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主页 >> 教科室 >> 论文园地 >> 正文
论文园地

生物组11-12学年教师发表的文章

2012年10月05日 14:48 教科室 点击:[]

生物复习课,游戏可以有

 

石 慧 (江苏省徐州市第二中学  2210005

摘要:生物复习课历来以提纲总结、做题讲题为主要教学方式。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经历,提出可以用不同游戏的形式上好生物复习课,既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兴趣,又能达到记忆、巩固知识的教学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体合作意识。

关键词:游戏   竞争意识  合作意识  团体意识  答案速递

 

 

在我十余年的生物教学生涯中,每学期都会遇到复习课。复习课一般都是在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往往是一本书,比如《必修一》、《七年级上》等)完成后,利用期末考试前还剩下的几节课进行。这几节课我以前要么就一章一章的将知识框架梳理出来让学生抄写,要么干脆划重点(初中时候)让学生自己背。可是到了毕业年级,所有的课都已经是学习过的,以后的每节课都将是复习课。这时候日复一日的梳理框架、然后讲题、做题就很无趣了。学生一旦失去了复习的兴趣那么每周的生物课还有什么吸引力?好吧,看我加入小游戏,把复习课也上得有声有色。

 

小游戏其实就是比赛、竞争。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能把注意力用于学习的时间称为有效学习时间。如何把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延长,“竞争”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虽然本质上还是为了复习回顾重点内容,但是一旦课堂加入了限制时间的竞争,年轻气盛的学生们就来了劲,比着往下做题——比速度(得熟悉知识才能脱口而出)、比加分(得答出这个知识点才能加分啊)——比着比着,我的复习目的就达到了!(偷笑一个)

 

经典游戏一:一句话,往后传

“经典”什么的,是指在我复习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游戏。

生物其实是个半文半理的学科,要想学好生物,许多基础知识是一定要了解的。基础知识怎么记住呢?我向我以前的英语老师学了一招。

很多年前我上高二的一天,英语老师让我们玩了一个游戏,她拿了8句不一样的英文(内容就是我们正在学的那篇课文里的原话),八个小组各得一句。比赛中只有每组第一个人可以看到这句话,然后由第一个人告知第二个人(考验我们的英文实力了……上面有好多刚学的新词啊……如果你想让他知道就必须把英文说的清晰准确)、第二个人告诉第三个人,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人。最后一人将这句话写在黑板上。比两个结果:一快速、二正确。

那次比赛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而这种方法我也同样可以把它运用在生物课堂上呀。英语老师的目的是让每个人开口说正确的英文,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记住重要的知识点。我会选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句子,字数差不多的同样分为几组,学生要想顺利将它传递下去就必须从前一人那里听到正确的说法——自己立刻记住——并一字不差的告知下一人。最后一人上黑板写出这句话,错一个字扣分,先写完加分,然后进行综合评价。

 

这个游戏玩过几次,学生那个激动万分呀……而且效果很好——全组都记住了,游戏中记不住的也会有人急得在旁边反复说明——目的达到!

 

经典游戏二:答案速递上黑板

“各位各位——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新的游戏”,名字是——答案速递上黑板。

这个游戏要求是那种传统的教室分布坐法,比如教室纵排8个小组,每小组7人。

游戏前要准备一组选择题,共7题——每小组的每位成员必须各做一题。内容当然就是复习题啦。一般设置为从简单到难。

把这组选择题印在相同的8张纸上分放在每小组第一人的桌面上并反扣。

游戏开始口令发出后,每组的第一人做第一题,做完后将纸传给第二人做第二题。以此类推。到最后一人做完时他将到黑板上依次把全组答案抄写在本组对应区域中。按游戏的完成时间以及答案的正确率综合评分。

这个游戏目的在于把全组置于与别组竞争的状态,由于每个组员面对的题目都是不同的,如果别人代替自己答题会扣很多分,因此游戏的完成比较能体现各自的学习实力和全组的综合水平。

 

