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静
读完这封信,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家长认为学校,是强迫孩子学习”,“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每个孩子”,学校“把100分,第一名作为孩子的学习目标,这让孩子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方式教育目标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而家长这样严厉地批评我们的学校教育的底气,源于孩子在家长对其教育理念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发生了奇迹化的改变的事实。孩子从“我不是学习的料,我不读书了”成长为 “不再叛逆、不再批评指责老师,而是怀着一颗对老师感恩的心去学习”“明辨是非、乐观自信、勤奋好学”的好学生,这奇迹的背后是其家长教育理念的巨大改变。从最初的“不打不成人”到找老师“希望减少作业成绩量”到愿意去“观察孩子的行为活动”,到以“我要学习,我要懂得更多”为话题“开始和孩子有更多的交流”,到以“你懂了吗”“你会解释吗”为目的来“真正认识孩子”,以至最终达到“和孩子一起自我总结,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孩子”,这位家长的成长令人动容。如果没有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就不会有这个孩子的转变。这个转变不能不说是对学校和老师教育方式的极大讽刺。没有经过教育专业学习的家长以其自己的感性认识、亲身实践找到孩子教育的本质,而经过数年专业学习的教师却在一天天的教学中与教育的本质渐渐远离。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学习,这是家长自我改变的经验所得。作为学校和教师我们为达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自己要有主动权。家长认为教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可实际上教师的教学主动权也基本丧失了。从进行教育知识学习的那天开始,教师们都知道“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都知道“不以分数唯目标”;都知道学生全面成长,成人比成材更重要,可是,为什么现在却让一位家长来告诉我们这些教育者这早就知道的道理?是什么让这些深刻于心的理想成了“曾经”?对与自己天天相处的学生的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评价标准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我们又有多少自主权?这封信中家长有句话说得很好,“我们成年人感觉工作业绩一天比一天好,我们不就对自己的工作兴趣更浓了吗?有兴趣后,再苦再累我们不也更加努力工作吗?”,只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工作业绩”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我们的工作兴趣是越来越浓了吗?前两天在《扬子晚报》上看了一篇一位小学教师写的名为《起风了》的文章,很是感伤。此处不再多言,推荐大家看一看。
第二,认定自己不是权威,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人们认为知识有正误之分,任何问题都有唯一正确答案;教师是正确知识的代表,是真理的化身;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因些,教师是绝对的权威。但是实际上,知识不全是非此即彼的是非判断,有的知识是个体的个性化解读;教师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因为学生拥有一定的生活、学习和交往经验,所以他们也是知识拥有者。因此,学习不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所有发挥主动性,通过亲身体会来获得的。所以,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暂时的不理解,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解释。只有教师和学生平等地探讨真诚地交流时,才能充分体现出课堂的民主与平等,才能向学生传达出“学习是终生的,是永远的”的理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有积极兴趣。
第三,教师要做学生的学习促进者。教师要改变以往以讲授来替代学生应有的思考和探索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机会、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信任、自由、平等、温暖的学习氛围。学校和课堂没有了现在充斥的冷漠、威胁、嘲讽,学生没有了不安、焦虑、恐惧和疏离,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充分发挥出来。
第四,要做学生行为习惯和心理发展的密切观注者。在任何一堂课进行时,教师都要认真观察学生先前的经验和课堂上的及时反应,不能只是根据教学大纲预设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上更不能机械地只根据教案进行教学。要密切关注学生,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吃得饱,更吃得好。
我想,做到了这些,应该可以说是“正确对待学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