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外活动面临的安全困扰与出路
徐州二中 侯福海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知识性、娱乐性和实践性活动。课外活动在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近年来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屡见不鲜,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出于安全考虑,许多中小学校都缩减了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校外活动更是避之惟恐不及。中小学开展课外活动面临着所未有的困境,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产生原因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由于课外活动遭受意外伤害的比例与过去相比并没有明显上升,与国外相比,也大体持平。但是目前中小学课外活动面临的安全困扰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究其原因,不外乎这样几个因素:
1、家长的“独苗”心态
我国中小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家庭结构上看,独生子女是构成现代家庭基本三角中不可缺少的一边,也是其家庭未来的希望所在。因此,与过去多子女的家庭相比,今天的家长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要大得多。资料显示,近40%的独生子女父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孩子发生意外伤害或生病。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独苗”心态,使得家长对课外活动本身不“感冒”。如果孩子课外活动中出现了意外伤害事故,家长往往情绪失控,痛不欲生,很难做通工作。反观国外,由于家长没有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心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因此对课外活动很支持,对课外活动可能产生的意外伤害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2、社会舆论的压力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中庸之道”,缺乏西方社会的冒险精神,因此社会舆论对课外活动的认识和支持不够。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社会舆论在同情弱者的心态下,很难站在学校这边。譬如,有的学校出于安全考虑,组织学生春游前让家长签定类似“生死状”的责任书,招致了媒体的一致抨击。学校的做法固然欠妥,然而很少有媒体去关注此类事件中学校的苦衷,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3、教育主管部门的自保心态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肩负着指导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从学生身心发展和关心下一代的角度出发,应当主动组织一些活动并为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保驾护航”。但是,出于自保的心态,一些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待课外活动,往往采取不鼓励甚至限制的态度。加强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本无可厚非,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因噎废食,牺牲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每年一度的清明祭扫,是教育主管部门最紧张的时候,他们往往三令五申严禁任何学校、教师组织除扫墓以外的活动,其自保心态可见一斑。组织课外活动一旦出事,对学校和老师的处罚尤重,在这种“高压”之下,学校和教师在奉命组织学生课外活动时无不高度紧张。
4、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过去学校意外伤害事故发生以后,善后工作很容易,很少有家长找学校的麻烦或者去法院打官司。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一些家长认为,学生进入学校以后,监护权就自然移交给了校方。一旦出事,便唯学校是问。由于我国法律长期以来对学校与学生之间是否为监护关系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因此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往往“十个官司九个赔”。有的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多年后,家长与学校仍纠缠不清,学校不仅为此支付了大笔赔偿费用,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校声誉也受到了影响。面对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之后的巨额赔偿,学校对课外活动的组织当然是能省则省了。
二、应对策略
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必然面临安全问题的困扰。出于安全顾虑,不少学校为了减少风险,采取了压缩或取消课外活动的极端做法。长此以往,不仅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素质教育也将成为泡影。如何应对中小学生课外活动面临的安全困扰,消除学校和家长的安全顾虑,保障课外活动的正常实施成为当务之急。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设立专项保险和基金,减轻学校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中小学校是非营利机构,一旦出现意外伤害事故,高额的赔偿费用学校难以承受。国家应当鼓励国内外的保险机构经营“学校责任险”业务,把学校的赔偿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还可以由国家有关部门或地方、学校自筹资金设立各级赔偿基金,弥补意外伤害事故赔偿资金不足的问题。对于家长来说,应该加强保险意识,为子女投保个人意外伤害险。
2、制定相关法规,为课外活动“松绑”
国外学生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很少出现家长找学校麻烦甚至状告学校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相应的法规非常完善。反观我国,由于法律存在盲区,一旦意外伤害事故产生,学校就处于不利的位置。近年来,教育部、各省都相继出台了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预防和处理的有关条例或处理办法,其中规定,课外活动中的一些意外伤害事故,符合条例或办法规定情形,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且行为并无不当的,学校可以不承担责任。条例的出台为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和有力的保障机制。但是条例中有关规定还不够细化和明确,而且在目前学校与学生是否为监护关系司法界还有争议的情况下,这些条例的法律位阶比较低,要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法律位阶。
3、加强舆论宣传,促进家长和社会心态的转变