经典游戏三:两方实力大比拼

  这个游戏我曾在以前的一篇文章《善于借鉴,有效提高教学水平》中推荐过,最早来自一位地理教师在市评优课上的创意。

他把教室左边和右边的学生分为甲方乙方两大组。问题由评委同学提供。教师负责计分(就是黑板上划“正”)。每方的学生听评委读完问题后就可以站起来回答问题,不用举手。若答对,自己一方会加一分,答错则不扣分。

这是我用的最多的一个游戏,不光在生物复习课上可用,就是带班主任的每学期也都会选一节课作为各科复习的测试课、比赛课。在这比分交替上升的激烈竞争中,就算是原本生性拘谨的学生也会逐渐气氛感染而发挥出答题的潜力。那些活泼的同学更是成为自己阵营中的英雄,凭实力替己方不断加分。很多同学的集体荣誉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竞争意识显露出来,生物知识一下子就成为他们的学习目标了!

 

经典游戏四:综艺节目入课堂

打开电视,随意调一些频道,你总是能看到各种综艺节目。一些益智类、完全比拼知识实力的节目如《幸运52》、《开心辞典》等很受大众欢迎。我也深受启发,准备了类似综艺节目选题式的课件。

事先设计的课件上有很多题组,每一题组设计10道小题,难度呈坡度逐渐增加。组与组之间难度相当。每个题组都起个名字比如“勇气”、“智慧”、“善思”、“勤奋”、“正直”、“诚信”等,想怎么起都行。然后做好链接统一放在首页。

由每组排头来选择题组链接,全组依次答题,答对一题加分,答错扣分。全组为一个成绩努力,相当考验合作性。

下面是我在教初二时用过的一个复习课件的部分内容图片:

 

          

 

经典游戏五:一分钟默写

“请同学们注意,书翻到第89页,第二段开始看起。要求一分钟后合上书,将你看到的内容默写在课堂本上。现在计时开始——”

别小看这小小的一分钟时间,有的学生可以记住三大段的内容呢——这也是锻炼记忆力的一种方式。如果看的内容同时又是生物的重点知识内容,顺便还复习了生物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经过多年学习,很多学生对于记背知识显得疲惫又无奈,他们也会在考前抱佛脚背背知识,但那是一种被迫。而且如果没有时间限制,大部分人的效率会比较低。可是如果把这一切放在课堂上,以游戏的形式来复习,一是有时间限制,让他无法浪费时间;二是培养了竞争意识、三是团体合作意识。一个人的成绩他自己可能已经不在乎,可全组的成绩是绑在一起的,孩子们潜意识都有集体归属感,如果涉及团体利益,作为成员的他就必须得竭尽全力的拼搏。

    如此看来,生物复习课,游戏可以有。

 

 

 

 

 

浅谈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徐州市第二中学 石慧 221005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活动当中,通过增加探究性实验的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综合能力和学习兴趣。本文从生物实验教学的功能和意义入手,对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思路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突出生物学科的特征,强化探究性验教学,从分发挥实验教育功能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共识。帮助学生学会探究,同样是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中重要部分,是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体验目标的辩证统一。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改变高中生物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复性联系、被动灌输的学习方式,引导和倡导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参与和体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方向之一。

一、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功能分析

探究性实验不仅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常用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同样是学生学习最有效学习方式。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十分符合高中生认识世界,认识物质的规律,探究性实验过程当中的很多因素都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新知识,探究性实验能为高中生形成生物学基本概念以及基础理论提供感性认识素材,可以帮助高中生进一步巩固生物知识以及生物实验技能;可以培养高中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进一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正因为高中生物探究性生物实验具有如此广泛的功能,所以在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探究式实验教学,在课堂中充分挖掘探究性实验多层面、多角度的教育功能,依托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培养和引导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探究性实验设计在教学中的意义

