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有效性的方法探析
江苏省徐州市第二中学 (221000) 唐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高的比重,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探索能力的有效途径。高中实验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1)教师演示实验;(2)学生分组实验。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是指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化学实验,可以是教材中要求的,也可以是教师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当增设的。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如何提高演示实验的有效性,以求最佳实验效果,让全班大多数同学尤其是后排同学都能看清实验现象,是化学老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一、精心准备是提高演示实验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先做实验,并且要做得很熟练,以充分了解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把握住实验成功的关键环节,预见到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有无安全隐患,并设计好有针对性的预案。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引导学生上;才能在实验中与学生充分交流,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想方设法增强实验的可见度
1.利用位置转换增强实验的可见度
所谓位置转换,就是改变学生与实验器材的位置,以达到增强实验可见度的目的。位置转移包括:学生的位置转移、实验器材的位置转移、学生和实验器材的位置同时转移等。在演示实验的过程,如果实验器材非常笨重不便移动则可以转移学生的位置,将学生叫到讲台的附近,拉近学生与“实验”之间的距离,可以有效地增强可见度;如果实验器材非常轻便很容易移动且学生必须近距离才能看清,这时教师可以移动实验器材,将实验器材拿到学生面前逐个观察。如:在做放热反应的实验时,我们可以拿着镁条和盐酸反应完的试管走到学生面前,让学生逐一触摸试管壁感知热量的放出。在做电解氯化铜的试验时,可以让学生轮流到讲台前观察石墨棒的变红和氯气的生成。还有些实验根据需要我们可以将器材抬高或者放低以达到增强可见度的目的。
2.利用不同颜色对比增强实验的可见度
演示实验时,要尽量利用不同颜色的对比度使演示效果更加明显。如制备乙酸乙酯时,饱和碳酸钠溶液和乙酸乙酯都是无色透明液体,学生不易观察到分层现象,可事先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使其变成红色,这样下层的红色和上层的无色对比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一目了然。在观察氯气的颜色时,可在集气瓶的后面衬上一块白色硬纸板,效果较好。
3.利用实物投影增大实验的可见度
随着教育的投入,教室都已经安装了多媒体展示台,其中的实物投影仪能将实验器材和实验现象最大化,尤其适用于观察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细微的实验变化。如:在演示钠和水反应的实验时,把盛有水的烧杯放在投影仪载物台上,然后加入一小块钠,通过投影,能使学生清楚的看到钠块熔化、游动、消失的整个过程。再比如氢氧化亚铁被空气氧化的过程。将氢氧化亚铁的悬浊液放在投影仪载物台上,能使学生看到白色→蓝绿色→红褐色的变化过程。
三、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根据教育心理学,如果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就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实验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实验中的趣味性,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引入金属钠的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滴水点灯的实验,上课时我在酒精灯的灯芯里埋入一小块钠。然后我说水能灭火,水也能点火,然后在酒精灯的灯芯上滴入两滴水,酒精灯立刻被点着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在教学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小实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很喜欢做实验,对自己参与的实验记忆最深刻。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大胆的动手做演示实验,使他们在实验中感受乐趣,学会观察、学会分析问题、学会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乙酸的性质时,教师提问如何用实验验证乙酸的酸性?学生回答出了用紫色石蕊试液、PH 试纸、镁条、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然后学生逐一做实验。试验中学生发现乙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现象不明显,教师追问如何能使现象明显?学生思考后回答可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会变红,加入乙酸后红色褪去。实验效果很好。教师追问乙酸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说明什么?学生答:说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整个实验过程都由学生来完成,课堂气氛变得宽松、活跃,学生观察实验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时也关心着同伴实验成功与否,哪些学生能荣幸上台演示?学生能做的演示实验教师一定不要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动起来,最大限度发挥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总之,我们在平时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应不断地思考、实践、反思,努力提高演示实验的有效性,以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
搞好情景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徐州市第二中学 唐锋
【摘要】情景可以刺激人的心灵,恰当的情景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精力集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得以提高,因此课堂中创设恰当的情景十分重要。
【关键词】情景创设;设计;化学教学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化学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恰当的情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些“认识冲突”或“心理需求”,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时教师稍加引导,他们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和方法,用自己的潜能去攻破每个难关,使问题得以解决。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何其重要。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理”入境
当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后,往往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说明某一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达到以“理”入境的目的。
例如:《硫酸》的导入。
同学们,建国50多年来,我国硫酸产量增长140多倍,而世界硫酸产量增长5.3倍左右。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生产过程能量利用率却很低,发达国家能量利用率达70%,而我国仅为30%。耗能高,利用率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硫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工业产品,硫酸的产量是一个国家无机化学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这就要求我们对硫酸应该有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我国硫酸工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样的导入,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硫酸产量虽然增长速度很快,但生产过程中的能量利用率却很低,而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工业产品。这样,学生会很重视硫酸知识的学习,而且还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化学,为使生产过程中的能量利用率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会很投入,认真钻研,教学效果会显著提高。
二.以“趣”入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化学实验尤其是化学兴趣实验,其鲜明、生动、直观的形象和意想不到的结果,往往会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教学情景之中;课堂演示实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求知欲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都很重视课堂演示实验的效果,并不时地穿插一些趣味实验;向学生描述化学史实,化学科学与技术的新发现,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现状等,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日常生活及生产中的许多趣事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二氧化碳”新课的引入。