条例的实施与校方责任险的推行,为课外活动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如果家长和整个社会的心态不发生转变,中小学课外活动就无法长期稳定的开展下去。譬如,上述条例在社会上公布伊始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社会各界对条例的看法不尽相同,不少人认为,这是为学校推卸责任。由此可见,即使有了相关法规的出台,仍不能保证社会舆论都站在学校一边。新闻媒体对舆论的导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媒体应当以上述条例的公布实施为契机,从中立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去报道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促进全社会树立正确对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观念。社会各界也应从关心下一代的大局出发,为中小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主动分担学校组织课外活动的风险。
4、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护能力
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2008年9月1日晚,作为开学第一课,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的学校安全教育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全国广大中小学生通过电视一起接受了一次安全教育。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负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因此,学校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安全放到第一位,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和麻痹。针对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自护能力差的状况,学校应当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强化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校组织课外活动前,一定要进行安全教育,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给予学生足够的提醒,防患于未然。作为家长也需要转变观念,主动配合学校承担起孩子安全教育的责任。
高中地理新教材“历史地理材料”的比较与分析
——以必修第二册为例
徐州二中 侯福海
《基础教育论坛》 2012年第11期 第5~7页
摘要:“历史地理材料”是指教材正文以外含有历史时期地理事象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等时间信息的课程素材。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地理材料”的意义首先进行了阐述,然后以必修第二册教材为例,对人教版等三个版本教材中的“历史地理材料”进行了汇总比较,从内容分布、呈现形式上进行了数量统计,分析了三个版本教材中“历史地理材料”采用上的差异和优缺点,对今后“历史地理材料”的采用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历史地理材料;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一、“历史地理材料”的含义与意义
本文的比较对象“历史地理材料”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教材正文以外的阅读(知识窗、案例)、活动、问题研究等课程素材;二是指课程素材中具有历史时期地理事象形成、发展和演变等时间信息的素材;三是上述历史时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历史时期。
“历史地理材料”除了具有课程素材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兴趣等普遍意义之外,还具有一些特别的意义。一是体现地理学科的时间性特征。地理学科的时间性特征较空间性特征往往受到忽视,事实上任何地理事象的形成、发展和演变都有一个时间过程,地理学科只有做到空间性和时间性的结合,地理研究才能走向深入和繁荣。“历史地理材料”正是地理学时间性的重要体现;二是体现了当代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的发展趋势。尽管国内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两个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学科,“历史地理材料”的使用正是这一趋势的最好体现;三是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历史地理观念是一项基本的地理素养和思维能力,其核心是“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1]通过“历史地理材料”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从时空融合和人地互动的视角分析地理事象的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历史地理观念和探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历史地理材料”的比较与分析。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实行“一标多本”的教科书政策。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现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四个版本。限于篇幅,本文以必修第二册教材(人文地理)为例,对目前江苏省各地市所使用的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三个版本教材中的“历史地理材料”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因为教材自身的编排原因,人教版和湘教版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章(鲁教版其内容安排在必修第三册)、人教版《德国鲁尔工业区》教材案例(鲁教版和湘教版其内容安排在必修第三册)等少数内容没有参加比较。
表一 各版本教材中“历史地理材料”汇总
版本 |
所属单元(章) |
具体内容 |
呈现形式 |
配备图表 |
人教版 |
人口的变化 |
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问题 |
案例、活动 |
芬兰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表 |
调查自己的家族人口迁移的历史 |
活动 |
|
美国的人口迁移及相关问题 |
案例、活动 |
1850年后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 |
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及问题 |
案例、活动 |
|
城市与城市化 |
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 |
案例 |
上海市的地理位置示意 |
世界城市化浪潮 |
阅读 |
|
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及相关问题 |
活动 |
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示意 |
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关问题 |