由于传统教育过于注重教材和书本知识,使得教学被淹没在一般的科学知识的单方向灌输之中,有限的生物实验也变成了知识的简单验证和再现。探究式实验的认识普遍存在一定的误区。我们应该认识到,实验探究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在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化,探究性实验设计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通常指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拿出相应的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并最终得出结论。探究式实验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高中生依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在教师启发下,相对独立地设计出各种生物实验方案,从而成功地解决实验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兴趣和成功的喜悦,无疑是推动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同时要具备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因此有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科学态度的培养及形成。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1、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基础在于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出:实验教学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以及经验为基础的建构过程。课本中的实验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学生进行其他探究性实验的基础,虽然当前的高考已经不再有过多直接的课本内容,但高中生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的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以及处理实验数据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做出实验假设和方案的能力均都是通过实验学习获得的。脱离课本实验的讲解以及练习,学生的实验能力根本不会形成,因此我们可以说课本实验教学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础。

2、要高度注重课本经典实验,通过展现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设计思想的理解,进一步挖掘经典实验中的科学思想。一是在经典实验中的设计思想。例如孟德尔的基因遗传规律研究的经典实验,深入揭示了实验设计思路:即观察现象到提出问题,再到假设推论,再到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二是经典实验中的思维要素。例如在噬菌体侵染细菌遗传物质的著名实验中,为验证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其设计思路是将病毒的DNA和蛋白质分离,然后再单独地观察DNA作用。三是经典实验中研究方法。在经典实验中,依托启发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经典实验学思想,加深学生探究性实验设计思想的理解。

3、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递进性。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是老师对所提出的问题在课堂结构上总体规划的一个过程,也可以是高中生依据自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以及技能,灵活地对所提出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可以看做是进行实验探究十分关键的一步,决定着探究的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因为高中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具有不成熟性,决定了无法完全成为独立的探究个体,如果完全让高中生进行纯探究性的实验,他们可能产生必束手无策甚至是盲目探究,最终可能造成实验上的混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纯验证性实验到纯探究性实验,其间可以有过渡阶段。可以实行渐进式探究性实验教学,即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局部的定向的探究,逐渐的进行定向与部分自由探究相结合的探究性实验,再进行纯自由探究性的实验。在渐进式实验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力求有助于学生的探究。

4、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应遵循渐进,避免一蹴而就。在指导学生提出假设以及设计实验时,必须要和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同步。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假设到验证,到再假设,在验证的螺旋上升过程,在最终得出直至得出最终结论。学生的认知也要遵循此规律循序渐进不断进步。

5、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要注重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在学生心中,老师和教材具有绝对权威性,这种迷信式认同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不利的,为此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学生的探究意识,不迷信教材和老师,敢于想权威挑战,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结语:探究性实验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态度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于生物的情感;转变学生的生物学习方式,即实现由原来的接受学习向主动探究的方式上的转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成绩。

 

 

 

 

 

“小材料,大帮手”

——谈我的一点教学收获

Small materials, big helper

——My teaching harvest

 

石 慧 (江苏省徐州市第二中学  2210005

 手机:13913475772         Email[email protected]

 

摘要: 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经历,提出了可以应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上的数种小材料。这些小材料既简便易得,又灵巧实用,方便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点的掌握。

关键词:小材料  黄绿拉练 彩色曲别针  纸条DNA 彩色粉笔

 

在我的教师生涯中,经常有机会听各种精心准备的课。那些充满智慧的精彩创意,经常能带来教学上新的启迪。我的一点收获是:一堂有意思的生物课上,许多有用的小材料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忍不住为之喝彩。

除了常规的多媒体课件外,我自己上课是很喜欢使用这些小材料的,不管是听课借鉴的还是自己发明的,总之都能在我的课堂上大显身手。这种经验积累的多了,忍不住就要选取一部分飨以君。

  

 

1.   小材料:黄绿拉链

图片: 1    2

课堂用处:模拟DNA的半保留复制

具体发现过程:

一次去一中听课,课后在教师办公室看到桌上放着一袋子拉练,拉链有黄色和绿色两种(图1),还有少数几个是一边黄色和一边绿色拉起来的混合色拉练(图2)。不用他们多言,学生物的人都会立刻明白这是干什么用的——真是天然的好教具,用来讲DNA半保留复制的那部分内容最合适了。一副拉练由左右两条组成,就好像DNA的双链结构一样;拉练咬合在一起,好像DNA的双链通过氢键相连。

