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二、实施步骤
2005年到2008年是我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为了使新课程顺利推进,特制定下列具体的实施步骤:
1.实验准备阶段(2005年上半年开始)
全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省、市、县(市、区)要共同努力,为全面推广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为此师资培训工作要贯穿课程推进过程的始终。
(1) 培训内容:
① 通识培训。《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有关文件精神;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和课程设置;新课程与教学新理念,包括教学观、教师观与学生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等;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与教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和校本培训的开发与规划等。
② 学科培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整体介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新教材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录像;与新课程标准相关的专业知识;新旧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比较;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比较。
③ 校本课程开发培训。深刻理解新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创新性,探讨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提高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选修课程体系。高度重视新课程资源的建设与使用,积极倡导按照国家规定开发学校历史学习领域的课程资源,挖掘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校际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
(2) 培训的方式和方法
① 岗前培训。2005年上半年,邀请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有关专家、历史教材的编者、实验区的教师,对全省各市、县(区)中学历史教研员和实验学校的高一历史骨干教师进行省级培训;各市、县(区)在开学前针对本地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对各实验学校的教师进行全员专题培训。
② 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师资培训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各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实验、培训、管理、研究”一体化的运行机制。针对有关培训内容,组织专题讲座和研讨,聘请校内外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各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为教师设立论坛,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分析教育教学现象,发表教育心得,激发创新思维,提高科研水平。各实验学校要适时组织现场教学观摩、点评与研讨,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安排不同层次教师外出访问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各实验教师要加强自我研修,自我反思,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③ 专业研修。由于历史新课程在内容的增删和表现形式的变化极大,使我省历史教师的课程理念和专业知识出现一定困难,因此必须建立专业研修机制,委托若干高校,按必修、选修课程的有关重点、难点内容,分别举办研修班,对全省高中各年级历史任课教师分批进行轮训。
2.全面推进阶段(2005年9月-2006年7月)
(1) 健全机制。各地区和各学校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和机制。一是明确工作责任,各地的教研员和各学校的校长要抓好新课程实验的落实工作,为保证历史教学创造条件。二是实行工作例会,进行专题研究、阶段总结、工作布置。三是重视信息交流和资料积累制度,各地区和各学校要积极总结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各教研组要认真开发课例、案例等资料,参与课程建设;四是探讨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督导评估方法,各地区、各学校要对贯彻新课程要求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评估、指导,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修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学生学习评价方法。
(2)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各地区、各学校要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议课;引导教师通过教学,结合地区、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课题研究,争取实现教师观念转变、素质提高上的突破,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式转变上的突破,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上的突破,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上的突破;这个阶段的教师培训应当结合教学公开课进行,也要注重校本课程开发和专业研修方面的培训,为选修课程的开设作好充分准备。
(3) 加强案例研究,积累课程改革实施中的经验。通过典型的课例,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课程、教材的整合问题,教材与学生学习实际有效结合的问题;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以及达成“三维目标”的规律、途径的问题;学习方式变革与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方法和谐统一的问题;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的关系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的效益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主导作用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答问、如何有效答疑的问题等等。
3.全面调整阶段(2006年8月-2007年7月)
(1) 总结反思前两阶段实验的得失,对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层次和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和研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有针对性地调整、部署下阶段实验工作。
(2) 对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提出进一步修改建议;调整和修订《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推进方案》。
(3) 全面启动选修课程。在系统总结实验学校选修课程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对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选修课程的资源开发、选修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学生选课的平衡性、如何指导学生选课、选修课程的评价等问题加以认真研究,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程开发方案”。
(4) 吸收各地、各校教学评价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历史学业成绩测试及学分管理方案”。
4.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阶段(2007年9月开始)
(1) 对各校的课改实验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全面修订、完善新课程推进工作的各种方案、制度、措施。
(2) 积极研究与历史新课程相适应的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实施意见。
三、教学建议
特别强调:新的普通高中课程需要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任务作为
其基础。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结构体系
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和学习模块三个层次构成。与历史科目有关的课程体系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