案例、活动 |
伦敦城市扩展、大伦敦和英格兰城市带图 |
农业地域的
形成与发展
|
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及问题 |
案例、活动 |
法国的葡萄酒生产图片 |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及问题 |
案例、活动 |
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形成和分布 |
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及相关问题 |
案例、活动 |
美国本土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 |
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及问题 |
案例、活动 |
潘帕斯草原牧牛业的分布和牧牛业景观 |
工业地域的
形成与发展 |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
阅读 |
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示意 |
因煤而兴的焦作市及相关问题 |
问题研究 |
焦作市位置图 |
交通运输布
局及其影响 |
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 |
案例 |
浙江嘉兴略图 |
调查当地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 |
活动 |
|
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 |
案例 |
北京市场区的历史演变示意 |
鲁教版 |
人口与
地理环境 |
我国历史人口数量的变动及问题 |
活动 |
历史时期人口数量表 |
清代“移台湾”移民事件及问题 |
活动 |
|
“闯关东” 移民事件及相关问题 |
活动 |
“闯关东”路线示意 |
我国的国际人口迁移 |
知识窗 |
|
巴西的“足球文化”的形成 |
知识窗 |
“桑巴足球”图片 |
吉隆坡的变迁 |
知识窗 |
“吉隆坡”的双子塔图片 |
城市与
地理环境 |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及问题 |
活动 |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分布图 |
调查家乡一条街巷的变化 |
活动 |
|
产业活动
与地理环境 |
农业区位论 |
知识窗 |
杜能的农业区位模式示意 |
菲律宾的水稻梯田 |
知识窗 |
菲律宾水稻梯田图片 |
人类活动
的地域联系 |
交通运输的专业化——集装箱运输 |
知识窗 |
集装箱码头货场图片 |
交通方式与城市空间形态及问题 |
活动 |
交通方式与城市空间形态示意 |
湘教版 |
人口与环境 |
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 |
阅读 |
|
古今妇女初婚年龄比较及问题 |
活动 |
|
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与人口增长 |
阅读 |
|
我国历史人口数量的变动及问题 |
活动 |
历史时期人口数量表 |
历史时期人口迁移事件及相关问题 |
活动 |
|
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生态移民 |
阅读 |
|
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 |
阅读 |
|
城市与环境 |
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 |
阅读 |
唐长安城空间结构示意 |
交通与环境 |
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
阅读 |
|
扬州的变迁及相关问题 |
活动 |
扬州瘦西湖图片 |
注:人教版中案例和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素材合并汇总
表二 各版本教材中“历史地理材料”的数量统计
|
内容分布 |
合计 |
呈现方式 |
合计 |
|
人口 |
城市 |
农业 |
工业 |
交通 |
|
阅读(知识窗、案例) |
活动 |
问题探究 |
|
人教版 |
4 |
4 |
4 |
2 |
3 |
17 |
5 |
11 |
1 |
17 |
鲁教版 |
6 |
2 |
2 |
|
2 |
12 |
6 |
6 |
|
12 |
湘教版 |
7 |
1 |
|
|
2 |
10 |
6 |
4 |
|
10 |
合计 |
17 |
7 |
6 |
2 |
7 |
39 |
17 |
21 |
1 |
39 |
注:人教版中案例和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素材列入“活动”项目统计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在内容分布上人教版教材中的“历史地理材料”最多,共有17项,鲁教版和湘教版次之,分别为12项和10项;材料涉及了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各个章节,但是分布并不均匀,涉及人口方面的材料有17项之多,城市和交通方面各占7项,农业和工业方面最少,分别为6项和2项;各版本内部,人教版教材中“历史地理材料”分布较为均匀,各章节均有一定数量的材料,尤其在农业方面,对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详尽介绍并开展了相应的探究学习。鲁教版和湘教版的“历史地理材料”集中在人口方面,占了各自材料总数的一半以上,其它方面材料偏少甚至缺失。
在呈现形式上,以“活动”(包括人教版中案例和活动结合的材料)形式呈现出来的“历史地理材料”最多,共有21项,以“阅读”(知识窗、案例)形式呈现出来的材料有17项,以“问题研究”呈现出来的有1项,即人教版中关于焦作市因煤而兴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开展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的探讨);各版本内部,人教版教材17项材料中“活动”材料有11项(包括案例和活动结合的8项材料),“问题研究”材料1项,表明人教版中材料的使用侧重于以材料作为载体,开展相关的探究讨论;鲁教版12项材料中,“阅读”和“活动”材料数量相当,湘教版10项材料中,“阅读”材料(6项)略多于“活动”材料(4项),表明其“历史地理材料”的使用更侧重于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目的,利用材料开展探究讨论方面相对弱一些。
在“一标多本”的新课改背景下,各版本教材在满足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材的编写在素材选择、体例安排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可以发挥的空间,因此各版本教材在内容上可以说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在“历史地理材料”的采用上也是如此。各版本都选择了大量的“历史地理材料”列入教材内容,例如人教版的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美国的人口迁移、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过程、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等材料、鲁教版的我国历史人口数量的变动、“闯关东” 移民事件、我国的国际人口迁移、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等材料、湘教版的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与人口增长、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扬州的变迁等材料都具有较好的可读性、知识性和探究性。