DNA的复制方式是很特殊的半保留复制——复制时两条母链解旋,每一条母链作为模板各自配对出一条子链来。当新生的子链与母链再次螺旋起来的时候,两个子代DNA就诞生了,每一个子代DNA中都包含着原来DNA的一条母链。

用一副黄色拉练表示亲代的DNA分子,拉练拉开表示解旋过程,每条黄色拉练会和一条绿色的拉练重新合成一副新拉练,代表复制过程。结果每幅新拉练都由一条黄一条绿组成(图2),体现了每一个DNA分子都由一条老链和一条新链组成。很形象的展示了DNA的这种特殊的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2.   小材料:彩色曲别针

图片:  3       4   

5   6    7

课堂用处:模拟染色体结构变异

具体发现过程:

也是一次听课,关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那一节。

那节课的亮点是授课教师发给每组同学两串彩色曲别针,每串由8个不同颜色的曲别针连缀在一起,两串曲别针的颜色顺序是一摸一样的(图3)。

教师简要说明每串曲别针代表一条染色体,染色体的结构可能会发生什么改变呢?她请每位学生都随意对其中一条做简单改动,于是有的学生把顺序做了调整、还有调皮的男生从一条上取下一小段加在另一条的上面。

然后她让几个小组的代表依次向全班展示了自己改动后的曲别针串,并在大屏幕上投影出原来的样子,由其他同学来找不同,这样学生很有兴致的找出了那些改变,其中就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中出现的那几种——缺失(图4)、重复(图5)、倒位(图6)、易位(图7),在对比了书上结构变异的几种类型后,学生也很容易的掌握了这块内容。

 

3.   小材料:纸条DNA

图片: 8

课堂用处:模拟重组质粒的过程

具体发现过程:

现在想想一中的讲课总是在教具上别出心裁。因为这种纸条DNA的雏形也是在一中听课见到的。后来我就在自己上课时候略加改进,用起来很是得心应手。

那一节课是讲“基因工程的过程”。基因工程中相当重要的一步就是重组质粒。它包括目的基因和质粒的切割,以及两者的连接。

我事先准备一白一黑两条纸带子(图8)分别表示目的基因所在的DNA片段及质粒(本质也是DNA分子)的片段,上面的碱基序列印清楚。

提醒学生手中的剪刀表示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它只识别特定的序列 并只在GA之间切开 磷酸二酯键(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在上一堂课已经讲过,这样稍稍一提,学生就明白了)。

“那么,你手中的两条DNA片段上有几个EcoRI的切割位点?在加入EcoRI后两条纸带将变成怎样?”

学生以两人为一小组合作,将目的基因及质粒中的特定序列按特定作用部位剪开,由于我设计的白色纸带中有两个特定切点,因此学生在剪刀操作后就得到了一片切割下来的目的基因。同时质粒也被切开成同样的开口(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会切割出相同的黏性末端)。

而加入DNA连接酶(用透明胶带代替)后,切下来的目的基因又与质粒连接起来成为重组质粒。每组学生都顺利得到一条中间嵌着一片白色(表示目的基因)的黑带子(表示重组质粒)。

这样,通过简单的手工制作,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重组DNA的过程。

另外,这个方法还可以检验学生对于DNA连接酶粘合点的了解,有的学生会把透明胶带粘在碱基对之间(氢键处),应提醒这是不对的。

关于课堂实践了纸带DNA法后我还有一个改进的构想,就是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不应该用一样的横线。如果都用横线,学生只要剪开,哪怕剪错了特定位点也仍能对上,而用弧线和三角代替横线表示两种碱基对,就能实现真正的黏性末端各有不同,产生“只要剪错位点就对不上”的效果。

改进后效果图局部:

 

4.   小材料:彩色粉笔

图片:9   10  

11    12

课堂用处:模拟 染色体组、二倍体等

具体发现过程:

前几天下课的时候有个学生跑来问染色体组这个概念,于是随手从粉笔盒拿出了两支红粉笔、两支蓝粉笔、两支黄粉笔、两支绿粉笔(图9),声明用这些代表一个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要求学生各种颜色各取一支。学生立刻拿出了一支红、一支蓝、一支黄、一只绿(图10),我把它们拢在一起告诉学生它们就是一个染色体组,就像一个小小的代表团(图10)。然后问学生它们有何特点?学生说第一囊括了各种颜色,第二每种颜色没有重复的。OK,染色体组的概念搞定了。第一囊括各种形状的染色体,第二没有重复的形状,(携带所有遗传信息,且互为非同源染色体)。

 

关于染色体组另外一个常用的道具就是扑克牌,一副扑克牌中有四个A,四个2,四个3,四个4……每种数字各取一个,取出一个A,一个2,一个3,一个4……一直到K,这就相当于是一个染色体组。当然顺便还可以问一下学生这副牌表示几倍体?(四倍体)来加上多倍体的概念。

 

其实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用一张揉皱的废纸能模拟有很多沟回的大脑,展开能让人意识到其实大脑有沟回是为了方便容纳更多的神经元,从而能建立更多的条件反射。再比如用教室的门模拟心脏瓣膜,单向开闭,使血液只能单向流动。等等。

      随着多媒体在城市的普及,一个精心制作的课件,往往带有视频、图片、声音等,这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趋势。可是这也使很多教师逐渐变得完全依赖了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忘记了其实生活中也有许多随手可得的小材料,远比多媒体来的经济简便,而且教学效果也不差。

所以说:小材料也能成为教学的大帮手哦。

 

 

 

 

 

善于借鉴,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石慧  (江苏省徐州市第二中学   221005

 

摘要:各科知识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借鉴的同时还需要对自己教法时时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本文叙述了笔者几个借鉴的小例子。

关键词: 一分钟   比赛   三最法   叙述方式   甲方乙方

 

应该说我是一个喜欢借鉴的人。作为教师,经常有机会听到不同学科的课,或是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除此之外大部分人还会通过书籍或网络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借鉴的好时机呢。

比如听课:听本学科的课时,多注意的是教师对课题的解析和如何化解难点、突出重点。而听外学科的课时,却倾重于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学生的管理。我就经常从外学科的课上借鉴一点东西,稍作改动就成为自己课堂上的东西,感觉效果蛮好。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说与君分享。

 

1. 借鉴关键词:“一分钟”

从教之初,由于身兼生物教师和班主任之职,所以在管理学生方面也下了一番工夫研究,借阅了不少书籍,其中就包括魏书生的几部著作。魏书生其人,语文教师都很熟悉。他是著名的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工作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相信每个初当班主任的年轻人都能从他那里获得一些管理方面的顿悟吧。在他那不胜枚举的管理小方法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他的一套“一分钟读写记背”的训练方法。他在课堂上经常抽“一分钟时间”让学生或朗读或默写或背诵。据他说,再容易分心的人也能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来做事。一分钟就是极短的时间,一分钟内让学生做的事情,学生比较容易感兴趣。时间很短,就可以避免学生跑神,所以这种训练的效果一般都比较理想。经常这样做,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做完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做事速度会越来越快,常此以往学生往往能比以前提高做事(特别是学习)的效率。

刚开始我只是把这一点直接用在治理班级上,后来发现,用在我的课堂上效果也蛮好。

现在我的每节课上几乎都用这一招。“下面这10道选择题给你3分钟时间完成”、“第32页第34两节课文,请2分钟内看完”……等等。

据说绝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在一节课的40分钟内随时都能全神贯注的听课的,所以与其让学生茫然跑神,不如就在很短的23分钟时间内让他做完重要的事情。对于再活泼好动的学生们来说,在23分钟之内集中注意力也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2. 借鉴关键词:“比赛”

这也是跟老师学的。在无限崇拜老师之后,居然有了一次机会可以与名震大江南北的魏书生零距离接触,这可令我兴奋不已。魏书生是全国巡讲式的来到徐州,在演讲之前先上了一节语文课给大家观摩(语老师嘛)

