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雨人”周玮的惊人心算在让人震撼的同时也让我们懂得了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那么这封寄给中国基础教育的来信是不是也让我们在诟病中国教育的同时也反思一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给予了每个孩子应有的赏识呢?
一、 无功利的教育心态
孔子是真正懂得赏识弟子的老师,他赏子贡的辩才、子由的政才;赞公西赤的谦、子路的忠、南宫括的德、公冶长的忍,更爱曾点的潇洒怡然、颜回的淡泊好学……他对弟子的评价从来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
反观现在的教育,无论是考核老师还是评价学生总是离不开一个词“成绩”,总是执着于一个字“分”。孔子没有这样功利的分,所以他可以大胆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而现在我们的教学设计、课程安排、练习选择、作业布置却不得不围绕着“考试能得分”展开,尽管我们也知道这样并不妥,但这是社会的要求,家长的关注,甚至是学生们矛盾着的期待。所以,在这个从小学到高中一切向“分”看的教育环境中,老师想尽办法提高学生成绩,不可谓“不负责任”,然而,或强制、或重压、或重复的建知方式也确实让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抵触心理,甚至丧失了自信和求知的乐趣。
有多少孩子面对考试焦虑畏惧;有多少孩子面对成绩觉得低人一等,前路无望;又有多少孩子在家长老师的“恳切教诲”中只得选择自暴自弃……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初衷,是真的为了孩子的发展还是真的为了学生能得更高分数?如果不改变内在的教育心态还是进行为了“分”的功利教学,那么,恐怕像心算天才周玮被认定为“弱智”一样,孩子们身上再闪亮的光辉也可能被视而不见以致暗淡最终消逝。不改变内在功利的教育心态再多的教学形式的改革也只是隔靴搔痒,反之,还原教育初衷的改革,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尝试也值得被肯定。
二、 不放弃的教改行动
庆幸的是,信中孩子的家长在反思中意识到自己和孩子的问题后,就及时地做出了改变,并不断地在生活中进行尝试寻求改善。这比现实中更多家长面对孩子的抑郁和反叛,选择不知所措的咒骂或默默无语的一声长叹要有效的多。
信中家长这种不放弃的尝试精神恐怕是我们在时下问题多多的教学改革中最需要的。不做出改变就永远不会有改变,不进行尝试就永远不会知道结果。如何在学生的认知速度和教学进度中抉择?如何应对孩子“天生爱学”和“天性爱玩”的矛盾?如何把握好“强压与引导监督”的尺度?……这众多的问题不去大胆地尝试,不断地改变又如何能寻求到解决之到呢?
有句话说“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社会的一大步。”我想,教育教学改革真的需要不断迈小步的精神。时代在不断变化,学生也在不停改变,所以教学改革决不能僵化思想、拘泥模式,因为每个尝试、每次改变的效果或许都会与我们预测的不太一样,因此,我们要随时调整步伐,大胆地迈着小步子在教学改革之路上走向更远处吧!
孙骊
201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