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史地》201302第15页
爱上我们的错误
徐州市第二中学 贾强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错误的正面价值,以倡导政治课堂教学中能多采用学习小组形式帮助学生共同从出现的错误或问题中学习。也关注了对错误的发现与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以为各位同仁共同研究学习。
关键词:错误 良好人际关系 安全环境 质疑技巧
中学政治课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集中进行教育的学科。为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课程学习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允许学生的思想进行交流与碰撞,允许学习者思想上出现错误并能自觉把这些错误呈现于大家面前。“没有思想自由,就没有科学,没有真理。”人犯错误是种成长的过程,只有错误才能让人获得经验,人类历史的发展也是在不断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中前进的。
一、正视学习中的错误
确实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大家都不喜欢面对错误,因为这种经验总是让人觉得很不快乐。我们会觉得很难堪、很羞耻,心里生气又感到很麻烦,也备受威胁。学生、老师是一笑置之取笑我们一下,还是会生气呢?会让别人失望,或浪费时间而心生惭愧;这些都会造成我们忧虑,也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一旦犯错但还不为人知时,我们已经觉得很难过了,如果错误变得众所周知,那可真是非常难堪,尤其后来受到责骂或惩罚就更惨。正因为这样,所以学生常常会隐瞒所犯的错误。这正是政治课有时沉闷的症结所在。要让学生能知道,也要让老师知道在政治课学习中学生应“学会犯错”,知道隐瞒过错究竟有什么不对?审视并开诚布公我们的错误,到底有什么好处?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科学家把两种新化学物质进行混和,创造出一种气味独特的气体。因为怕被骂,所以她没跟主管提起此事。这个例子本来 可能会有很棒的结果,但科学家却因为害怕、羞愧或无知而隐瞒她的过错,这样她什么也没尝到 。她发现的气体可能有毒、也可能相当有用,但她却永远没法知道。这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个理念:如果我们不重视并审视我们的错误,就无法从错误中学习。
二、从错误中提高学习能力
其实如果没有错误,没有充分暴露问题或是学生老师都忽视、拒绝错误的话,就会严重的破坏一节课的学习。没有犯错,加上拒绝利用犯错去学习,最后就会阻碍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更威胁到政治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与价值。要进步就得实践、就得犯错。如果我们不公开谈论过错,我们就失去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和机会。我们得学着用正面的态度看待错误,重视错误所带来的机会。要这样做,参与政治课教学的组织者和被组织者当然就得先改变态度,转变教与学的理念。我们得丢弃难为情或自认失败的态度,坦然地谈论错误。我们也要自信,他人会理解并支持我们所做的努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变迁中,实验、测试、开发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就是政治课生存和继续成功的关键。不过,又有多少政治课的参与者完全准备从错误中学习呢?有多少参与者真的鼓励运用新理念新构想来测试和实验呢?这两个问题答案都是“很少”。原因有二:第一就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准备好面对错误和从错误中去学习。第二个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缺乏以建设性的方式,妥善管理错误。
三、保持政治课魅力,就要进步、就得实践、就得犯错。
要进步、就得实践、就得犯错, 尝试必然就会出现错误。如果没有错误,那就表示教学中没有尝试找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生存和成功的新方法,否则就是试得不够。教学中为弥补不足的经验避免犯错,就以安全和保守的方式,一再重复老经验老方式,其实,这很冒险。一旦这种情况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政治课就会跟不上素质教育的步伐,失去应有的魅力。
从错误中学习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能力,也帮助政治课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变革大潮并能乘风破浪,妥善运作。有迹象表明,人们谈论错误的态度已逐渐开始转变。例如学习小组。这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形式,,它让我们直面自己的错误,并乐于将氐,引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让我们不再惧怕错误,让我们正视错误!