这时可别说隔行如隔山,隔行听课就是要找能借鉴的东西。果然听课听出了个收获。那节课是给初二学生上的,讲的内容却是高二的一篇著名古文《硕鼠》。魏书生果然不同凡响,一节课话很少,连板书都是学生写的,但在他的鼓励下两大组学生却以比赛的形式记背出了《硕鼠》全篇。一大组背完另一大组背、男生背完女生背。呵,一节课下来,这《硕鼠》还真记住了。

作者简介    姓名:石慧   出生年份:1977   性别:女   职称:中教二级   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利用少年人争强好胜的心理,要求将一篇从没见过的古文先比赛背下来,不错。我也可以效仿啊。平时上生物课记背概念是非常多的,我也发现了。于是乎,就用比赛的方式激励他们进行。我常常在每大组中各挑一代表来记背概念,事实证明这方法实在不错。

 

3. 借鉴关键词:“三最法”

学外语的人都知道,“三最法”是外语学习大师李阳先生的发明。他认为人在学习陌生外语的时候,应用三最法——最大声、最快速、最清晰脱口而出,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口腔肌肉适应陌生的外国发音。

这也能借鉴?

当然。虽然生物课上接触的都是中国汉字,可是有很多词儿学生可能都不熟悉,比如“茎的结构”一节吧,学生会一下子接触到大量专业名词:韧皮部、木质部、形成层、韧皮纤维、筛管、木纤维、导管、维管束等等。对老师来说,专业范围内的名词,已经好熟悉啦,可是大多数学生可是从没听说过的。因此在上这节课时,学生往往对这些名词反应不过来,说也不能一下子脱口而出。怎么办?可以借鉴三最法嘛。

我在类似时候总会先把这些新名词集中一起,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读出。怎么叫最快呢?一口气之内读出呗。

想要在一口气之内读出,必须对这些名词非常熟悉。所以当他可以一口气读出时,这些词学生其实就已经记的差不多了。绝对不会出现“韧什么部”这类还得挠着脑袋想一阵子的断词现象了。

 

4. 借鉴关键词:叙述方式

这是我在一次省级培训中听课借鉴来的经验。这位教师讲的是遗传变异那块,中间提到了一种著名的遗传病——血友病。许多教师在讲解这段知识时为了增加学生的听课兴趣,都会指出“血友病又被称为皇家病,它的始作俑者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

但他用了另一种叙述方式。

“英国有一位女王,生了两个公主和两个王子,其中一个王子生下来就有一种奇怪的病……(简介血友病的病情),另一个则很健康。两个小公主健康可爱,可是当她们长大嫁入别国皇室,生下的孩子中又有几个王子是天生的血友病人……”这样娓娓叙述直到最后才揭示这位英国女王就是著名的维多利亚一世,因为她的后代遍及欧洲各国皇室,因此血友病也就成了专在皇家流行的遗传病。

这种最后点名的方法在《读者》杂志中经常被使用。此法可以让大家一边听一边猜测,可以有效提高听众的注意力。而且会在知道答案后,下意识的回味(这就是复习喽)

“换一种方式讲述”——这个方法效果确实不错。

 

5. 借鉴关键词:“甲方乙方”

不是冯小刚的电影,而是一位地理教师在一次市评优课上的创意。

这位教师把学生分为甲方乙方,其实就是左边的两大组和右边两大组啦。提出要求说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回答。答对,自己一方会加一分,答错不扣分。

这个方法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上课时,有些生性拘谨的学生会被这个小比赛刺激而发挥出答题的潜力。可能刚开始是活泼的同学挑头,但随着甲乙双方分数的攀升、竞争气氛的白热化,很多同学的集体荣誉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竞争意识就会显露出来。

这一招被我借去用在生物复习课上,效果相当不错。学生往往兴奋不已,这时谁的反应快、答得对,谁就会是自己阵营中的英雄。而且下课铃响学生往往都会央求延时(主要想把比分扳过来)或是干脆要求我“下节课接着比!”

 

各科知识,内容各异。但细心些,会发现可以借鉴的东西很多。借鉴的同时还需要对自己教法时时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生物教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