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至,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看今天的学习内容———二氧化碳。
三.以“疑”入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实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对比等方法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认知产生矛盾,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原子晶体”的导入。
我们已学过元素周期律和分子晶体的知识,知道碳和硅同处于第四主族,二氧化碳是典型的分子晶体,同学们也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那么,二氧化硅是否为分子晶体呢?二氧化硅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采用设“疑”这种方法,不仅及时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与新知识很好地联系起来,促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
四.以“情”入境
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的主要因素。因此,以情感人,以情诱人,情感结合,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景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当这种情感、情绪感染了学生,引起师生共鸣时,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以“情”入境的方法很多,如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之中,能以师情激生情;可以讲述一些爱国主义的化学史,化学家的艰苦经历、动人故事,能以爱国史激发学生爱国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愉快、求知、民主的氛围中,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对认知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投影、录像、电影、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让学生触景生情。
例如:“纯碱”的引入。
同学们知道,碳酸钠俗名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广泛,需求量很大。可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由于纯碱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纯碱的生产量很低,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后来,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改进了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技术,使纯碱的产量大大提高。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侯德榜制碱法”制造纯碱。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纯碱。
这样的引入,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了,顿生敬意之情,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习的态度端正,目的性更加明确了,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情景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情景教学有助于学生组织思维,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一学生自卑心理评析及疏导
徐州二中 唐锋
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刚步入高一的每一位学生无不以高度的自信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无限向往,因为能考入高中的学生,似乎在初中从未感受过“我不行”的滋味。可高一上半学期,几次测验过后,学习成绩和从前相比,下降了许多名次。这突如其来的结果往往让学生难以承受,于是自卑心理自然产生,便对自己作出最终评定:“我不行”。那么,如何去解决“我不行”现象,使得更多的学生不至于因自卑而掉队呢?这一问题应引起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高度重视。
类型一:
【现象评析】
一些优等生,学习刻苦、认真,自尊心强。在初中大多数为班上的尖子生,升入高中,由于优秀的学生相对集中,使这些同学在班级里刚入学的排名约在班里十名左右。通过对成绩的查询,大多数同学对入学成绩在年级里的排名是清楚的,但对在本班的排名是不清楚的。结果第一次考试后,排名和初中相比,很令他们失望,随即产生了自卑心理。久之,对学习的兴趣开始淡漠,踏实认真的程度开始降低。
【疏导方法】
对于这部分优等生,我们可做好以下疏导工作:
1、做好前期心理疏导
可利用年级会、班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明确要以崭新的姿态去
面对新起点,不能沉恋于过去的成功和喜悦之中,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新的挑战。
2、帮助学生尽快了解高中学习方法
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指导,应加强学习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每位学生充分了解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学科的学习方法,明确高一各科之间的难易差别,有针对性地面对重点和难点。
3、注意与家长的沟通
班主任应加强和家长之间的联系,转变他们过去的思想观念,对子女的期望应实事求是,不要过高,以免给学生制造过大的压力。
类型二:
【现象评析】
一部分中等生,机巧灵活,善于应酬,能说会道,潜力很大,但对学习不太感兴趣得过且过。他们往往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考上高中是靠初三后期的临时突击,并且入学成绩不是很差,在班里居三十名左右。这类学生早在升高中之前自以为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与他们的性格特点难以相容,似乎“自卑”早已扎根于他们心灵深处。本打算升入高一后发愤苦读,但在成绩面前又自信全无。
【疏导方法】
对这一类的学生我们要倾注满腔的热忱,要用教育的力量去感化他们。
1、表扬鼓励
帮助他们分析其自身的最大优点和极大的内在潜力,找回他们在其它方面的自信,鼓励他们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2、说理教育
对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好动好玩的表现表示理解,并从心理学角度客观地分析其产生原因和纠正方法。对他们提出希望,帮他们确立适合自己的新目标,做到以理服人。
3、榜样感召
鼓励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受自己以前“我不行”思想的影响。选择形象,生动而且便于模仿的人和事让他们作为榜样,彻底改变其行为,真正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使他们具有更加明确的学习目的。
类型三:
【现象评析】
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对学习反应迟钝,无明显的兴趣。升高中时成绩靠后,没有明确的升学目的。要么是出于家长所迫,勉强考上高中;要么是没有考上,又不愿过早地步入社会,花高价钱升入高中;要么是一边上高中,一边看形势,一旦遇到理想的时机,随时准备离校。这类学生早已有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你找他谈话,在分析其成绩低的原因时,他只会用“反正就这样了,我不行”来解释,使自身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思维小圈。
【疏导方法】
1、一定要倾注真情,付出爱心。
对这些相对较差的学生,既要关心他们冷暖温饱,也要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还替他们分忧解愁,让他们深味老师的真诚,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是疏导这类学生的前提。
2、千万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不宜公众场合点名批评,应就事论事,个别谈话。要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肯定,多鼓励。一旦他们渴求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这不正是走出自卑的契机吗?
3、树立目标,启发诱导。
要让他们明白“行”与“不行”只是相对而言,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让他们在心理上得以解脱,让他们看到改正自己不足,迎头赶上的希望。鼓励他们客观地为自己确立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对他们在努力的过程中每取得一点进步都要及时地恰倒好处地加以褒扬。这样诱导催发,因势利导,一定会让他们变为“我也行”。
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未来接班人的重任,因此,正确对待和解决中学生的自卑心理就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面临高中新入学这个“坎”。让我们以满腔的热忱、科学的态度来爱护我们的学生,因“类”施教,尽快尽早地让他们走出自卑的泥淖,去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