《新课程学习》201207第48页
为了“亮剑”
-----中考迎考冲刺策略交流
徐州二中 贾强
电视剧《亮剑》从热播以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尤其剧中所展现的亮剑精神更值得大家学习。我们要敢于“亮剑”,更要善于“磨剑”,“剑”好才能在“亮剑”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在2010年的政治中考中,所教政治学科整体成绩优异,取得历史性进步。回顾整个中考复习,感觉应该总结一些宝贵的经验与大家相互交流。
首先是对复习要有一个总体认识即复习目的不是让学生增加负担,而是为学生减负,让学生花尽量少的时间掌握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最多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创建各种有益的复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这种能力。
一、构建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能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全面而细致地掌握全部考试要点。它相当于从战略的高度来掌控中考试题要考查的知识内容。有了知识网络,就使学生具备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甚至满分的前提条件。所以临近中考重视构建知识网络成为中考教师学生取胜的必备法宝。构建知识网络要求有内在的规律,并非简单依据单元标题排序。构建时要讲究言简意赅、层次分明、关系明确。以《中考新航标》的第二部分《学会交往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为例。《航标》第三单元学会交往合作的能级要求中,涉及复习内容有7处,依次为诚实做人到永远、相亲相爱一家人、老师伴我成长、心有他人天地宽、学会竞争与合作、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做友好往来的使者。第四单元维护权利履行义务的能级要求中,涉及复习内容有3处,依次为权利义务伴我行、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总共有10处知识要点,没有必要的知识网络学生很难理清并深刻记忆,影响解题时的准确定位,易出现答错或答偏题现象。为方便学生答题,我依据教材编写线索“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从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板块设计了这样的知识网络:
权利义务
人身权利: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名誉、姓名、肖像、隐私)
受教育权利(义务)
财产权:所有权、继承权、智力成果权
消费权 |
交往要求:诚信、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平等尊重、竞争合作 |
构建知识网络是迎考中的重要环节,是考生取胜中考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夯实基础 抓关键
考生要掌握必要的知识网络,也需要夯实基础,抓住关键。夯实基础与抓住关键是相统一的。基础是指考点尤其是常考考点与当前时政热点所能涉及的考点。时政热点所涉及的考点应为当前重点,常考考点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考试重点。例如2010年的两会召开,在出台的一系列政治措施中提到选举法修改的重要内容。它主要指向初三政治中的“政治建设”。中考前进行了重点讲解,并做了一系列相关的模拟试题。在当年的中考中果然出现了关于选举法修改内容的中考真题,问的是:“取消城乡差别,实现同票同权”有什么意义?由于学生准备充分已经掌握了与此相关的各种问法包括意义,事实证明学生解答易于上手。关键是指一个考点中最精辟最精华的词或句子。由于政治考试要求答题做到:要点化、完整化、规范化,因而记住关键内容有利于学生全面把握一个考点的各个组成部分,同时又能答题时巧用这些关键成分体现解题时的规范化,这些政治术语也能展现一位考生的政治学科理论水平。以考点“参与政治生活”为例。将全部考点内容浓缩为以下关键词语:政治建设(包括):人民代表大会、依法治国、政治权利、国家安全。这些关键词语足以帮助考生解答试题“取消城乡差别,实现同票同权”有什么意义?如:有利于促进政治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切实保障每一位公民的政治权利,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等等。有了关键词,也就避免了学生滥用自己的大白话,彰显了考生的理论水准。把握重要考点与考点中的关键词或句子,是迎考的又一重要环节,是帮助考生减负增效的集中体现。
三、加强训练 培养解题技巧
在任何事物的发展与衍生过程中,总能在其背后发现它发展的内在规律或各种特点。现在政治中考中选用的试题背景材料贴近近期时事政治,是全新的找不到原题,设问也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无规律中寻找规律,在无序中找有序,在无特点中找特点。尽量总结出一些能让学生便于上手的解题方法。材料题是政治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题一直是考生考试时的丢分重点,思考考生丢分的各种现象,发现原因有:读不懂设问、读懂设问但缺乏对解答组成细节的认识、基础知识不扎实等,除基础知识点不清与构建知识网络、夯实基础抓关键两方面做的不够有关外,其他失分问题集中到一点上就是对试题的特点或规律也就是我所讲的技巧性的东西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例如“活动收获类”设问特点基本是:你认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会有哪些收获?解答规律基本围绕三方面:知识即了解或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考点;觉悟即提高或增强了相关的思想道德或情感境界;能力即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启示类”设问特点是:获得什么启示?答题规律基本是:围绕为什么即原因或目的、怎么办即做法解题。重点回答做法,原因或目的要根据相关考点是否存在而定,如果有原因或目的那必须运用,基本格式是通过试题材料使我明白或认识了“原因或目的”。做法的基本格式是我要“怎么办”。“意义类”的设问特点是:某行为或某事件有什么意义?答题规律是:在答题时首先在每处知识点前写下“有利于或有助于”,再将这三个字与相关的考点进行合理编排。如“同票同权”的问题是这样,“实行教科书循环使用有哪些重要意义?”也可以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球友好型社会等等。对于整个材料题的解法规律一般围绕三大步:一审题、二回归考点、三组织答题。“审题”包括两审:一是审材料,仔细阅读材料,通过提取材料的关键词和中心句,从而掌握材料的中心意思。二是审设问,即弄清题目所提的问题明确试题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依据知识网络,确定立意范围。唯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答非所问”的现象。“回归考点”即根据设问,结合知识网络,找出符合题目意思的考点内容。“组织答题”即结合材料,围绕材料与考点知识的结合点,综合考虑题目的答题特点或规律,组织答题。这是落实阶段,答题时一定要突出针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考点运用与情景具体分析相结合,否则易出现答案与材料两张皮,不是解题。要做到多列点,少深入。
中考复习是去粗取精、化繁为简的过程,是减负、减压、增效的过程,是 “磨剑”的过程。高效的复习方式是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