粗略统计一下,必修二教材中人教版的“历史地理材料”占课程素材总量的比例最高,接近40%,鲁教版中的比例也接近20%,这充分说明了尽管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尚存争议,但是“历史地理材料”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素材在教材中得到了应有的体现,成为高中地理教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然,现行教材中的“历史地理材料”还存在着所选材料的知识性、典型性、探究性和覆盖面不足等问题。例如人教版中的世界城市化浪潮,鲁教版中的吉隆坡的变迁、菲律宾的水稻梯田,湘教版中的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生态移民、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等“阅读”材料存在着可读性、知识性或典型性不足的问题;鲁教版和湘教版中的“历史地理材料”占课程素材的比重和覆盖面上还有较大的提升和扩大空间;除人口以外,目前城市、农业、工业和交通方面的材料数量偏少,今后可以考虑将我国古代都城的选址条件、水稻分布变迁、某一重要农业区的农业发展历程、近代煤炭或钢铁工业的发展、近代铁路的修建等材料纳入,弥补现有材料覆盖面不足的问题;一些“活动”材料还存在缺少背景知识,问题设计过于简单、缺少层次性等问题,今后应增加背景知识的介绍,加强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使“活动”材料的内容更加翔实,更能体现出材料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浅谈地名知识在历史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徐州二中 侯福海
《基础教育研究》 2012年10月 第49~50页
摘要: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边缘和综合学科,其教学与学习对于师生双方都是巨大的挑战。地名是人们赋予地理环境中具有方位意义的各种具体地理实物的名称,其形成、发展变化及内涵折射了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活及人地关系的发展演变。因此将地名知识恰当、适时的融入课堂,是破解历史地理教学困难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历史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名知识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地名知识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地名;历史地理;应用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的各类地理问题的学科。特别关注历史中的地理演变与地理过程。[1]《中国历史地理》目前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历史院系和地理院系的专业课或选修课。在高中阶段,历史地理知识在历史、地理教材中和高考考查(尤其是文综能力测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些学校通过历史、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或开设校本课程开展了历史地理的教学。作为一门交叉、边缘和综合学科,历史地理的教学与学习对于师生双方都是巨大的挑战。
地名是人们赋予地理环境中具有方位意义的各种具体地理实物的名称,其形成、发展变化及内涵折射了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活及人地关系的发展演变。因此,将地名知识恰当、适时的融入课堂,是破解历史地理教学困难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历史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名知识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地名知识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地名知识应用的意义
1、扩大学生视野,传承历史文化
冯骥才先生在《地名的意义》一文中说过,“地名决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一个特定地域的名称”,“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 [2]例如学习江河变迁的内容,介绍黄河时可以联系古代的治水文化;介绍微山湖时可以补充微子在此隐居的故事;介绍洞庭湖时可以例举名人骚客对其风光的赞美之词……通过地名文化的挖掘,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促进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
地名的由来、发展变化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其背后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例如学习交通变迁内容时提问“阳关大道”的走向和形成时期;学习海岸线变迁时介绍连云港花果山的成陆过程和原因;学习沙漠变迁时分析楼兰古城兴衰的原因;学习江河变迁时介绍“水下庞贝”泗州古城淹没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地名知识的引入、学习和探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3、便于学生记忆,促进理解运用
地名的形成、发展变化是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发展演变的缩影,通过地名知识的渗透与应用,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例如通过函谷关、潼关等地名的由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雄关险要的地势,为历史军事地理的学习提供了便利;通过某一省级行政区名称的演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行政区划变迁的知识;通过历史地名的古今对照以及地图定位,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地名的记忆和相关知识的理解。
4、培养思维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历史地理教学中通过对地名起源、变化、内涵等地名知识的渗透,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学习沙漠变迁内容时,我举了一个例子,位于我国内蒙古、吉林和辽宁三省区交界处的科尔沁地区,清代初年这里称为科尔沁草原,而今天的地图上却标注为科尔沁沙地。通过这一地名名称的变化,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科尔沁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过程和原因,为今天的荒漠化治理提供帮助。
5、增进家乡了解,激发爱国情感
