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德育渗透
徐州市第二中学 王 峰
每一位学科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对于中学学科教育来说,德育教育不应该是对有过失和缺点的学生进行简单说教式的教育,而主要应该渗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也就是要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就提到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学生物课作为一门学生喜爱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最紧密的、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其涉及领域目前最具活力的基础学科,在其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德育目标自然是责无旁贷,且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生物课德育渗透?结合多年生物教学经验,笔者就以下几方面谈谈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一、针对学生特点,以适合的方式渗透德育
新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要“面向全体学生”,着重提出“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要“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多年的生物课堂教学同样告诉我,渗透德育教育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地域特点等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德育目标没有实现,反而还可能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比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区别进行。例:高中《生物》中在讲述生物的表现型时,向学生介绍生物的表现类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学生了解了这一原理后,可以进行这样一个小结:生物个体性状的表现,其内因是基因型的决定作用,外因是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只有这两个因素同时起作用,生物才能表现出一定的性状,这体现了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由于高中学生已在思想政治课中学习过有关内容,所以这样一个简单的小结从生物学的角度印证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而同样的这种观点,如果针对初中学生,就要用更具体、更直接的实例和语言进行灌输,以适合初中生的知识水平。例:初中《生物》讲述光合作用时,在介绍了光合作用的有关内容之后,可以这样问学生:为什么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不能呢?学生会回答是因为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接着教师再问:植物细胞有了叶绿体是不是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呢?初中生可能要经过讨论才会答出还必须要有光照。然后教师再以这个例子教育学生:植物细胞之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一是因为有叶绿体,二是要有光照,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就好比同学们在学校学习,要学好知识,首先要自己努力,其次还要靠教师的教导,这两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的。对初中生来说,这样的灌输不仅能使他们懂得搞好学习的基本要素,还能够使他们建立内因外因关系的初步概念,为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奠定基础。
此外,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高中学生可结合教材内容多介绍一些我国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对初中学生则可以多介绍一些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类等等。还如进行环境教育,对高中学生可以让他们根据所学的各科知识,自己设计一些环保设施;对初中学生则可以请环保人员进行环保知识的讲座;对城市学生,可以带他们参观一些工厂的污水净化设施;而对农村学生,则可以给他们多讲一些生态农业方面的知识,并鼓励他们去实践。
二、组织探究性学习,动手实践中感受德育
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一项核心内容。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生物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究性学习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地世界观和价值观。生物教学中为了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品德,必须顾及他们的真实想法,考虑他们的兴趣、能力、个体差异,以确定学生可以接受的活动方式,在活动中感悟德育。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每学期开学之前,我就将教材统览一遍,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出探究性学习的计划,列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安排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探究活动的准备。如学习《植物的个体发育》一课,提前二十天就让学生找几粒大豆、玉米等种子,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实验步骤用水浸泡发芽。当它们长出胚根、胚芽时,拿到课堂上,结合课文插图和说明。学生一边亲手解剖,一边配以老师详细地讲解内容,很快就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种子的结构,认识了种子、胚根、胚芽、子叶,了解了各部分的作用。再如学习《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之前一周,就让学生动手学习浸泡洋葱生根的技术,了解换水的时间和次数,学生理解快,记忆深。通过亲自动手,让他们懂得一切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唯有积极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对既定的目标做好充分细致的准备才能成功地总结出一些道理和知识,养成严谨治学,勇于实践的好习惯。
三、与现实生活联系,耳濡目染中认同德育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做出相关的个人决策”。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认识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国策。作为生物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在高中《生物》遗传学内容的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一对夫妇生了四个孩子……”有一次,我在念题之后,让学生在题目中加两个字,变成:“一对德国夫妇生了四个孩子……”。学生愕然,不知所以。此时告诉他们,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而资源有限,所以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而德国的人口增长率为负数,所以鼓励生育。学生哗然,笑声中,他们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如在进行遗传系谱图的有关教学时,我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一个包含有近亲结婚的遗传系谱图。在解答了有关的问题后,又问学生:图中的×号和×号表现正常但生出患病孩子的机率却达25%,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他们都带有隐性致病基因。再问:他们为什么会带有相同的致病基因呢?他们的致病基因是不是都来自同一个祖先?学生在观察后会得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再问:×号和×号是什么关系?学生答:表兄妹关系,是近亲结婚。这时再作一个小结:由于在近亲结婚情况下,夫妻双方带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随机婚配,故生出患病孩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所以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从而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婚姻法》的有关内容,而且还使他们从理论上弄清了近亲结婚的严重危害。再如,在进行生态系统有关内容的教学时,也会经常碰到有类似“大量捕蛇”、“捕杀猫头鹰”等内容的习题,这时,教师应结合题意向学生说明这样做的后果,如捕蛇和猫头鹰会导致田鼠数量大增,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并且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有关法制教育。此外,还应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介绍在我国保护森林和草原的必要性、结合北方的沙尘暴天气谈在我国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紧迫性等等。从而在生物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渗透。
四、注重教学技巧,把握时机呈现德育
高中生物课程目标具体有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德育教育显然是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完成的目标之一,但它的具体落实应该有一定的技巧,要把握适当的时机,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结合生物进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教师就不应停留在仅仅说“这是唯心主义”、“这是唯物主义”的生搬硬套之中,而应该把握甚至诱导适当的时机,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如在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以及练习中经常会出现的一句话是:某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而出现了某种性状。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向学生说明这种说法欠妥当,因为生物适应性的出现并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是“特定的环境对生物的适应性性状进行选择的结果。”告诉学生前一种说法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目的论的错误,然后再留出几分钟让学生自已思考、相互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体现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唯物主义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德育教育的适时性还表现在:①抓住焦点问题,如结合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以及奥运后北京的环境变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环境教育;②关注热点问题,如结合沙尘暴天气进行国情和环境教育,结合克隆技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五、结合学生情感,寓情于理内化德育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果将情感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无疑会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时,教师应该针对中学生情感丰富的特点,有目的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笔者在讲述一道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知识为背景的习题时,针对部分学生提出的“种植的杂交水稻都是杂种,那下一代不就会出现性状分离吗?”的问题,先向学生解释了杂交水稻只能种植一代,因此必须每年购种,然后告诉学生,培育杂交水稻的原种只掌握在袁隆平的水稻研究所里,如果外传,就会使我国的原种资源流失。接着,笔者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有人对袁隆平教授说,你只要带几粒原种去美国,立刻就会成为亿万元富翁。袁隆平说,中国有十几亿人口,粮食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再说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价值在中国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听了这段话,学生们议论纷纷,情绪激昂。这种真切地感受使学生们表露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六.建立、健全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标体系和评估体系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情感性学习目标的不同层次表述已做出了具体说明。情感性学习目标分为感受水平、认同水平和内化水平。依据新课程的要求,生物学科教研组应当结合实际教学建立一整套目标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这样,本学科在日常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便可有所遵循,学校工作、教师的教学工作的考核和评价也就有了依据。笔者所在学校也在针对这一内容结合实际进行积极的探索。
“育人德为先。”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确实,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重要内涵,当今中学生思想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作为中学生物老师的我们,更应注重在新课程理念下把生物学科中的德育渗透落实到实处,在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传授的同时,要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