全能的角色。小学生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端一杯茶、盛一碗饭,家长就感动了,教育工作者就满意了;初中生给父母写封信,就叫交流了;还有动辄就给领导们写信、写到联合国秘书长那里,如此“引导”与“教导”成了持久的习惯,我们问过其中辐射的是什么意识、扎根在什么样的道德基础上吗? (出版时,有删节。)

®论及公民素质,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文明的核心”,而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已经被“工作文化”(job culture)削弱得很严重了。随着家庭教育自然空间的缩小,家长工作压力的一再增大,一个完整且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正像濒临灭绝的动植物一样,家长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就剩下了出资一项,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从电视等媒体和小伙伴那里学到东西远远大于从家长那里获得的,而应该从家庭教育中习得的礼仪、礼貌等做人的日常规则几乎没有,缺少“家教”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通病。

®社会科课程也是工业化的产物。针对工业化(包括后工业化)过程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为求学生将来能够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社会,设置整合性课程。没有工业化乃至城市化这个前提,作为认识社会的知识内容与技能,也就不存在了。例如:选民、权利、法制、公民权、社区、人口、环境、规则、秩序、资本、GDPGNP、市场、消费、多元文化、全球化等。(我国把社会科仅定位在减少课程门类,特别是满足农村地区缺少专科教师上面,严格讲,与社会科的课程功能相差过远。)社会科在内容、视角、方法特别是观念上,都是十分现代化的课程。

®公民素质的全民性。公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民整体的文明水准。我们希望自己所处的生活世界是安全、健康、和平、民主且自由的,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没有欺诈、诋毁和罪恶。起码能够在一个大家遵守共同秩序的环境里,彼此之间通过合法契约相安无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应该成为维系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的准绳。

®在社会科课程中,公民素质的最高标准是与民主意识和信仰相关联的。所以有“民主制的生命力,依赖于公民的教育和参与”的说法。

®在以个人自由和公民参与为基础的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教育确保个体公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去“做正义的事情”,这是有秩序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一切权利和自由得以真正实现,也防止政府不必要且不合法地侵扰公民生活,社会科课程还需要寻找个体社会化和社会批判之间的平衡关系比如,如何既教育学生充分发展其个性,鼓励他们对社会提出批判性质疑,又满足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教育要求,以确保社会的稳定。

®群体的实力,无论是就国家之间的竞争而言,还是就团体之间的角逐来说,都建立在个体成员的素质上。引申说,我们欲求怎样的社会文明,就理应奠定怎样的个体文明,而且必须相当整体地设计有效的教育计划。公民素质关乎于所有国民,但为了图其长久且有实效性地发展,就不能不加强学校的公民教育,这是具有根本性的课题。

®社会科课程的枯燥现象,恰恰也是把它看得太政治化了

®蔡元培先生的“平民教育论”,认为那就是公民教育。蔡先生主张教育分为两种,一是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健全之人格”, 一是专门教育,“务养成学问神圣之风习”。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呢?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

®蔡先生的教育理论我们的启示:首先,人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相反,一切教育活动都应当是以提升人之为人为最终目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变成工具,这是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所再三提示的。其次,教育只是完善人本身的手段,教育权也不是一种特权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正常和健康地成长,使受教育者具备完善人格的所有条件,而不是强加或刻意将其有意训练成什么样的人。第三,国民教育只能是普遍性教育,培养个性和群性协调的社会公民是其永久的任务

®我国社会科课程发展艰难的几个原因:首先,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主动的、自发的,而是受外来因素影响的。这个进程伴随着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族运动。其次,中国虽有数千年可以夸耀的教育史,但社会科作为一个舶来课程,向来只有极少数的学者明白其课程价值,更多的教育者,只是把它看成是一种新的教授形式或教学方式。还因为社会科课程与生俱来的民主主义教育性格,与中国固有的政治传统和社会习惯(也含学习习惯)不相适应,致使公民教育缺少社会实践空间和教育实践的余地。再次,社会科作为一门课程从引进之日到现在,始终没有形成稳固的专业研究队伍,所以在其课程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缺乏卓有成效的指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