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新课改的一枝奇葩
韩冰
摘要: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越来越重要。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学生采取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倡导新型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中合作学习越来越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合作学习进行了阐述:1、合作学习的意义2、 合作学习的操作方法3、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合作学习 意义 操作方法 问题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型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合作学习进行了阐述: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目前,世界教育的主流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从过去的“学会生存,学会竞争”转为“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研究表明,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全班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普遍提高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而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正是我们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二、 合作学习的操作方法
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学习”,为此,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把重点放在小组学习上。
1、建立课堂学习合作小组
我对学生分组时采取以下做法:⑴确定各组人数,以其中一个班为例,全班共36人,每6人一组,自然分成6组。⑵根据自己对学生成绩的把握和性格上的了解,先以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进行平均分组,暂定各组学生名单,确定组长。⑶召开各小组组长会议,由他们提出对本组人员调换的依据,当然要合乎情理。⑷通过师生协商,确定小组最终名单,而最终小组的确定要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编排小组,即组间成员素质较为均等,组内成员素质差异相对较大,因为这样能使每一个学生从小组活动中体会到每个人的特点,同时,不同观点相互碰撞、妥协、整合,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进行学习。
2、改变传统教学的空间形态
传统的教室座位多为“插秧式”,这样就不利于小组之间的交流互助,而且小组之间的区分也不明显。而6人对座显然可以改变这种缺陷,即“圆桌会议型”,这种空间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更有利于小组学习活动的展开(如讨论,互批作业等),当然这种形式的座位的排定也有其弊端,主要体现在老师在板书时部分学生不方便观察或记录等。
3、适当调整课堂的时间结构
既然以小组交流合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就要给他们留有相当充分的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于是我在课堂上尽量压缩讲授时间,从中挤出10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讲完新课之余,进行课堂反馈训练时,先让学生在组内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最后的答案,当然最后的答案可能会不同,然后再进行二次合作,直至问题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在这样的互助合作学习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4、进行适当的评价
由于存在某些片面的理解,有人认为小组交流合作就是布置问题,然后机械地让学生讨论,我的做法是: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小组评价,评价结果每周汇总,结果上墙。我对小组的评价直接对象不是个人,而是集体(即小组),通过对小组的评价来影响个人,目的是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并煅炼学生对于否定性评价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1、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完全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从而使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流于形式,往往是“虚晃一枪”,就“刀枪入库”,使得合作学习的时间成了一节课中场休息的时间,甚至出现了“现在KTV点唱率最高的歌是什么”等等聊天话题,起不到实际效果。为此,我的做法如下:⑴发现这种情况后,首先找小组长了解相关情况,教给他们如何在合作学习前先布置本组中每个个体的任务。⑵硬性规定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多少分钟等等,这样才能逐渐改进以保证学习效果。⑶在学生合作学习时亲身走到各小组中,深入了解每位同学的准备情况和发言情况,以便及时指导与校正。
2、有些小组学生层次不同,对合作活动参与度不均衡,这样合作学习成了个别优等生发挥自己才能、展示自我的舞台,而一些内向的学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针对出现的这种情况,我进行了相关调整:每组中尽量安排1到2名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再安排1到2名平时不善言谈、不大擅长出头露面的学生,让其不自觉的就受到思维活跃同学的影响。小组活动时,发言的顺序要有策略,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要在听后对发言进行补充,允许其他组成员进行质疑和辩论。这样做是有意识的锻炼那些总愿当听众的学生,让他们有改进和提高的机会。
3、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导致这种低效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小组合作教学本身,而在于教师本人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合作学习具有交往性、互助性、分享性等特点,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前提是学习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超过了个人独自解决的力量,必须合作才能解决难题,否则就成了学习的干扰因素,导致课堂中出现“散乱的活跃”。为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备教材,备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值得合作交流。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但绝不能为了应用而应用,而应该把合作学习变成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被教师接纳并真正地实施,关键在课程实施者教师。教师应用敏锐的职业眼光捕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各种现象,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才能使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更加有效,才能让学生在合作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魅力。
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江苏省徐州市第二中学 张望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中的第一荣是爱祖国,而“不读史漫无以爱其国”,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坚持不懈地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教学的德育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最终落脚点是让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由衷地懂得一种大义——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深明了这种大义,就能内化为一种为祖国富强而奋发学习的动力。
史学泰斗白寿彝先生说,“现在我们历史教师面临的最大任务是通过历史教学进行爱国教育,这是关系我们建设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广大学生进行内容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这是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呢?
首先,要充分利用仁人志士、英雄伟人的事迹。
教材中提到的爱国人物数不胜数,如忧国忧民的孔子、屈原、范仲淹、顾炎武,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苏武、文天祥、朱自清,维护国家统一的祖逖、陆游、辛弃疾,为国忘家的霍去病,精忠报国的岳飞,保卫北京的于谦,城亡我亡的史可法,东归英雄渥巴锡,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舆梓出征的左宗棠,为国捐躯的邓世昌,为国争光的詹天佑,天下为公的孙中山,华侨旗帜陈嘉庚,我党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英勇抗日以身殉国的国民党将领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英雄刘胡兰、黄继光,铁人王进喜……。教学时,可根据人物不同的特点,有侧重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中英鸦片战争》一课,在讲述虎门、定海、吴淞等战役时,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有关插图,以突出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官兵的形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可用对比方法,揭露琦善、奕山等投降派贪生怕死、妥协投降的可耻行径,歌颂关天培等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以身殉国的英雄行为,加深学生的爱憎感情。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仁人志士、英雄伟人的高尚品德,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继而产生发奋图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其次,要善于利用历史人物的名言警句。
历史教学中,还可结合一些世代传诵的充满爱国激情的历史名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两句名言警句,对学生心灵,对他们的爱国情感,会起到很好的启迪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如孔子的“杀身成仁”;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陈汤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的“封侯非我志,但愿海波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钱学森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等等,不胜枚举。教学时,教师如能善于借助这些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就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第三,要利用好重大爱国事件。
教材中,也有许多历史事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军民抗击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的斗争。这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中国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的光荣传统,反映了我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如“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前者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后者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由爱国学生首先行动起来的影响全国全民的爱国运动。教师可利用这两大运动,启发学生向“五四”时期和“一二·九”时期的爱国学生学习,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一二·九”精神以及忧国忧民的光荣传统,从中收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再如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时,除了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热爱五星红旗、缅怀先烈、发扬革命传统的教育之外,还可利用课文上的小字,并播放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录音,教师以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言来进行描述,渲染出新中国的诞生、人民普天同庆的激动情景,使大家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课后还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开国大典》,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第四,要充分利用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坦普尔在他的著作中说:“现代世界已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源自中国。”自然科学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历代重大科技成就在世界重大科技中所占比例为:公元前6世纪前为57.4%,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为50%,公元前1世纪到400年为62%,401年到1000年为71%,1001年到1500年为58%。明朝以前的世界重要发明和伟大的科技成就有300多项,其中有175项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国的科技发明使欧洲望尘莫及,有许多项目比欧洲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年;南朝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比欧洲早800年;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元朝郭守敬对地球公转的精密推算比欧洲早300年。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说:“我很早就感到,这个远在东方的国家,实在了不起,它的历史比神话或者圣经的年代还古老……好多欧洲人自鸣得意的发明,其实他们早就捷足先登了。”总之,我们祖先曾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这让我们自豪,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增强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感,进一步激发他们为祖国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热情。
梁启超说,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源泉。爱国主义是历史教学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历史教学中,持之以恒地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使学生增强爱国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的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