地名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和乡土教育素材,教学中引入这些素材,可以增进学生对乡情、国情的了解,激发其爱乡、爱国情感。例如通过彭城(徐州古称)和徐州两个地名的由来和出现早晚的学习了解家乡的政区沿革;通过夷播海(今巴尔喀什湖)、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古今地名的对照了解中国近代疆域的变迁情况;通过西沙、南沙群岛古称的学习明确了中国对这些岛屿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6、理解人地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地名可以折射出一个地区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例如汾河上游村镇古代以水、植被、动物命名的较多,说明古代这里是水草丰茂、动物经常活动的地方。然而今天,汾河上游干流及其支流的流量,已远不及文献所记载和地名反映的规模,森林植被甚至面目全非了。这些古今都在使用的地名,成为了汾河上游环境变迁的忠实记录。[3]据分析,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是该地环境变迁的主要原因,这为我们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提高环保意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地名知识应用的途径
1、挖掘地名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地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信息,是历史地理教学重要的资料来源。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地名知识并适时融入教学内容,即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其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交通变迁时,可以借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介绍陈仓道、子午道等穿越秦岭古道的基本情况;学习行政区划变迁时,可以介绍关中、三晋、巴蜀、岭南等地域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情况和相关故事;学习江河变迁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泗水、荆江、梁山泊、云梦泽等河湖的前世今生;学习人口变迁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与山西洪洞、贵州屯堡、广东河源等地相关的移民事件。
2、了解地名由来,重现历史情境
地名的获得,往往是得名时该地区地理环境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地名的由来,可以重现“此时此地”自然环境或社会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境。例如河南省是古“九州”之一豫州所在地,“豫”字就是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标记,这清楚的表明河南省所在的黄河流域在历史早期,气候要比现在湿热的多,有着亚洲象的广泛分布,由此可以引入气候变迁内容的学习。再如通过清初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江苏以两江总督驻所江宁府(今南京)和巡抚驻所苏州府首字得名的这段历史的介绍,为我国行政区划变迁内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追踪古老地名,探析消失原因
历史时期曾经出现和使用过的一些地名,由于地理实体今天已经消失,因此成为了活的“化石”。通过对古老地名消失原因和过程的探析,可以复原和重现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和发展。例如淮河北岸的支流泗水历史上非常有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曾在此抒发感慨;秦始皇曾派人到泗水捞鼎;汉高祖刘邦由泗水亭长而发迹;“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苏东坡借此表达惜别徐州之情……,然而今天泗水已经湮没,泗水的消失正是南宋初年至1855年6月黄河七百余年侵泗夺淮入海的结果,通过泗水消失的探析,学生对历史时期黄河改道造成的影响及淮河水系的变迁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
4、古今地名对照,实现时空融合
历史地理学习过程中需要接触到大量的历史地名,如果仅仅是机械记忆而不能把它们与今天的地理实体(或曾经存在地区)进行古今对照,历史地理的学习就成为了“空中楼阁”。例如云梦泽在长江荆江河段以北;震泽即今天的太湖;“万里长沙”即今天的南沙群岛;东京汴梁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狮子国即今天的斯里兰卡……如果我们不了解地名的古今对照,就无法开展对荆江河段的演变、东南海疆的变迁、汴梁古都的兴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等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历史地名对照表或历史地名辞典的使用,落实古今地名的对应关系,并在地图上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实现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融合。
5、地名变与不变,折射环境变迁。
一个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在地名上也会有所反映。例如海河的支流永定河,其在一千多年前叫清泉河,金时改称卢沟河,到了元代就开始叫做浑河或小黄河了。清初加筑石景山以下的东岸石堤之后,才命名为永定河。[4]永定河名称的改变折射了其上游地区植被遭受破坏的状况。当然,有的地区虽然环境发生了变迁,但是地名却由于各种原因依然保留了下来,出现了名不副实的情况。例如武汉三镇之一的汉阳(今武汉市汉阳区)并不在汉水的北岸,而在汉水的南岸,按照“水北为阴”的命名原则应该称为“汉阴”才名副其实。这并非当初命名有误,而是历史上汉水改道的缘故。[5]
6、分析时空变动,了解历史进程
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些地名,直至今天依然保存了下来,但是其所指方位、范围在不同历史时期却不尽相同。例如“中国”一词源于西周初年周人对其本国统治区的称谓,秦汉统一后,“中国”一词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渐成为大一统时期全国的统称,但在分裂时期仅指中原一带[6](185);“九州”之中的徐州、扬州、荆州等,今天成为了一些城市的市名,其所指地域与历史时期相比已经大为缩小;“关东”原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地区,包括现在的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到了明清时期,改称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为“关东”……通过对历史地名方位、范围时空变动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进程。
总之,地名知识的应用有利于历史地理知识的教与学,有利于“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历史地理观念的培养。[6](6)教师应该平时自觉地去留意、发掘地名知识并应用于教学中,使历史地理知识的教学更加通俗易懂,更加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地理学名词2006(第2版)[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7:164.
[2]冯骥才.地名的意义[N].人民日报.2001-11-13(12).
[3]霍岳飞.王尚义. 汾河上游的地名透视环境变迁[J].沧桑,2006,(4):75.
[4]侯仁之.侯仁之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5.
[5]杨印书. 地名与环境变迁[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3):36.
[6]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